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98|回覆: 1

[成語典故] 開國元勛

[複製連結]
+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開國元勛】相關人物

劉伯溫(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

【開國元勛】涵義

元勛:有特大功績的人。指為建立新的國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

【開國元勛】出處

明·周楫【西湖二集·吳山頂上神仙】:“那時第一個開國元勛青田劉伯溫先生與冷啟敬相好,時常以道術互相參證。”

【開國元勛】辨析

【開國元勛】讀音:kāi guó yuán xūn

【開國元勛】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

【開國元勛】造句

1、那時第一個開國元勛青田劉伯溫先生與冷啟敬相好,時常以道術互相參證。

2、曹操文德武功,一代英豪;潘美則是北宋開國元勛

3、我們的開國元勛在我們難以想像的危難之中,擬具了確保法治和人權的憲章,一部被一代代人民用鮮血擴充的憲章。

4、我們的開國元勛們都相當重視恐懼對理智的威脅。

5、這些開國元勛們不僅呼籲美國人如此,更向世界發出這樣的聲音。

6、毛主席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勛,他的豐功偉績不僅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且空前絕後,彪炳千秋,古今中外,無人敢比。

7、雷俊是誰,在拜月國是那種戰神式的人物,他是拜月國開國元勛忠國公雷世興的嫡孫,現在任正三品冠軍大將軍龍武軍大統領。

8、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後,開國元勛們便想到要加快經濟建設步伐,這一利國益民的想法一開始是包括周恩來在內的中央高層領導的共識。

9、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開國元勛飛揚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鑄造鐵榜,寫上申戒公侯的條令,警告他們不得倚仗功勞過於放肆。

10、開國元勛們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

【開國元勛】成語典故: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為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沖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裏,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劉基是第一個開國元勛。

錢佟 發表於 2025-3-31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開國元勛之歷史定位與文化意蘊】

"開國元勛"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特殊概念,其內涵遠超出字面功績的表述。劉伯溫之例尤具典型性,【明史】稱其"佐命帷幄,有運籌決勝之功",然其歷史意義實為三重維度之統一:其一為軍事建策之功,其二為制度創設之智,其三為文化傳承之責。明人周楫【西湖二集】所載劉基與冷啟敬"道術參證"之事,恰揭示元勛人物往往兼具經世致用與道統傳承的雙重使命。

考"元勛"詞義,【說文】訓"元"為"始","勛"從力從員,會意建功需眾力協同。故開國元勛非獨指個人功業,更體現集體智慧的凝結。曹操、潘美等人物雖時代各異,然其共同特質在於:在政權草創階段,既能"馬上得天下",又懂"馬下治天下"的轉型智慧。

今人使用此語,當知開國元勛之精神內核實為"創製"與"守文"的辯證統一。觀現代語境中"憲章""人權"等概念的關聯運用,恰說明這一古典概念已獲得新的時代詮釋。其讀音"kāi guó yuán xūn"四聲鏗鏘,本身即暗含開創、鼎革、本源、功業四重意象,此乃漢語詞彙特有的文化密碼。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3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開國元勛之歷史定位與文化意涵——以劉伯溫為例】
(文/國學研究所)

"開國元勛"一詞,肇見於明人周楫【西湖二集】,其"特大功績"的核心定義,實為中華政治文化中"功成作樂,治定製禮"思想的具體呈現。今以明初劉基(伯溫)為範本,試析此概念三重境界。

一、勳業維度:經緯天地的實踐智慧
劉伯溫佐朱元璋定鼎,非僅"運籌帷幄"可概。【明史紀事本末】載其"陳時務十八策",實為系統性建國方略:先破陳友諒以固根基,後取張士誠以定江南,終以"大明"國號收攬民心。此中暗合【孫子兵法】"伐謀伐交"之要,更體現【孟子】"天時地利人和"的辯證思維。其"鐵榜申誡"之諫,尤見法家"刑名參驗"的治術思想,使勛貴集團與皇權達致動態平衡。

二、文化維度:道統與治統的融合
劉基【郁離子】云"聖人作經以明道",其身為浙東學派代表,將"天人感應"學說轉化為政治實踐。如【誠意伯文集】所載,其以天文歷算之學參證軍事決策,正是【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活用例證。明人黃伯贊稱其"以儒者之術,成王者之師",恰說明開國元勛須兼具"內聖外王"的雙重資質。

三、歷史維度:功成身退的終極命題
【明太祖實錄】詳載劉基晚年"歸隱青田"之事,暗合【道德經】"功遂身退"之道。然其子劉璉終遭胡惟庸構陷,此悲劇性結局揭示"元勛"身份的雙重性:既是制度建構者,亦可能成為新秩序的潛在挑戰者。朱元璋鑄"鐵榜"警示功臣,恰如漢高祖"白馬之盟",反映傳統政治中"共患難易,同富貴難"的永恆困境。

結語
"開國元勛"作為歷史符號,其價值不僅在於軍事功業,更在於文化基因的傳承。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民間評價,實為民眾對"謀國以忠"精神的集體記憶。今人回望此類人物,當以【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態度,既見其經緯天地的韜略,亦思其"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警示,方得傳統政治智慧之三昧。

(全文798字)

【附註】本文引證文獻:
1.【明史·劉基傳】
2.【誠意伯文集】卷四
3. 黃宗羲【明儒學案·師說】
4. 錢穆【國史大綱】第七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丑時| 2025/7/4/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