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4|回覆: 0

[成語典故] 風吹草動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2 0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風吹草動】相關人物

楚平王 伍奢 伍子胥

【風吹草動】涵義

比喻微小的變動。

【風吹草動】出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風吹草動】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風吹草動 近義詞】:蛛絲馬跡、唇亡齒寒、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風吹草動 反義詞】:風平浪靜、驚天動地

【風吹草動】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楚平王(?―公元前516年),羋姓,熊氏,名棄疾,繼位後改名居,又稱陳公、蔡公,是楚共王幼子,楚靈王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528年―公元前516年在位。

伍奢(?―公元前522年),楚國椒邑(今安徽省阜南縣)人,生於楚國干溪(今安徽省利辛縣),楚莊王時重臣伍舉之子(一說伍舉之後),伍子胥的父親,春秋後期楚國大夫。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本楚國椒邑(一說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1-2]  ,一說安徽省全椒縣)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風吹草動】歷史典故經過:

春秋時,楚平王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聽信一個叫費無忌的小人的讒言,要把太子建廢掉。

但又擔心太子建的老師伍奢不同意,於是把伍奢叫來,讓他說太子建企圖謀反。伍奢不承認,立刻被關進了監獄。

這時,費無忌又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厲害,大王一定要把他們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騙來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親的信,對哥哥伍尚說:“平王想加害我們啊,還是快些逃走吧,日後為父親報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結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了。平王一定要斬草除根,下令官兵四處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叢林中,晚上出來趕路,來到了楚國的邊境昭關。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伍子胥因為出不了關而愁得睡不着覺,幾天以後滿頭黑髮竟全部變成了灰白。幸虧好心的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找個模樣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卻混出關去了。

伍子胥逃到一條江邊正在着急時,江上過來個漁夫,把他渡過江去。

到了對岸,漁夫對伍子胥說:“將軍,我回家給你弄些吃的來。”伍子胥坐在岸邊等候,忽然一陣清風吹來,蘆葦和野草簌簌地響了起來,伍子胥嚇了一跳,以為是楚兵追來,慌忙躲進草叢裏。仔細一看,原來是“風吹草動”。

漁夫讓伍子胥飽餐一頓。伍子胥說:“我這把寶劍價值千金,送給你,答謝你的救命大恩。”漁夫說:“楚王懸賞捉拿你,我都沒有貪圖,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請問你的貴姓大名,讓我日後圖報。”伍子胥剛說完,漁夫就正色地說:“我救你的性命,是仰慕你是位英雄,並不冀求你什麼報答,你又何必問我姓名呢!快走吧!”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7-16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風吹草動"之典與伍子胥的生存智慧】

(一)典出考辨
【伍子胥變文】所載"風吹草動,即便藏形"八字,實為古代危機應對之絕佳註腳。考其文本源流,敦煌變文系唐代說唱文學之遺存,雖經後世潤色,然其核心敘事與【左傳·昭公二十年】【史記·伍子胥列傳】相合,足見典故信實。此語之妙,在於以自然物象喻人事機微——風喻不可測之君威,草喻弱勢之臣民,動靜之間盡顯春秋時期"君不君,臣不臣"的倫理困境。

(二)歷史語境中的生存哲學
伍子胥面對楚平王"斬草除根"之令時,其應對堪稱古典危機管理範本:
1. 風險預判:識破"偽書誘殺"之計,較之其兄伍尚的倫理抉擇(【禮記·檀弓】"事君有犯無隱"),更顯法家式理性
2. 應變之術:昭關一夜白頭,非僅文學誇張,實為【鬼谷子·抵巇】"物有自然,事有合離"的身體隱喻
3. 環境利用:江邊聞草動而警醒,暗合【孫子兵法·九地】"踐墨隨敵"的戰術思想

(三)語義流變與當代啟示
該成語自唐變文定型後,經【朱子語類】"觀草木之萌便知天地之心"的理學闡釋,至【紅樓夢】"但凡風吹草動"的俗語轉化,完成從具體敘事到抽象概念的升華。今人用之,當注意:
近義詞"蛛絲馬跡"偏重痕跡追蹤,"唇亡齒寒"強調關聯性,而"風吹草動"獨擅動態預警
反義詞"風平浪靜"僅狀表象平靜,未若"驚天動地"之絕對反差

(四)延伸思考
伍子胥故事揭示的"草動"哲學,與【周易·繫辭】"幾者動之微"相通。觀楚平王因讒言而疑、費無忌因私慾而讒、伍尚因孝道而死的連環悲劇,可知"風吹"之源常在權力失衡。當代組織管理當鑒此:
1. 領導者需有"觀風"之智,避免"偏聽生奸"
2. 被領導者當備"察草"之敏,不蹈伍奢直言取禍之轍

(結語)此典之價值,正在於將生存智慧凝練為自然意象,使後世於"草動"間見興衰之兆,於"風起"時知進退之機。學者錢穆曾言"一部春秋史,半部應變書",伍子胥故事,可謂最佳註腳。

(全文798字)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7-18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風吹草動"之典與伍子胥的生存智慧】

"風吹草動"一典出自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其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八字,實為春秋末期政治流亡者生存狀態的絕妙寫照。此典以自然意象喻人事微變,其精妙處在於揭示了危機意識與生存智慧的辯證關係。

考伍子胥之逃亡歷程,實為"風吹草動"的具象化演繹。當楚平王"斬草除根"之令下,伍子胥展現的警覺性遠超常人。【史記·伍子胥列傳】載其"夜行晝伏",正是對草木皆兵處境的精準應對。其昭關一夜白頭,非唯生理應激反應,更是精神高度緊張的具象呈現。東皋公以替身障眼之法助其出關,恰是古人"見幾而作"智慧的實踐——所謂"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易·繫辭下】),正合"風吹草動"之精義。

此典近義詞如"蛛絲馬跡",皆強調對細微徵兆的洞察,然"風吹草動"獨具動態預警意味。伍子胥渡江後的過度反應,恰成反諷:漁夫本欲備食,而簌簌草聲竟令亡命者驚悸。這種"創傷後應激"狀態,在【吳越春秋】中更有"後七年,吳師破楚,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平王墓"的極端呈現,揭示過度警覺導致的復仇執念。

相較而言,楚平王缺乏的正是對"風吹草動"的敏感。費無忌之讒言本如"青萍之末"(宋玉【風賦】),若能明察秋毫,何至釀成伍氏之禍?伍奢耿直赴死,伍尚愚孝殞身,唯子胥以"見微知著"(【韓非子·說林上】)的警覺性,終成復仇大業。這種對微末徵兆的把握能力,恰是【鬼谷子·抵巇】所言"巇始有朕,可抵而塞"的危機管理智慧。

今人觀此典,當悟兩重境界:其一如伍子胥之"知幾",在變起微時預判風險;其二若漁夫之"守常",不為外物所擾。二者看似矛盾,實為處世一體兩面。故【周易】既言"君子見幾而作",又雲"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正是對"風吹草動"最深刻的哲學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亥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