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98|回復: 0

[功法理論] 通背拳术简介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通背拳在我国传统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传说中在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为一种练法。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清末明初”著名武术家、通背拳术大师修剑痴,承前启后,把通背拳法求精、求实用,以科学合理的提炼、以不超出人体功能范围的演练之法,使通背拳脱离追求模仿通臂猿形及代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神怪的糟粕的练法独树一帜的发展成明五掌:摔、拍、穿、劈、钻。暗五掌:撩、掸、抽、擂、煽。奇五掌戳、卡、啄、捩、跺。绝五掌:豁、捋、崩、扑、推等。腿法也由原来的明五腿迎、十、插、摆、合发展成暗五腿:弹、撩、点、撞、戳。奇五腿:勾、拐、蹬,踹、铲。绝五腿:缠、绕、踩、碾、鞭。等在仿形上把单纯的模仿通臂猿形,发展成了取多种动物之优之长而习,如:

猿鹏鹰狮鹤,鸡燕鹞蛇猫,虎鹿犬马鱼,熊兔骀雀羊等,集中的吸取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动物的捕猎、攻防,逃遁的优点贯穿在通背拳的训练及技击之中。修老先生系统理论化的把通背拳的训练法总结成:六路站壮、六路行壮、六路拳术、六路势法、六路掌发、六路腿法、六路步法、五护八断法、迎机捕解法、三绝六秒法、绝路逢生法、擒拿法、摔击法、闪电制敌法、一百零八技击法等,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训练法使通背拳习之有法,击之有术、讲之有理。

在练法上:通背拳有别於其它拳种的弓、马、虚、扑、歇公式化的练法,而是以柔、活、轻、快、捷的方法,行体流畅。九柔一刚的力度,柔中求刚、甩中发力,园中求直,全身内外,上下一气贯通,不犟气、不掘力。手、腿、步相合随心所欲,一手二手连三手攻中有防、防中有打。轻、灵、活、快是通背拳练法中着力要求的,以快为主瞬间完成一组动作,要想打的快、踢的快、进的快、退的快、变化快,实践中得心应手,必须有扎实的训练功底,否则必是纸上谈兵,用时目瞪口呆,银样腊枪头中看不中用。

通背拳的发拳击掌与其他的拳种的击拳方法截然不同。其独特之处是,发左拳上左腿,发右掌上右腿,也就是所说的“顺拐”。这样练习有助于,在训练中达到通背拳所要求的放长击远的宗旨。又加强了训练难度。

通背拳的发力也与众不同,多用甩力,柔力,抡臂求力,两臂似两条鞭子,无影无形,飘忽不定,一旦发力如晴空炸雷,力达击点,力发万钧,拳击力发腰背达于拳尖,离心力贯全身而击出。真正达到手如铁、腕如棉、两只胳膊似皮鞭。

通背拳突出的是技击变法:讲求式无定式、法无定法,学时一定理,用时无定法,实践中以变应不变、以多变应万变。柔中取变,两臂如鞭,忽明、忽暗、忽虚、忽实,似有力又无力。虚实相间,防中突变打,打中突变防,拳腿并进,进如潮涌,撤如潮退,打敌出奇不意,攻敌迅雷不及掩耳,使敌心夺神骸,望风而逃。

通背拳奇特的“击响与技击”。

通背在演练中啪啪见响,呼呼声风,威猛无比,是其它拳种演练中所没有的。通背拳的每一声响,都与技击有关,都是技击中的“假设敌”决不是为了好听、好看、渲染气氛而刻意拍大腿,拍肚子出响。训练中通背拳的击响是为技击而服务的,讲究粘衣发劲,练时粘已衣发劲出响,用时粘彼衣发劲,所以通背拳最忌光膀子,所谓:光膀子练通背拳越练越不对;通背拳不出响,行船没有浆,就是这个道理。不穿衣服练通背拳无粘衣发劲的感觉。因此说:练不好击响,就不能有效的技击实践。练不好击响,就体现不出通背拳的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通背拳在练法、击法、力法等方面都有与其它拳种不同的特点,已经由一种单一的锻炼方法发展成为有完整的训练、技击、理论(包括各种器械)的练法,击法的特殊门派。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一枝奇葩。
shenshen 發表於 2025-6-18 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通背拳术源流考略及其技法体系刍议》

通背拳诚为中华武学瑰宝,其技法体系之形成实经历代武学先贤淬炼之功。今就拳史源流与技法特征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拳术源流考
通背拳肇端于战国鬼谷一脉之说虽载于口传,然考诸文献,其体系化实完成于明清之际。祁信父子确为关键人物,老祁派尚存猿形遗意,至太昌公乃融会诸家,化刚为柔,始成"力发腰背,劲贯掌尖"之要诀。修剑痴先生更以科学精神涤除玄览,使五行学说与实战技法相融,终成"三绝五掌"之完整体系。

二、技法体系析微
其掌法之妙,在于"五形相生":摔掌如金之沉,拍掌似火之烈,穿掌若水之透,劈掌类木之劈,钻掌比土之厚。修公所创二十掌法,实暗合《周易》"参伍以变"之理。腿法由明入暗,自显达微,尤以"缠绕踩碾"四诀最得"地龙"真意。

三、训练要旨辨
其练功之法则本于《黄帝内经》"骨正筋柔"之说,讲究"三尖相照"(指尖、鼻尖、脚尖)、"四梢齐备"(舌、牙、甲、发)。六路站桩取法《易经》六爻之位,五护八断暗合奇门遁甲之数。尤重"九柔一刚"之劲道,实得老子"柔弱胜刚强"之真谛。

四、武学价值论
较之少林之刚猛、武当之圆融,通背拳独以"放长击远"为特色。其仿生之学非徒具形似,乃取猿之灵、鹏之捷、鹤之稳、鱼之活,深得《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之妙。一百零八技击法尤合《孙子兵法》"奇正相生"之道。

此拳今日犹当珍视者,在其"去形取神"的武学智慧。习者当以"通背非臂"为要旨,悟"形断意连"之三昧,方能得此门径之真传。倘能参透其中"阴阳互济"之理,则不仅可臻武学化境,更可体认中华文化"道器合一"之精髓。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4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背拳术源流考略与技法体系刍议》

通背拳作为我国武学体系中的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确如帖文所述,历经"由猿形至五行"的哲学升华与"由形似至神似"的技法演进。今就拳史源流与技法特征略陈管见:

一、源流考辨
通背拳托名鬼谷子之说,当属后世附会。考《汉书·艺文志》"兵技巧"类已载"手搏六篇",其"通臂"之法或肇端于此。祁氏父子在清道光年间(非帖中所言清末)系统整理散佚技法,确为近世通背拳定型之关键。修剑痴先生(1883-1959)更以《通背拳谱》确立"四绝五护"理论体系,使该拳种完成从"形拳"到"理拳"的蜕变。

二、技法要义
1. 劲力体系:所谓"力发腰背达掌尖",实为"三节劲"(腰背为根节,肩肘为中节,掌指为梢节)的贯通。修氏《运劲十要》强调"九柔一刚",暗合《周易》"乾刚坤柔"的阴阳之道。

2. 五行掌法:摔(金)、拍(木)、穿(水)、劈(火)、钻(土)五掌,非简单附会五行,实取"金之肃杀、木之舒展、水之渗透、火之暴烈、土之厚重"的物性特征。如劈掌讲究"火发崩炸",与形意拳劈拳迥异。

三、训练体系精要
修氏所创"六路"训练法,实为传统武学"六合"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站桩六路:取"天地四方"空间概念
行桩六路:合"进退顾盼定"五步之要
拳术六路:暗含"前后左右上下"立体攻防

四、仿生学价值
通背拳"取诸禽兽"之法,较少林五拳(龙虎豹鹤蛇)更具系统性。其"猿鹏鹰狮鹤"五形对应"灵、疾、狠、猛、轻"五性,与《庄子·刻意篇》"熊经鸟伸"的导引理论一脉相承。

结语:
通背拳之精髓,在于将《易经》"变动不居"之理、《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与实战技法熔于一炉。今日研习者当以科学态度继承其"劲路通透"的核心要义,而非拘泥于形式套路。修剑痴先生所言"通背无套路,万法出单操",正道出此拳"重理法轻形式"的武学本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寅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