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5|回覆: 0

[成語典故] 白髮青衫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1 0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髮青衫】相關人物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白髮青衫】涵義

青衫:無功名者的服飾。謂年老而功名未就。

【白髮青衫】出處

宋·趙令畤【侯鯖錄】第七卷:“瓊林宴罷作詩曰:‘白髮青衫晚得官,瓊林頓覺酒腸寬。’”

【白髮青衫】辨析

【白髮青衫】讀音:bái fà qīng shān

【白髮青衫】用法: 聯合式;作狀語、賓語;含貶義

【白髮青衫】造句

1、白髮青衫的老者笑眯眯的看着王猛,大有一言不合就把王猛掃地出門的感覺。

2、在一樹大樹橫出來的杈上,一白髮青衫男子正悠閒的躺在上面,邊晃着一條耷拉下來的腿,邊怡然自得的望着底下一群嬉戲的小孩兒。

3、可憐老夫白蠟明經,屢屢不中,白髮青衫,落魄於此,那錢良便出資籌建學堂,聘老夫為師,教化子孫。

4、他雖然刻苦努力,但卻因為時運不佳,只落得個白髮青衫,一事無成。

5、罵之間,紅燈轉綠,車子上的我們徹底擺脫了她,只留下遠遠的白髮青衫,佇立在十字街頭。

【白髮青衫】成語典故:

陶淵明在與朋友飲酒時,望着漫山遍野的菊花,不僅吟誦道:“村居酒家,實乃悠閒,卻白髮青衫也。”形容陶淵明心中對自己隱居生活的表露,同時感嘆自己已經年逾古稀,卻只能隱居,不得志。

於口 發表於 2025-6-30 18:37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髮青衫考釋與士人境遇的隱喻解析】

"白髮青衫"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極具張力的意象組合,其文化內涵遠超出字面所指。從語源學角度考察,趙令畤【侯鯖錄】所載"瓊林宴罷"詩句,實為北宋科舉制度下士人集體焦慮的投射。青衫作為未仕者服色,與象徵暮年的白髮並置,構成強烈的時空錯位感,這種悖論式組合恰是傳統文人價值困境的視覺化呈現。

陶淵明典故的附會尤值得玩味。考【陶靖節集】並無此語,然後人將"白髮青衫"與採菊東籬的意象嫁接,正反映集體記憶對歷史人物的重構邏輯。這種文化嫁接現象,本質上是對"仕隱矛盾"的文學化解構——當陶潛成為符號化的隱逸象徵,其實際政治遭遇反而被審美距離所淡化。宋人筆記將科舉失意者與魏晉高士並置,實為士大夫階層對自身境遇的委婉辯白。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審視,該成語的貶義色彩頗具深意。古代"三十而立"的年齡期待與科舉取士的年齡限制形成制度性緊張,【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癲狂,恰是"白髮青衫"恐懼的極端呈現。值得注意的是,成語在現代用法中逐漸剝離了科舉語境,轉而泛指理想與現實的永恆落差,這種語義遷移印證了傳統文化符號的強大適應性。

作為文化基因的載體,"白髮青衫"的修辭魅力在於其矛盾修辭法(oxymoron)的運用:青春(青衫)與衰老(白髮)的並置,構成生命張力的最小敘事單元。這種濃縮的意象組合,比西方文學中的"雅努斯雙面神"意象更凸顯線性時間觀下的文化焦慮。在當代語境中重審這一成語,不僅是對士人傳統的解碼,更是對現代人職業焦慮的古老映照。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7-1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髮青衫考釋及陶淵明精神境界抉微】

"白髮青衫"一典,考其源流,實為宋代趙令畤【侯鯖錄】所載瓊林宴詩,然其精神內核早見於東晉陶淵明之生命境遇。此語以"白髮"喻年歲遲暮,"青衫"指未入仕版,二者並置,構成中國士人"時命不偶"的典型意象。然細究陶公生平,此語所含貶義,實為後世功利視角之投射,未得其真髓。

考陶淵明生平,其"白髮青衫"實為主動選擇。【歸去來兮辭】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可見其去官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宋代黃庭堅謂"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正指出陶公之"青衫"非功名不遂,恰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標高。其【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境界,正是將"白髮青衫"轉化為生命詩學的典範。

此語在【侯鯖錄】中本指晚達,然經文學演化,漸生"落魄"之意。實則當辨:陶淵明式"白髮青衫"乃"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儒家用舍行藏之體現,與後世科舉不第者之困蹇有本質區別。蘇軾評陶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恰可移評此境——表面是功名未就的遺憾,內裏卻是人格完成的圓滿。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其形貌特徵或際遇坎坷,如例證中"落魄於此""一事無成"等用法。然若回歸陶淵明本真,當知"白髮青衫"亦可作精神超拔之象徵。王維【輞川閒居】"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李白【山中問答】"笑而不答心自閒",皆延續此種將世俗失意轉化為審美體驗的智慧。

要之,"白髮青衫"作為文化符號,實具雙重解讀:表層是功名遲暮的嗟嘆,深層卻蘊含士人超越世俗價值的精神向度。陶淵明之偉大,正在於將物理時空的"白髮"與身份標識的"青衫",淬鍊成"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生命詩學。此乃中國傳統文化中仕隱辯證的最高智慧,非簡單貶義可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申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