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8|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词赏鉴·自强不息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诗赏析 ...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7 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词赏鉴·自强不息: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诗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乐府古题,多写世路艰难等内容,现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鲍照十八篇。李白此诗约作于41岁前,那时他正漫游各地,谋求出仕以建功立业。

起四句高开低走。『清酒斗十千』,语出汉曹植〖名都篇〗诗『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钱(即万钱),夸言价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颐,而诗人却没有胃口,推杯掷筷,拔剑而起,茫然四顾,无所适从。四句有意设置不同寻常的生活情节,耸人听闻,以构成悬念。

诗人当欢不欢,究为何事?这便逗出下文:欲渡黄河,而冰块阻塞河道,渡不过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盖山冈,登不上去。二句点题,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艰难,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艰难。仕途既不顺利,知难而退可也,何必自寻烦恼?令人纠结的是,诗人不想放弃,他对政治还有所盼望。于是乃有下文。『闲来』二句,暗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相传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得遇周文王,后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得遇商汤,辅佐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见诗人自我期许之高。这中间的四句,抑而后扬,诗情复又振起。

然而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一旦返观现实,诗人再次跌落苦闷之中。『行路难!行路难!』一叠连声的叹息,使读者感觉到,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换韵,乘势也换出新意:行路之难,不仅在路有障碍,还在岔道甚多,正确的路今在何处?想到这里,诗人豁然开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黄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自言其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末二句是说,人生不可能总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会有『长风』到来,助我破浪直渡沧海!几经感情的煎熬与挣扎,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还是占了上风,诗的旋律最终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区。

此诗情绪激烈,波动幅度大,振荡次数多,时沉九渊,时腾九天,艺术张力大,故文学感染力强。其自强不息的信念,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价值观,既带有盛唐时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个性气质的典型体现。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4-12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白《行路难》中的精神突围与生命超越

李白《行路难》其一堪称中国诗歌史上最具张力的作品之一。这首短短十四句的古诗,以其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线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展现了一个天才诗人在现实困境中的精神突围与生命超越。

诗歌开篇即以强烈的反差制造艺术张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奢华场景,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异常举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不是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李白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射。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悬置"手法,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为何面对珍馐美馔却毫无食欲?为何在觥筹交错之际却拔剑四顾?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更暗示了诗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表面写自然险阻,实则暗喻仕途坎坷。李白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比兴"传统,以自然意象象征人生境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困境描写并非消极的抱怨,而是蕴含着强烈的突破欲望。诗人随后笔锋一转,引入姜尚、伊尹的典故,在历史镜像中寻找精神慰藉和自我期许。这种用典不是简单的知识炫耀,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为自己寻找精神坐标。

诗歌的情感曲线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处达到最低谷。这四句三叹的艺术处理,将诗人的迷茫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正是在这最低谷处,诗歌迎来了最辉煌的转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宣言,不仅是对宗悫典故的化用,更是李白精神世界的终极呈现。这种从绝望到希望的突然跃升,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精神突围。

从诗学传统看,李白此诗既有对鲍照《行路难》的继承,又有重要突破。他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典故、自然意象完美融合,创造了极具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完成了从"行路难"到"济沧海"的精神超越,展现了中国士人面对困境时特有的乐观与坚韧。

《行路难》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情感的真挚与形式的完美,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面对逆境的生命态度。李白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困境,而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未来的信念。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也是这首诗历经千年仍能打动现代读者的根本原因。
董车 發表於 2025-7-5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诗道与世道:论李白《行路难》中的精神突围与生命超越

李白《行路难》其一,短短八十二言,却道尽千古士人精神困顿与超越之历程。此诗非徒为抒发个人郁结之作,实乃中国士人精神史之一重要标本,其价值远超一般抒情诗之上。

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二句,表面写宴饮之盛,实则暗含《楚辞·招魂》"瑶浆蜜勺,实羽觞些"之意象传统。李白以极尽铺陈之能事,非为炫富,实为后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作一反衬。此种笔法,深得《诗经》"以乐景写哀"之三昧。值得注意的是,"拔剑四顾"之举,非仅承袭鲍照"拔剑击柱"之形,更暗含《庄子·说剑》中"天子之剑"的意象,透露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二句,历来解者多注目于其比喻仕途艰难。然细究之,此中实有更深层的文化密码。黄河、太行,一为华夏文明母亲河,一为北方地理屏障,皆具象征意义。李白以"冰塞""雪满"形容之,实暗用《周易》"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之意象,喻示时运闭塞、贤路不通的困境。此种以自然意象喻人事的手法,实源自《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传统,而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二句,表面用吕尚、伊尹之典,实则暗含《周易》"潜龙勿用"与"见龙在田"的哲学思考。李白于此展现了中国士人典型的精神辩证法:一方面向往隐逸,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业。此种矛盾心态,可追溯至《论语》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哲学,在李白诗中获得了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

末四句情感跌宕,尤见功力。"行路难"之叹,非止于道路艰难,更暗含《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哲思。"长风破浪会有时"之信念,则化用宗悫典故而赋予新意,将个人抱负提升至"与天地参"的境界。此种精神超越,实为儒道思想在唐代士人精神世界中的创造性融合。

纵观全诗,李白将个人命运置于天地大化之中审视,其精神轨迹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逻辑。诗中表现出的并非简单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历经精神炼狱后的彻悟与超越。这种在困境中保持精神高度的能力,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士人的最宝贵财富。今日重读此诗,不仅可领略诗仙才情,更能触摸到中华文明中生生不息的精神脉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