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9|回覆: 0

[法家學派] 唐朝如何成為鼎盛時代 唐太宗實行藏富於民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3-27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朝如何成為鼎盛時代 唐太宗實行藏富於民

唐朝如何成為鼎盛時代 唐太宗實行藏富於民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聽了魏徵的建議堅持以德治國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樹立怎樣的國策,給今後的國家和社會打下什麼樣的基礎。唐太宗剛剛登基後不久,君臣之間就曾經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唐太宗回憶道:當初我對魏徵說大亂之後不易大治。魏徵不同意我的意見,認為大亂之後反而容易治理。就像危難當頭,人都想求生,怕亂就盼望穩定,希望治理就容易調教。魏徵說的就是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道理。他還提出著名的治國原則,那就是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也就是說統治者怎樣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怎樣對待君主,這是相對應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如果實行以德治國的國策,就一定會成為文明高尚的泱泱大國。

在座的大臣們都覺得魏徵說的是書生之言,按照他的意見辦,國家必定大亂。但是,唐太宗卻聽進去了,力排眾議,確立以德治國的基本國策,力行不倦。其實,唐太宗內心並不踏實,他總覺得善人治國,少說也得百年才能成為文明之邦。因此,他做了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但是,結果讓他大感意外,只過了短短幾年,唐朝就實現了天下大治。貞觀七年,唐太宗回顧這場決定國家走向的大論戰時,說道:貞觀初,人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謙虛的唐太宗把這個功勞全都歸於魏徵,說幸虧有了魏徵這位良工,才將他這塊石頭雕琢成為美玉。推善與人,真君子也。唐太宗的這番表現,本身就是以德綏遠的典範。

隋滅亡後庫存還夠唐朝使用五六十年

以德治國是當政者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怎麼才能真正落實於行動之上,而不是流於粉飾太平呢?唐太宗給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

唐朝是如何做到的呢?魏徵曾經把治國的核心問題簡明扼要地向唐太宗做了闡述:君何以名?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國,慈愛萬民,薄賦斂,輕租稅,臣亦與焉。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經典表現,國家政務千萬條,最根本的只有一條,那就是愛護百姓。怎麼做呢?兩個字:輕稅。

把財富集中於國家,還是藏富於民,唐朝有着前車之鑑。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為的王朝,短短30多年之間,結束數百年的分裂局面,人口戶數翻了一番多,從開國時不足400萬戶,直線上升至900萬戶;修葺北方萬里長城,開鑿從江南到洛陽、再到幽州的之字形大運河,綿延千里,把中原、河北和江南三大區域緊緊聯繫在一起,再通往首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對外方面則北平突厥,南綏百越,西逐吐谷渾,東征高句麗。隋朝所做的事情,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都是必要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隋朝這個大帝國會轟然倒塌、毀於一旦呢?這決不是市井流傳的隋煬帝獵色所致。

中國古代的稅收基本上是人頭稅,官方勤於清點戶口,實質上是為了增稅。反過來,老百姓就會想方設法從官方的戶籍上逃匿隱漏。所以,古代戶口數從來不準確,戶口增減反映的是官方與百姓的稅收之爭。隋朝在短短時間內實現戶口的倍增,並不是人口繁衍的結果,而是朝廷嚴厲稅收政策的產物,戶口倍增就意味着稅收成倍成倍地增加。為了增稅,隋朝還實行小戶制,要求子女成年後成婚分家,官方可以增加新的戶稅。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難以老有所依,這同傳統的道德相悖。唐太宗曾經讓臣下清點隋朝留下的倉庫,經過隋末唐初的動亂與戰爭,竟然庫存量還能夠讓唐朝使用五六十年。換句話說,隋朝38年徵收的賦稅,夠得上全國使用將近百年,稅率之高,令人咋舌。國家興建的大型工程,是善是惡,不僅要看是否有利於國家,還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夠承擔,超過這個限度,與民爭利,則雖善猶惡。唐太宗君臣總結隋朝覆滅的慘痛教訓,指出: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何其深刻!

有鑑於此,唐太宗反其道而行之,登基時戶數僅剩400萬戶左右。按照一戶五口的最低標準換算,損失人口近3000萬。唐太宗難道不知道隋末數年動亂不可能傷亡百姓過半?如果像隋文帝那樣把官吏派到鄉村挨戶搜查,不就都找出來了嗎。可是,唐太宗沒有這麼做,他認了這筆糊塗賬,真是難得糊塗。而且,他還從法律上限制子女分家,規定父母在,子女分家要處罰。這更是不利於稅收的增加。說白了,唐太宗是在放水養魚。什麼以德治國、藏富於民,國家是要讓利的,這不是喊出來的,而是真金白銀做出來的。

如果項羽懂得仁信怎會滅亡?

國家大幅度讓稅,除了與民休息,還有別的目的嗎?有,那就是通過富民以求建立誠信社會。古人早就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國家要建立和培育的是有禮知恥的文明社會,並不鼓勵自私自利的物慾橫流。

誠信是國家之本,民無信不立,國家更是如此。誠信的建立必須由國家來帶頭,來規範。國家失信於民,法律不公正,再好的百姓都會被改造成為刁民。孟子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善待部屬,善待百姓是建立誠信關係的途徑。

大家知道,唐太宗一大長處是善於和人相處,得人之盛,很少有人能夠望其項背。然而,問題也就來了。太宗愛才,其部屬有不少是從敵對陣營投誠而來的,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因此,有人向太宗建議要把官吏隊伍中的異己分子清除出去。這回唐太宗犯難了,誰是異己分子呢?來人馬上獻策,讓唐太宗組織一批人偽裝成謀反的、貪污的,分別同大臣們接觸,引誘他們上鈎,這就可以將他們的真實面目揭露出來。來人說得口沫四濺,唐太宗臉色卻越繃越緊,最後斷然拒絕道:我不能這麼做!這麼做固然可以暴露異己分子,但同時也讓我失信於天下,將來大家都懷疑我搞陰謀手段,上下相疑,再沒有人肯講真話,國家如何達到大治。君主行詐,卻要部下正直,豈不是源濁而望水清嗎?因此,唐太宗鄭重宣言: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

統治者無信,往往是因為大權在握,以為自己怎麼做,下面都無可奈何,失信的根源在於權力的傲慢。唐太宗讀了項羽的事跡後,感嘆道:如果項羽進入秦都咸陽,控制天下之後,懂得實行仁信,誰能夠從他手裡奪取政權呢?所以,他的滅亡是咎由自取。

國家的權威不是靠高壓和威嚇手段來樹立,而是靠法律與制度的公正和嚴明來保障的。統治者遇到社會問題乃至危機,不能一怒就想到要用重刑震懾,以圖立竿見影。中國有個壞傳統,就是所謂的治亂世用重典。所謂的重典就是超越法律規定加重刑罰,甚至屈打成招,形成急風暴雨的態勢,轟轟烈烈,可風雨過後,卻是故態復萌,既失法律的信譽,又讓萬民看出執政者的無能。唐朝提出法貴簡而能禁,罰貴輕而必行的原則,刑罰的目的不在於處罰人,而在於禁止邪惡和觸犯法律,所以刑不必重,卻要做到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使簡而難犯,寬而能制。樹立國家威信,不靠重刑苛法,而要在平時常抓不懈,依法辦事,有法必依,這就是國家最基本的誠信。

海納百川奠基了文化繁榮

國家要想促進社會繁榮,不是工商官辦,而是要大力弘揚文化教育,提倡道德文明,創造一個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制度與法律環境,尤其在文化建設方面,這不是任何個人或者團體能夠承擔起來的工作,必須由國家從全局的高度推進。實際上,衡量一個社會的發達程度,不是看經濟指標,而是看文化繁榮與否。

在文化建設方面,唐太宗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五胡十六國以來,胡樂大量傳入中原,各種外來樂器、曲子、舞蹈風靡於世,極大地衝擊了儒家把音樂政治化的理論束縛,出現了中外音律各行其是的局面。到隋朝統一中國之後,朝廷開始要重新制定音律,也就是新的音樂規範,這就引起了一場大爭論。從當時的情況而言,吸收外來音樂的精華,例如音階的確定、轉調的採用等等,乃大勢所趨。但是,堅持儒家傳統的音樂政治化理論的人提出,五聲音階的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君臣百姓各個階層,在音樂表現上,黃鐘調專屬於君,如果樂曲中途轉調,豈不是君臣百姓位置顛倒、國家失序嗎?因此,他們堅決主張回歸到漢代以前的傳統上去,把魏晉以來音樂藝術的進步統統視為淫邪,予以禁斷。爭論的雙方各引經典,相持不下。當時最高統治者隋文帝出來裁決,他在文化上是一個頑固的君主至上論者,所以毫不猶豫地支持舊儒之說,實行文化專制政策。

然而,隋朝很快滅亡了,唐太宗時期,制定音樂標準的問題重新提了出來,爭論依舊,就看唐太宗如何決斷了。

最終,唐太宗堅決抵制了將音樂政治化的說法,魏晉以來的音樂進步得到了肯定,藝術得到了解放,這才有了唐朝盛大樂舞的恢宏場面,更重要的是唐太宗由此確立了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文化政策,世界上的各種藝術、宗教、思想、學術都登上唐朝這個大舞台,與中國文化相融合,開創了中國古代最為開放、最有氣勢的文化繁榮盛世。

事無巨細 發表於 2025-6-29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所載唐太宗"藏富於民"治國方略考析

(一)帝道與王道的辯證實踐
貞觀初年"王道帝道"之辯,實為儒法治國理念的深層碰撞。魏徵所倡"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貞觀政要·君道】),源自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正其道不謀其利"的德治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將【尚書】"民惟邦本"思想與隋亡教訓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貞觀政要·政體】)。其特殊價值在於:既突破漢儒空談仁義的局限,又規避了隋煬帝急功近利的弊病,形成"撫民以靜,取賦有度"的實踐哲學。

(二)輕徭薄賦的制度化創新
唐代"租庸調"制的精妙處,在於將【周禮】"九賦"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稅制:
1. 課戶每丁納粟二石(約為畝產的1/40)
2. 調絹二丈加綿三兩
3. 歲役二十日(可納絹代役)
此制較隋朝"輸籍定樣"減負近半,且建立"災免制度"(見【唐律疏議·戶婚】)。考古發現敦煌戶籍文書顯示,貞觀時期實際徵收常低於法定標準,印證了"恣其耕稼,蠲其徭役"(【帝范·務農】)的施政實效。

(三)隋唐財富觀的範式轉換
隋朝太倉存糧"可支五十年"(【貞觀政要·辯興亡】),恰成其亡國反諷。太宗朝確立"積貯非利"原則:
1. 建立"義倉"民管系統(【舊唐書·食貨志】)
2. 將隋朝含嘉倉600餘窖減為300窖
3. 推行"和糴法"市場調節
這種"去國家壟斷化"改革,使貞觀六年"米斗三四錢"(【通典·食貨】),實現【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理想狀態。

(四)德治哲學的現代啟示
太宗"雕琢成器"的比喻,暗合【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觀。其當代價值在於:
1. 治國效能=制度設計×民心向背
2. 財富分配體現政治倫理
3. 短期政策需符合長治久安邏輯
敦煌出土【水部式】殘卷顯示,唐代連水利設施管理都貫徹"均濟"原則,這種系統性的民本實踐,正是"貞觀之治"的本質特徵。

結語:
唐太宗的治理智慧,在於將儒家"民貴君輕"學說轉化為可量化的政策體系。其"藏富於民"絕非簡單減稅,而是構建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這種將道德理想落地為制度設計的政治藝術,至今仍值得深思。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7-1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與唐代鼎盛之道芻議

唐太宗貞觀之治,實為中國政治史上"德治"理念最成功的實踐範本。細究【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魏徵之論辯,可見其鼎盛之基奠立於三大治國要義:

一、德政之本在於民本意識的真實踐履
魏徵"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之論,實承【尚書】"民惟邦本"之旨。太宗"以德綏遠"非虛言,其具體表現為"租庸調"稅制改革:將隋代每丁年納絹二丈減為一丈二尺,力役二十日減為十五日,並創"義倉"制度以備凶年。據【通典】載,貞觀年間全國倉儲粟米可支二十年,而稅率反較隋末降低四成,此即"藏富於民"的實質性政策轉化。

二、治道之要在於損益之道的辯證運用
太宗謂"大亂之後易致治"的認知,暗合【周易】"窮則變"的哲學。隋煬帝大業年間戶數八百九十萬,經喪亂至武德年間僅剩二百萬戶。太宗采"與民休息"之策,至貞觀十三年即恢復至三百餘萬戶。這種恢復速度印證了【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治理智慧,將黃老無為與儒家德治熔於一爐。

三、盛世之成在於君臣共治的體制創新
太宗朝確立的"三省六部制",實為德治思想的制度載體。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的權力制衡,使"五品以上官員皆需宰相議政"成為常態。魏徵以諫議大夫身份前後諫言二百餘事,正是這種"君臣共治"體制的生動體現。【貞觀政要·論任賢】載太宗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三鏡之說,恰是德治政治倫理的最佳註腳。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德治"絕非道德空談。其具體實施路徑表現為:經濟上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建立社會財富分配的基礎平衡;法制上修訂【貞觀律】,將"德主刑輔"原則法典化;文化上完善科舉取士,實現【禮記】"選賢與能"的政治理想。這種將道德理想轉化為制度設計的治理智慧,正是貞觀之治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政治遺產。

今人觀貞觀治績,當超越"藏富於民"的表層認知,而應把握其"德刑並用""儒法兼綜"的治理精髓。太宗嘗言:"治國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此語道破鼎盛時代的真諦——唯有將民本思想轉化為制度實踐,方能使國家繁榮獲得持久生命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