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0|回复: 0

[成语典故] 奴颜婢膝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奴颜婢膝》相关人物

陈仲微(1212~1283年),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嘉熙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

《奴颜婢膝》涵义

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奴颜婢膝》出处

唐·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

《奴颜婢膝》辨析

《奴颜婢膝》读音:nú yán bì xī

《奴颜婢膝》近义词:奴颜婢色、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奴颜婢膝》反义词:刚直不阿、坚贞不屈

《奴颜婢膝》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奴颜婢膝》造句

1、一个人要凭自己真才实学干事业,不要奴颜婢膝往上爬。

2、自从世界上有条约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奴颜婢膝的条约。

3、他奉承雇主的那副奴颜婢膝的嘴脸令我恶心。

4、也许是平常受到上面的欺压,不得不奴颜婢膝,许多杂役小总管心里都已经扭曲变态。

5、不能总是在美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也不能总是惯着她,所以段誉才显得如此的悠游自在。

6、孤独者是高尚的,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奴颜婢膝地去媚势。

7、真正的伟人既不大肆践踏小人物,也不会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

8、你这混沌浊物,当年奴颜婢膝之徒,却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9、帝国的国民,很多都有一种傲骨,不会因为这个是校长就奴颜婢膝

10、此刻的小鬼不像先前那样客气,却有点奴颜婢膝的样子。

《奴颜婢膝》成语典故:

南宋时期,南宋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宋朝兵力不足,因此总是打败仗,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但是昏庸的宋朝皇帝却仍然只顾享乐,而宰相贾似道则隐瞒敌情。

大臣陈仲微知道情况十分严重,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那些人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可是昏庸的宋君根本不放在心上,后来南宋就灭亡了。

《奴颜婢膝》成语接龙:

奴颜婢膝→膝行而前→前功尽弃→弃逆归顺→顺藤摸瓜→瓜区豆分→分甘同苦→苦思冥想→想方设法→法外施仁→仁义之兵→兵多者败→败俗伤化→化及豚鱼→鱼沉雁静→静言令色→色如死灰→灰身粉骨→骨瘦如豺→豺狼当路→路无拾遗→遗形忘性→性命关天→天人之际→际遇风云→云霓之望→望风捕影→影只形单→单刀直入→入地无门→门衰祚薄→薄寒中人→人生朝露→露胆披诚→诚心实意→意气高昂→昂然直入→入邦问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圆→圆首方足→足食足兵→兵多将广→广陵散绝→绝少分甘→甘旨肥浓→浓装艳抹→抹粉施脂→脂膏莫润→润屋润身→身怀六甲→甲第连天→天悬地隔→隔年皇历→历历在目→目中无人→人烟稠密→密约偷期→期颐之寿→寿满天年→年登花甲→甲第连云→云龙井蛙→蛙鸣狗吠→吠形吠声→声嘶力竭→竭诚尽节→节用爱民→民殷国富→富国强民→民困国贫→贫困潦倒→倒峡泻河→河汾门下→下不为例→例行公事→事无巨细→细大不捐→捐身徇义→义形于色

 
熊出没了 发表于 2025-5-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奴颜婢膝"之文化病灶与士人风骨》

"奴颜婢膝"一词,自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发轫,至南宋陈仲微痛陈时弊,其文化批判锋芒贯穿千年。此四字之重,非仅在于描摹谄媚之态,更在于揭橥了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中最深层的文化焦虑——当人格尊严与权势利益相抵牾时,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能否挺立?

考其词源,"奴颜"与"婢膝"实为双重隐喻。《礼记·玉藻》有"君子之容舒迟",而奴颜恰反其道,呈现扭曲之媚态;婢膝则违背"丈夫膝下有黄金"的古训,以生理屈从象征精神屈服。唐代李邕《谢罪表》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见士人面对权势时的精神困境,至南宋末年,陈仲微在朝堂怒斥"奴颜婢膝真乞丐",正是对这种集体人格异化的激烈反抗。

历史语境中,此现象多生于权力结构失衡之时。贾似道专权时期,士大夫"望尘而拜"(《宋史·奸臣传》),恰如汉代扬雄《解嘲》所言"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然细察之,真正的文化悲剧不在于个体的卑躬屈膝,而在于制度性的道德溃败——当整个官僚系统将谄媚视为生存智慧时,陆龟蒙所讥"反以正直为狂痴"便成为可怕的社会现实。

与"刚直不阿"的对比尤具深意。《孟子·滕文公下》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皆构成对奴态的精神反拨。值得注意的是,陈仲微本人结局颇具象征意义:其直言遭贬却名垂青史,而当日那些"膝行而前"者,终随南宋王朝"前功尽弃"。这印证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判断。

今人用此成语,当超越对个体道德的简单批判。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上有暗主,下必有谀臣",揭示出制度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力。真正的文化反思,应着眼于如何建立"法外施仁"的良性机制,使士人不必在"瓜区豆分"的利益格局中扭曲人格。昔日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恰为医治"奴颜婢膝"这一文化痼疾提供了精神药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