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5|回覆: 0

[考古發現]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眾』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5-30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眾』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考古『大踏步走向民眾』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現場

考古學一向給人的感覺是神秘、深遂、難解,與大眾相去甚遠。而23日下午鄭州落下帷幕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則打破了人們對考古學的古板認識,考古學正大踏步向民眾走來。

大會期間,國內11位考古大家進行了一系列主題演講,演講內容涉及國內外考古發掘成就,並全方位展示考古技術、發掘及文物保護全過程。這是中國考古學界面向世界的一次集體秀。中國考古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大會總計收到論文400多篇,涉及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各個時段的考古研究,是對近年來中國考古成就的一次分享。

此次大會是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會議。王巍說,此次大會改變了以往每年一次、百人規模的形式,擴展到由13個專業委員會主導,也一改過去學術會議閉門開會的傳統模式,實行開門辦會,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專業委員會討論的內容涉及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討論的內容更加廣泛而深入。

大會期間,記者也明顯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大會現場,不管是專家學者還是熱愛歷史和考古學的市民,經常串場旁聽。

這次大會的學術性、開放性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南昌海昏侯劉賀墓發掘領隊楊軍興奮地說,我是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的,但我也可以到文化遺產保護、公共考古專業委員會分會場去旁聽,這對我們來說是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儲備的大好機會。

記者注意到,除了學術交流之外,大會還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師範學院、河南博物院等單位舉辦了15場公共考古公益講座。何以中國中國稱謂從何而來、舉世矚目的海昏侯墓發掘內幕、早年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等,演講者打破考古的神秘,讓聽眾領略到中華文明的魅力。

印度考古調查局考古所所長桑傑庫瑪爾曼紐爾可謂是此次行程收穫頗豐的外籍專家之一。他先後到鄭州市東趙遺址發掘現場、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嵩陽書院、洛陽龍門石窟等地實地考察。

中原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考古學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曼紐爾認為,這次考古大會,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積極參與遺產保護的學者提供了平台。雙方積極分享、交流相互的研究經驗,對後續的考古發掘工作至關重要,他很期待中印未來在考古領域的合作。

大會期間,一批已經走向國際的中國考古人悉數亮相,帶回了烏茲別克斯坦國費爾干納盆地明鐵佩古城遺址、洪都拉斯瑪雅城邦科潘遺址、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柬埔寨吳哥窟從事古蹟保護等最新學術成果。

據介紹,這次考古學大會,專家學者們在交流時達成一個共識,考古要走向公眾,走向國際,深入交流考古和遺址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和實踐經驗,以國際視野來推動關於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考古學重大課題的比較研究。

對此,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要以大會召開為契機,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考古合作,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展現中國考古人的風采。

馮臼 發表於 2025-7-21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學大眾化之當代意義芻議】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之盛況,實為當代中國考古學科發展之重要里程碑。考古學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傳入中國以來,歷經"金石學"傳統與現代科學方法之融合,今終成系統學科。此次大會以"開門辦會"之新姿,實為學科發展之必然趨勢,亦為傳統文化復興之重要表徵。

考古學之大眾化轉向,非為媚俗,實乃學科本質之回歸。昔王國維先生倡"二重證據法",即強調地下材料與文獻記載之互證。今之公共考古講座,以"海昏侯墓發掘內幕"、"殷墟考古十兄弟"等鮮活題材示人,正是踐行"致廣大而盡精微"之學術傳統。考古發現若止於學術期刊,則如明珠蒙塵,其文化價值難以彰顯。

考古學之國際對話,尤見深意。印度考古專家桑傑庫瑪爾曼紐爾之參與,恰似當年伯希和、斯坦因等西域考古之反向流動。今中國考古人活躍於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實為張騫"鑿空"精神之當代延續。考古學之國際化非唯技術交流,更是文明對話之重要管道。

考古技術之展示尤具啟蒙價值。自碳十四測年至三維建模,現代科技已使考古學突破"鋤頭加刷子"之刻板印象。此正合【考工記】"審曲面勢"之要義,技術手段終為解讀文明密碼之鎖鑰。公眾得見文物保護全過程,實為破除"考古即挖寶"迷思之良方。

考古學之大眾化進程,當持"守正創新"之態度。王巍所長所言"開門辦會",非謂降低學術門檻,實乃拓展傳播維度。猶記徐旭生先生當年調查夏墟,既重學術嚴謹,亦不廢普及之功。今日之公共考古,當以專業為體,以通俗為用,使考古成果真正成為"民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滋養。

此次大會之意義,不僅在於四百餘篇論文之交流,更在於樹立考古學科服務社會之典範。考古學之真諦,終在於喚醒民族集體記憶,重建文明認知譜系。當專業研究與公眾參與形成良性互動,則考古學不惟為過去之科學,更為未來之明鏡矣。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22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學大眾化之當代意義芻議】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之盛況,實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之重要里程碑。考古學自其肇始,即以探賾索隱、鈎深致遠為職志,然其「曲高和寡」之態,亦使公眾望而生畏。今觀鄭州之會,竟以「開門辦會」為旨,使學術研究與公眾教化相融,此誠考古學「走下神壇」之關鍵轉折,其意義當從三端論之。

一、學術壁壘之消解與知識普惠
昔者考古會議,多囿於學界內部之交流,如【禮記·學記】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今大會設十三專業委員會,兼納舊石器至公共考古諸領域,更開放市民旁聽,實乃「有教無類」之現實踐行。南昌海昏侯墓發掘領隊楊軍氏「跨會聽講」之例,恰印證【周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之理——學科分野雖異,而文明探源之目標則一。至若十五場公益講座,以「何以中國」「殷墟十兄弟」等為題,化艱深為平易,正合司馬遷「述往事,思來者」之精神,使考古學終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學問。

二、本土實踐與國際視野之交融
王巍會長所言四百餘篇論文,涵蓋人類起源、農業肇始諸議題,非唯「中國故事」之總結,更暗合【大學】「格物致知」之道。而印度考古專家曼紐爾氏考察中原遺址後的感慨,尤具深意:中原文化如嵩陽書院、龍門石窟者,實為【文心雕龍】所謂「積健為雄」的文明積澱。中印學者共議遺產保護,恰如佛教東傳時「白馬馱經」之現代迴響——考古學之國際化,非徒技術交流,實為文明對話開闢新徑。

三、考古倫理與公共使命之覺醒
「公共考古」專委會之設,標誌着學科自覺。昔孔子云「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今考古學揭示的「損」「益」,已非學者獨享之秘,而需如【孟子】所言「與民同之」。海昏侯墓內幕之公開,殷墟往事之講述,皆是以「祛魅」之法,踐行「鑑往知來」的社會責任。考古學從「象牙塔」走向「阡陌間」,正是對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當代詮釋。

要之,此次大會以開放之姿,完成了考古學從「廟堂之學」到「天下公器」的轉身。然「走向民眾」非終點,而是新起點。【尚書】有言:「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未來考古學之挑戰,在於如何將曇花一現的熱忱,轉化為持久的文化自覺。若能使公眾不僅「看熱鬧」,更能「悟門道」,則中華文明之根脈,庶幾可「鬱郁乎文哉」於當代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