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3|回覆: 1

[成語典故] 重蹈覆轍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4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蹈覆轍】相關人物

竇武(?—168年),東漢時期外戚、學者,大司空竇融玄孫、定襄太守竇奉之子,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

【重蹈覆轍】涵義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重蹈覆轍】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重蹈覆轍】辨析

【重蹈覆轍】讀音:chóng dǎo fù zhé

【重蹈覆轍】反義詞:前車之鑑

【重蹈覆轍】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用於勸說、

【重蹈覆轍】造句

1、你已不止上過一回當了,鑑往知來,不要重蹈覆轍了。

2、犯過一次錯誤,就不要重蹈覆轍了。

3、歷史的教訓必須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決不可重蹈覆轍

4、做事時總要懲前毖後,才不會重蹈覆轍

5、泡沫經濟的殷鑑不遠,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以免重蹈覆轍

6、上回失敗,正是輕舉妄動的結果,這回可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7、他以吸毒經歷現身說法,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轍

8、上回失敗,正是輕舉妄動的結果,這回可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9、他發誓今後一定要脫胎換骨,不再重蹈覆轍

10、凡是忘記過去的人們註定要重蹈覆轍

【重蹈覆轍】成語典故:

東漢時,桓帝寵幸宦官,導致宦官互相勾結,壟斷朝政,陷害忠良。李膺和杜密等忠良大臣糾集太學生郭泰等人竭力剷除宦官。公元一六六年,宦官們在桓帝面前誣告李膺等人造反,桓帝聽信饞言,下令把李膺等忠良大臣關進大牢,人數多達幾百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當時,竇武的女兒是皇后,竇武受封為侯爵,他為人正直,從不仗勢欺人。看到宦官的胡作非為,十分憤慨,上書對桓帝說:“如果再讓宦官這樣胡作非為下去,將會像秦朝二世一樣,因為給龐臣太多的權力,導致龐臣造反作亂,最終失去江山,陛下可要吸取教訓,千萬別重蹈覆轍呀!”桓帝經過竇武提醒,體會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就放了李膺等人,結束了“黨錮之禍”。

【重蹈覆轍】成語接龍:

重蹈覆轍→轍亂旗靡→靡衣玉食→食飢息勞→勞民動眾→眾口鑠金→金舌蔽口→口呆目鈍→鈍學累功→功成身退→退食自公→公私兼顧→顧影弄姿→姿意妄為→為人師表→表里如一→一往情深→深中隱厚→厚古薄今→今是昨非→非常之謀→謀財害命→命在旦夕→夕惕朝干→乾淨利落→落魄江湖→湖光山色→色如死灰→灰飛煙滅→滅頂之災→災難深重→重於泰山→山吟澤唱→唱沙作米→米鹽博辯→辯口利舌→舌敝耳聾→聾者之歌→歌聲繞梁→梁孟相敬→敬老尊賢→賢母良妻→妻兒老小→小時了了→了不長進→進退無門→門單戶薄→薄情無義→義海恩山→山行海宿→宿水飧風→風行草從→從頭到尾→尾大難掉→掉臂不顧→顧後瞻前→前瞻後顧→顧此失彼→彼倡此和→和衣而臥→臥榻之側→側目而視→視險如夷→夷然自若→若涉淵冰→冰解雲散→散帶衡門→門戶之見→見勢不妙→妙筆生花→花花綠綠→綠暗紅稀→稀奇古怪→怪誕不經→經幫緯國→國色天香→香花供養→養癰成患→患得患失→失魂喪膽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周佐 發表於 2025-7-26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重蹈覆轍"的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重蹈覆轍"一典出自【後漢書·竇武傳】,其字面意為重走翻車之舊道,深層則喻指不鑒前失而再遭敗績。竇武諫漢桓帝"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之語,實為華夏文明"以史為鑑"傳統的精妙註腳。考其源流,此語可追溯至【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的警世箴言,足見古人對於歷史經驗的高度自覺。

細繹東漢黨錮之禍的典故,竇武之諫蘊含三重深意:其一,直指宦官專權與秦二世寵信趙高之禍的相似性,揭示權力失衡的必然惡果;其二,以"覆車之軌"的意象強調歷史教訓的客觀性,超越簡單的道德勸誡;其三,通過"前事之失"的反思,構建起歷史認知與實踐理性的橋梁。這種思維模式,與【尚書·說命】"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的治國智慧一脈相承。

在當代語境中,"重蹈覆轍"的警示意義尤顯深刻。觀諸國際關係領域,修昔底德陷阱的反覆出現;察之經濟發展歷程,金融泡沫的周期性爆發;審乎社會治理實踐,形式主義痼疾的屢治不絕,無不印證着忽視歷史教訓的代價。宋儒朱熹【中庸章句】所謂"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正是強調歷史經驗驗證的重要性。

作為文化基因,"重蹈覆轍"的警示功能體現在三個維度:認知層面要求建立歷史參照系,如司馬光【資治通鑑】"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實踐層面強調製度性防範,類【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改革精神;價值層面則培育"慎終如始"的敬畏意識,契合【周易·繫辭】"懼以終始,其要無咎"的處世哲學。

在文明對話日益頻繁的今天,"重蹈覆轍"的智慧更顯珍貴。它既非簡單的歷史循環論,亦非機械的教訓移植,而是要求我們以"通古今之變"的視野(司馬遷語),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尋找前行方向。明末大儒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故善取資者,變通以成乎可久",此乃對待歷史經驗的正確態度。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避免"復循覆車之軌"的悲劇,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寅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