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8|回覆: 0

[儒家文化]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複製連結]
國學精典文化 發表於 2023-8-5 1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禮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止於至善』。

人生一世,際遇不同,追求各異。有人鴻鵠志遠,有人燕雀可安。但無論追求大小,我們立身行事,誠信和人品才是永恆不變的根基。

天道無親,長與善人』,講誠信,人品好的人往往受到蒼天的庇佑,在波詭雲譎的世道,心懷一份坦蕩,收穫一份溫情,更享受開闊豐盛的人生。

信,是立足的基礎。信,是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品質,人與人之間依靠誠信架起溝通的橋樑,人與社會憑藉信用建立緊密的連結。

【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誠信。

古時候有個商人渡河時翻了船,他大喊救命,恰巧一個漁民就在不遠的地方。

商人大聲喊道:『誰來救救我,我願意給他一百兩銀子!』等漁民把商人打撈上岸,商人卻當場反悔,只給了漁民十兩銀子。

過了不久,商人的座船在河裏觸到石頭沉沒了,這次漁民沒有趕去救他只是自顧自地打魚。

別人問他『怎麼不去救人?』

漁民只是淡淡說了句,『被他欺騙過一次還不夠,難道還要第二次自取其辱嗎?』

不講誠信勢必遭人唾棄,失信一次,就會徹底失去人心,再也追悔不及

老祖宗告訴我們『言必信,行必果』,說出的話,許過的諾,就算千難萬險也要說到做到。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拜訪徐國國君,徐君見到季札腰間懸掛的寶劍精美絕倫,忍不住透露出想要這柄寶劍的想法。

季札看在眼裏,心想自己使命還沒有完成,等到出使歸來再把寶劍送給徐君吧。

後來季札完成了出使晉國的使命,再來看望徐君,可是聽說徐君已不在人世。

隨從問他:『徐君已經死了,寶劍要送給誰呢?』

季札卻說:『當初我的心裏已經許下了諾言,把寶劍贈給徐君,怎麼能因為他現在死了就違背我當初的諾言呢?』

於是,季札解下腰間寶劍掛在了徐君墓旁的樹枝上。

季札掛劍,心諾千金也傳為一段佳話,告訴我們心裏許下的諾言也要信守,更何況從我口出,從人耳入的承諾。

誠信待人,人也必誠信相待,人沒有誠信就像車輪沒有車軸,無法運轉前進。誠信不僅是一種人格魅力,更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誠信,是做人做事不可或缺優良品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立足的擎天柱石。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

【菜根譚】中說:

徳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看人,人品永遠要擺在能力前面

與其用一個人品不佳才幹出眾的小人,不如用一個才具平平卻忠厚老實的君子。

能力可以在實踐中提升成長,但人品有虧就像地基沒有打好的大廈,無論做出多麼顯赫的成績,早晚有一天會因為人品不好土崩瓦解,毀於一旦。

人品不好的人,能力越大就越危險。

秦檜為世人熟知的是他裏通外國,賣主求安,構陷一代名將岳飛,致使岳飛枉死,中原陷落,南宋偏安。

曾經的秦檜也意氣風發,是宋徽宗政和五年科舉考試,前三名之一,是天下讀書人的榜樣。

但最後導致南宋欽徽二帝被金兵擄走的,土地和人民飽嘗外族侵略之苦的也是他。

一個人的能力是發動機,那麼人品就是方向盤,人品永遠比能力重要。

沒有人品掌舵,能力會變成脫韁的野馬,偏向的羽箭,決堤的江河,危險緊隨其後。

用人要用人品好的,交友也要交人品好的,人品不好的人一定要敬而遠之。

晉國想吞併比鄰的小國虞國和虢(guó)國,兩個小國實力雖弱卻守望相助,唇齒相依,晉國一直沒佔到什麼便宜。

於是晉國準備了寶馬美玉送給虞國,虞國國君欣然接受了晉國的禮物,和晉國聯盟,背棄曾經的盟友虢國。

不多久時機成熟,晉國要求借道虞國攻打虢國,大勝而歸。

虞國國君親自出城,犒勞晉國大軍,結果被晉國挾制。晉軍則趁機佔領了虞國。

虞國國君袞衣華服之下,卻隱藏着敗絮般的人品。成語假途滅虢,唇亡齒寒都出自這個典故。

只因虞國貪圖利益而放棄信義,出賣盟國,結果自食惡果。

好的人品是楊枝甘露,潤物無聲裏,滋潤着人生的大樹。壞的人品是糜爛腐物,腐蝕它接觸過的一切,最後同歸塵土。

有信則立於世,有品則行天下

古人云:『亂世小人乘君子』,小人得志,君子受辱,小人騎在君子頭上的事,在我們這個時代屢見不鮮。

但人有人倫,天有天理。人品不好的小人,逃不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堅守信義的君子,總會得到老天眷顧庇佑。

地獄之下還有地獄,小人之下更有小人。而我想說,人生一世,但求無愧於心就好!

孟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孟子見梁惠王時,梁惠王問他,您千裏迢迢來到我的面前,是要為我爭取最大的利益嗎?

孟子對他說,何必要說利益呢,僅僅是追求仁義而已啊!

古往今來太多仁人志士都在做着同一個選擇——誠信待人、人品優良!

誠信和人品缺一不可,擁有了這兩樣法寶,腳下路路通,人人都敬重,一生遠是非,餘生無負累!

*作者:國文 來源:國學生活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5-24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信德與人品立身之本】
(依【禮記】【論語】義理申論)

【周易·繫辭】有云:"人之所助者,信也。"觀此帖文"人無信不立,人無品無用"之論,實得聖賢心法真傳。今試以經史為鏡,分疏信德與人品之要義。

一、信為五常之本
【說文】釋"信"曰:"誠也,從人從言",此正合【論語】"民無信不立"之旨。季札掛劍之事,非獨踐履然諾,更見"慎獨"功夫——徐君既歿,旁人莫睹,而心諾不可欺,此即【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之體現。商鞅徙木立信,使秦人知令出必行;尾生抱柱待約,雖殞身而不悔。故【春秋穀梁傳】特重"信以結之",蓋政令無信則國危,商賈無信則市亂,交友無信則道孤。

二、人品乃德行之樞
【大學】言"德者本也",人品高下實關性命之正。管寧割席,非絕華歆之才,乃惡其逐利之品;陶母封鮓,非吝嗇財物,乃教子守廉。昔呂惠卿才學冠世,王安石引為肱股,然其反覆傾軋,終致新法崩壞。司馬光評曰:"才勝德謂之小人",此正與【資治通鑑】"德才論"相呼應。故范仲淹【選任賢能論】強調:"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

三、信德人品相須而成
【孟子】謂:"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商紂有倒曳九牛之勇,然失信於諸侯,終有牧野之敗;季布一諾千金,雖項羽敗亡,高祖猶赦其罪。王陽明【傳習錄】云:"誠是心之本體",修信德即是養人品,如曾子日三省其身,首重"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明人薛瑄【讀書錄】更直言:"聖賢之學,不過欲人守得誠信二字。"

結語
【朱子語類】有言:"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今人處世,縱有經天緯地之才,若失信敗德,終如無軸之輪,難行致遠。昔子貢問政,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對之,而必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蓋信德人品,非獨立身之要,實為文明傳承之血脈,讀者當深體之。

(全文共798字,依經史子集立論,謹守傳統訓詁之法)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6-28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信德與人品為立身之本——申〖禮記〗〖論語〗大義】

(起)【周易•繫辭】云:"人之所助者,信也。"觀商鞅徙木立信而強秦,尾生抱柱守約而殞身,可知信之為德,實乃經世之大本。今見帖文"人無信不立,人無品無用"之論,深契聖賢垂訓,請為申說其義。

(承)【論語•為政】"人而無信"章,鄭玄注曰:"不知其可者,言不可行也。"信德之於人,猶輻轂之於車。管子有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昔季札掛劍,踐心諾於九泉;範式素車,赴雞黍之宿約。此皆"言忠信,行篤敬"之明證。反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終致身死國滅,豈非"輕諾必寡信"之戒乎?

(轉)至若人品之要,實關性命之正。【大學】"明德"之教,朱子釋為"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人品高下,正在此明德存養與否。顏回簞瓢不改其樂,非才具過人,乃"其心三月不違仁"之德輝使然。王莽謙恭未篡時,縱才學冠世,終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之驗。故【資治通鑑】論人首重德器,謂"德者才之帥,才者德之資"。

(合)今之世道,尤當慎思"信"與"品"相須之理。【孟子•離婁】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吾輩立身處世,當以曾子"三省吾身"為法:謀事必忠,交友必信,傳習必誠。如此方能如【中庸】所言"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臻於"至誠無息"之境。信德人品,實乃參贊天地之樞機,非獨立身之要道而已。

(結)【尚書•周官】有云:"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信哉斯言!願與諸君共勉:持信如抱玉,守品若持衡,則庶幾可無愧於"明明德,止至善"之教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