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4|回覆: 1

[詩詞賞析] 品味古籍 典籍中的雜說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8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品味古籍:典籍中的雜說

豐富的歷史典籍是中國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積累,這種積累經過各種災難性的刪篩後,變得單調了許多,其原生性和豐富性大為削弱。

即便如此,也還有許多著作流傳下來。不久前閒看四庫全書(家藏版),發現其中有很多關於農學、醫學、陰陽學之類記載。例如,一直被人作為辭賦大家的陸機,也有考察各地花草名木的著作存世。

強調正統可以,但不應當鄙薄雜說。有些好書,如【莊子】【搜神記】【徐霞客遊記】等,看上去無關乎治國平天下,但其文化營養並不差,即使是空靈的冥想也能啟迪人的精神世界。歷史上好多人寫過農書,寫過醫術,寫過風水、占卜甚至寫過男女床笫之事,這些書被正統的君子們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甚至被視為邪說。對於一個偉大的國度,一種偉大而健康的文明來說,這樣的狹隘沒有什麼好處。

價值觀不是僵硬不變的,而是不斷進步和開放的。利瑪竇來到中國後,介紹了西方的天文、物理、幾何學,當時受到很多腐儒的反對。後來湯若望為清朝制定了新曆法,同樣遭到腐儒們的瘋狂反對,甚至造成令人髮指的慘案,多年培養起來的優秀天文學人才被封建朝廷殺害。如果不是孝莊皇太后的勸阻,湯若望本人也難保性命。直到湯若望死後,好學的康熙皇帝為他平反昭雪,才算結束了那場悲劇。一個封閉的文化不可能正確認識世界,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儒學誠然有其偉大的一面,但長期以來,過度強調儒學的主流正宗地位相對消減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這很可惜。古人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韓愈【師說】),豈不知,正是這些『君子不齒』的學問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而傳統農業社會的文化氛圍中一直存在着輕商賤商的風氣,並因此導致形成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最終導致了中國的衰落。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關係到每個人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國家大事,而民族精神的健全不可能只靠吃一種食物而實現。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5-2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典籍多元價值與文明健康生態】

(首段立論)
典籍之林猶如參天古木,其根系必深入四民百藝之壤,方能滋養出文明之蓊鬱。今觀【四庫】遺編,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與【文賦】並傳,張仲景【傷寒論】與【漢書】同列,恰印證【隋書·經籍志】"九流百氏,不可勝覽"之論。然道統獨尊之下,雜家漸淪為"君子不齒"的境地,此實文明生態之失衡。

(中段析史)
考諸史乘,陰陽農醫之書未嘗遠離廟堂。【周禮】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賈思勰【齊民要術】更得北魏朝廷頒行。至若【莊子】寓大道於謬悠,【搜神記】藏人倫於志怪,皆暗合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史家心法。利瑪竇攜【幾何原本】東來時,徐光啟以"欲求超勝,必先會通"作【測量異同】,較之楊光先輩"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的褊狹,孰為真儒?湯若望案血流未乾,康熙已設蒙養齋算學館,此中反覆,正是文明代謝之陣痛。

(末段明義)
【漢書·藝文志】將方技三十六家與六藝並列,鄭樵【通志】特設【校讎略】以存百家,可見文化強健端在多元共濟。今人重溫【天工開物】【園冶】諸書,方知宋應星"滇南車馬,縱貫遼陽"的實業精神,計成"三分匠、七分主人"的營造智慧,何嘗遜於經義策論?王夫之言"六經責我開生面",正謂道器不相離。

(結語)
文明如大庖,和羹之美在於五味調和。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云"天下一致而百慮",放今日猶是箴言。典籍之幸不在獨存【論語】,而在【茶經】【鏡花緣】皆得與【春秋】比鄰。多元方成其大,有容乃謂之文,此即"鬱郁乎文哉"之真義。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7-30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典籍多元價值與文明健康生態】

典籍之林,本當蔚然深秀,然經秦火清刪,猶若斧斤之柯肄,其原生生態已不可復睹。今觀四庫遺編,猶能於辭章正統外,得見陸士衡【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之類博物之作,誠可證"道術未為天下裂"時之學術盛況。莊子所謂"道在屎溺",實為中華文明最可珍視之多元傳統。

考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班固【漢書·藝文志】早已揭示學術多元之要義。然自董子"罷黜百家"以降,儒學漸成"獨尊"之勢,遂使【搜神】志怪淪為談助,【齊民要術】貶為末技。殊不知【周禮】六官,冬官考工獨重技藝;【周易】象數,實開科技思維先河。此正如太史公論六家要旨所言:"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明末西學東漸之際,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正昭示文明對話之可能。然"寧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之謬見,終使湯若望案成文化自閉之悲劇。康熙帝雖為昭雪,然已錯失文明轉型良機。此恰印證【呂氏春秋】"流水不腐"之理,文明健康端賴多元滋養。

今重審典籍價值,當效法孔子"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博物精神。張仲景【傷寒論】與【黃帝內經】並重,賈思勰【齊民要術】與【汜勝之書】同輝,方見中華文明之全貌。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有云:"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各家學說本如五味調和,偏食則病。

典籍之林猶需雜樹生花,文明之樹必賴異質養分。值此全球化時代,更當記取【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訓,使經學與科技對話,讓義理與方技交融。如此,方不負先人"究天人之際"的學術理想,真正重建具有現代生命力的文明生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