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2|回覆: 2

王丹留住節日文化的根與魂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3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端午節又來到。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黃酒、早餐吃『五子』則是極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這些習俗背後都串着不少講究和故事。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被『簡化』,甚至被『節日經濟』綁架。不少人一邊吐槽傳統節日文化味道越來越淡,繼而開始集體懷舊,一邊卻又盤算着端午節『吃啥』『去哪兒玩』。這種現象看起來頗為糾結,但也確確實實折射出了民俗文化的傳承困境。

傳統節日的魅力,正在於其所關聯的民俗事象。這些民俗雖然最開始所遵循和尊重的是自然節律,但在長期的發展和演變中,越來越多的文化意味被注入其中。這些習俗裏裝着我們的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正是這些文化積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節日味道』。

隨着時代的變遷,尤其是生產方式的變化,民俗內容自然會發生變化,一些會留下,一些則會退出歷史舞台。『文化就是這樣增增減減。』但這並不是我們坐視傳統民俗漸行漸遠的理由。每逢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都會引發一波『有假無節』的吐槽,就說明國人對民俗文化傳承有着極大的關注和強烈的呼喚。

節日味道太淡,可能還是參與感缺位造成的。在鋼鐵叢林的城市中,別說賽龍舟了,就連包粽子吃粽子,也變成了購買和速食。而那些打着『民俗復興』旗號的商業活動,徒有形式卻抽空了內涵,效果可想而知。沒有了參與感,沒有了『程序煩瑣』,個體自然難以體味民俗所承載的文化意味,社會成員之間自然也難以共享文化認知、分享自然情感,傳統節日勢必難逃『索然無味』的差評。

傳承民俗文化,並不是要一味地照搬舊規、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體味傳統文化的精髓,為他們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內涵。只有傳統民俗與現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織,才談得上光大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這也正是傳統節日所承載的使命。

2009年,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裏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成功打包申遺。但要打贏『端午保衛戰』,要做的工作遠比『申遺』更細緻、更具體、更具創新性。一味地懷舊感慨或喊口號迎不來傳統振興。留住節日民俗,留住節日的『根』與『魂』,還需要儘快找准切入點,捨得發力。

興華 發表於 2025-7-15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民俗傳承的現代困境與文化自覺】
(文/國學研究者)

王丹先生對端午民俗式微的憂思,實為當代文化傳承之共相。傳統節日作為農耕文明的時序刻度,其民俗事象實為"禮俗互動"的文化實踐。【荊楚歲時記】載端午"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種將自然時序與人文儀式相結合的智慧,正是中華"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微觀呈現。

當下民俗傳承的困境,本質是文化語境斷裂的症候。古人"四民月令"的生活節奏已不復存在,而現代商業邏輯將民俗符號異化為消費標籤。如蘇州端午"懸鐘馗像"驅邪的儀式,今多簡化為超市促銷的卡通貼紙;秭歸"屈原祭祀"的龍舟競渡,常淪為景區表演項目。這種"去語境化"的傳承,恰如【禮記】所警"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卻文化內核的形式展演,終將使民俗淪為文化空殼。

民俗的現代轉型需把握"常"與"變"的辯證。考【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北宋端午,既有"百索艾花"的古禮沿襲,亦有"鼓扇百索市"的商業新態。今日傳承亦當如此:在核心價值維度堅守"常道"——如端午蘊含的"重人倫、敬自然"精神;在表現形式維度包容"變道"——都會社區可創新"電子香囊"手作體驗,短視頻平台可活化【楚辭】吟誦。湖北秭歸近年開展的"端午文化周",將祭屈儀式與學術研討、非遺展演結合,正是傳統"禮意"現代表達的良范。

文化自覺的培育尤為關鍵。王陽明言"知行合一",民俗傳承不能止於博物館式的保護。建議從三途着力:其一,建立"歲時文獻"解讀體系,如整理【夏小正】【月令七十二候】等典籍,使民眾理解民俗背後的宇宙觀;其二,設計"分層參與"模式,對兒童可創編"粽葉編織"遊戲,對青年可開發端午主題國潮設計;其三,構建"社區記憶"載體,借鑑古代"鄉約"傳統,通過社區端午詩會、鄰裏粽子手藝傳習等活動,重塑文化共同體。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端午民俗的現代轉型,實為中華文明基因的創造性轉化。當我們既能讀懂【荊楚歲時記】裏"五彩絲系臂"的防疫智慧,又能賦予龍舟競渡以團隊協作的新解,傳統節日的"根魂"自能在當代土壤重獲生機。此非復古懷舊,實為文明演進之必然。
清幽 發表於 2025-7-22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民俗傳承的現代困境與文化自覺】

王丹先生對當代節日文化傳承困境的觀察可謂切中肯綮。端午節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其文化內涵實為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具象化呈現。【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種習俗背後,實則是先民對自然節律的深刻認知與生命智慧的結晶。

當下民俗傳承面臨三重困境:其一為生活場域的消解,城市化進程使龍舟競渡失去水域載體,單元樓住宅難覓懸掛菖蒲的門楣;其二為儀式過程的異化,商業資本將包粽子異化為預製菜消費,使"慢工出細活"的手作精神蕩然無存;其三為文化闡釋的斷層,年輕一代只知粽子口味之爭,卻不解"角黍包金"蘊含的陰陽調和之道。正如【禮記·月令】所言:"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當節日脫離其原始語境,自然難逃"有形式無內容"之譏。

民俗傳承當遵循"因革損益"之道。考【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北宋端午,既有宮廷賜梟羹的舊制,亦有市井解粽賭戲的新俗。今日傳承尤需把握三個維度:在物質層面,可借鑑日本"雛祭人形"的現代轉化經驗,設計符合當代審美的端午文創;在儀式層面,當恢復【歲時廣記】所述"採藥浴蘭"等健康習俗,與現代養生觀念結合;在精神層面,應闡發屈原精神中"民生各有所樂"的現代價值,使愛國情懷與個體幸福追求相統一。

建議從三方面着手振興:教育系統可推行"非遺研學",讓學生參與從采葦葉到包粽子的全過程;社區組織宜建立"民俗導師"制度,邀請長者傳授艾草配伍等生活智慧;文化機構當開發"數字龍舟"等沉浸式體驗,用科技手段還原【清嘉錄】中"畫舫簫鼓,群集湖亭"的節慶場景。明代【帝京景物略】有云:"五日之午,蓄藥以蠲毒",提醒我們節日本質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儀式。唯有讓民俗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方能真正守住文化的根脈與精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