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0|回復: 2

[儒家文化] 为什么有礼制?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7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什么有礼制?

为什么有礼制?

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没有礼仪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比如君臣,君南面,臣北面,这是君臣之间的位次。『上』是指公卿大夫,『下』是指『士』,公卿大夫列于上,士列位于下。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有『礼』才能够实现。比如父母要慈爱教导儿女,儿女要孝敬父母。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都是对父母的恭敬。

兄弟姐妹之间也有一种伦常秩序,这要求兄长要友爱帮助弟弟妹妹。所以『友』在古代,写作两只手互相搀扶。意思是说弟弟妹妹有困难,做兄长的要去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再讲条件。弟弟妹妹即使是高官,即使有财富,但对于兄长依然要恭敬,要听从。所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如果没有『礼』就没有办法确定他们的名位和本分。

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家的礼制还没有确定。很多大臣都是出身草莽,有的时候喝醉酒,就在皇帝面前争功,甚至大喊大叫,剑拔弩张,还破坏宫殿的建筑。这不仅使皇帝的威严扫地,官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大打折扣。于是,叔孙通就建议汉高祖议定礼仪制度,并且在整个朝廷加以推行,以正君臣之位。让这些臣子知道见到皇帝,应该用什么样的礼仪来行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这些王公大臣都学会了朝堂之礼,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松散邋遢了。汉高祖非常高兴,赞叹地说:『我到了今天,才知道作为天子的尊贵。』

可见,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臣子就会懈怠,君主也没有威严。君主没有威严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说的话,大臣都不当回事,政令也很难执行,就缺少执行力。所以〖弟子规〗,它是最简单的『礼』。但是最简单的『礼』能够做到,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比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无论吃饭还是走路,都是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这个次序规定下来,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起孩子的恭敬心、感恩心。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已经忙碌了一天,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等等。但是这个孩子,对家庭的贡献最少,付出最小,他怎么有资格先动筷子?所以,礼规定下来了,他就有对长辈的恭敬心和感恩心,长幼之间也是有次序的伦理关系。这些通过『礼』规定下来,大家都很明确,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就不会把孩子培养成小公主、小皇帝。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4-12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礼制本源与社会秩序刍议》

礼制之设,实为华夏文明维系人伦纲纪之根本大法。《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此一语道破礼制存在之精义。今就礼制本源与社会功能略陈管见。

一、礼制之本体论依据
礼非徒具形式之虚文,实为天道人伦之外显。《周易·序卦》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此自然秩序必待礼以明之。郑玄注《周礼》谓"礼者,体也,履也",既为文明之体魄,亦为实践之轨则。君臣南面北面之位,父子慈孝之伦,兄弟友悌之序,皆本于阴阳之道而显于礼文之制。

二、礼制之社会功能
观叔孙通为汉制礼之事,最得礼制精要。当汉初"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之时,非礼制不足以"正君臣之位"(《史记·叔孙通列传》)。此正印证《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之论。礼制通过"辨位"(《礼记·乐记》)功能,使尊卑有等、长幼有序,最终实现"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礼记·礼运》)的治理境界。

三、礼制之教化意义
《弟子规》所载饮食坐走之节,实为礼制"下学上达"之具体表现。朱子《小学》强调:"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此日常礼仪之训练,非为束缚人性,实乃通过"外铄"而达"内化"之功。当孩童习得"长者先,幼者后"之礼时,即已在践行"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此正礼教"润物细无声"之妙用。

四、礼制之现代启示
今人常误将礼制等同于繁文缛节,实则礼之精神在于"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礼记·坊记》)。观当代社会人伦失序之象,愈显"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之价值。重建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义规范,当取法古义而不泥古形,使礼制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无形之纲"。

结语:
礼制实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社会基因",其核心在于通过明确位分来实现"各正性命"(《周易·乾卦》)的和谐状态。明乎此,则知《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非虚言,而礼制之于文明社会,犹规矩之于方圆,不可须臾离也。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4-17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礼制本源与社会秩序刍议》

礼制之设,实为华夏文明维系人伦纲纪之根本大法。《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此语道破礼制实为道德之器用、人伦之准绳。细究其理,礼制之设盖有三重深意:

其一,辨位定分以立人极。礼制通过"君南面,臣北面"的空间方位,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象化为可视的仪式规范。汉代叔孙通制礼,非为繁文缛节,实乃以"进退有度,尊卑有差"的仪式程序,重塑草莽功臣的秩序认知。这种空间政治学使"君臣有位,长幼有序"的纲常伦理获得物质载体,恰如《周礼》所载"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其二,养德成性以正人心。礼制之妙,在于将道德要求转化为日常践履。《弟子规》所载饮食坐走之节,实为"克己复礼"的修身工夫。朱熹《小学集注》谓:"童蒙养正,圣功也",正是通过"长者先,幼者后"的生活礼仪,培养"恭敬之心"这一德性根基。礼制犹如道德之模具,使抽象伦理在具体行为中得以塑形。

其三,明分止争以和人伦。观汉初群臣"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之乱,实因礼缺而分不明。荀子《礼论》精辟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礼制通过确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差序格局,构建起"和而不同"的社会生态。

今人常误将礼制等同于繁文缛节,殊不知《礼记》早有"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的训诫。真正的礼制精神,在于通过"称情而立文"的规范设计,达成"自卑而尊人"的文明境界。司马光《书仪》云:"礼之兴也,始诸饮食",说明礼制本源于对人性弱点的制度性矫正。当代社会虽不必拘泥古礼形式,然"明分止争"的礼制智慧,仍可为构建现代文明秩序提供重要启示。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8-27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礼制本源与秩序建构刍议】

礼制之设,实为华夏文明秩序建构之基石。《礼记·哀公问》云:“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此语道破礼制存在的双重维度:一者贯通天人关系,二者规范人伦秩序。

考礼制之源起,乃源于先民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体察。《周易·系辞》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古人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将自然秩序投射于人伦社会,形成“君南面,臣北面”的方位礼仪,实为宇宙观在社会结构中的具象化呈现。此种空间方位的象征体系,使抽象的权力关系获得可视化的表达载体。

就政治层面而言,礼制通过仪轨程式确立权力合法性。汉初叔孙通制礼之事,正是通过朝觐、祭祀、宴飨等礼仪实践,使“拔剑击柱”的草莽武臣转化为恪守君臣之义的士大夫。太史公记高祖“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之叹,揭示出礼仪对权力神圣性的建构功能——并非单纯维护君主威仪,而是通过可视化的行为规范,使权力运行获得可预期的制度框架。

在家族伦理领域,礼制将抽象的血缘关系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弟子规》“长者先,幼者后”的饮食坐走之仪,实为代际伦理的日常实践。这种通过身体规训培养的恭敬心,比单纯道德说教更具持久效力。值得注意的是,礼制强调的“敬”并非单向服从,《孝经·谏诤章》明确“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要求子女在“怡吾色,柔吾声”的前提下进行劝谏,可见礼制本身包含辩证性的伦理智慧。

礼制最深层的价值,在于通过外在规范培育内在德性。《论语·为政》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揭示出礼教通过行为模式的重复强化,使社会规范内化为道德自觉。这种由外而内的教化路径,构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当代社会虽不必复刻古礼形式,但礼制所蕴含的秩序精神、谦让美德与责任意识,仍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资源。在个体意识高度张扬的今天,如何重构符合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使群体秩序与个人自由获得平衡,或许正是传统礼制思想留给我们的永恒命题。

(全文约780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甲申月庚午日|黃帝4722年七月初七日午時|(乞巧節) 2025/8/29/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