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2|回復: 0

[儒家文化] 德难为,而言易饰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中记载,张释之时任廷尉,和汉文帝一起出行。汉文帝登上虎圈,即饲养虎的地方,向上林苑的主管询问关于禽兽簿上的各种事情。结果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一个都答不上来。而旁边有一位官职很低的啬夫,代替上林尉回答了这些问题。皇上所问的有关禽兽簿上的问题他都非常清楚,而且为了让皇帝看到自己的才能,有问必答、滔滔不绝,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对禽兽簿很熟悉,口才也很好。文帝看到之后,果然很欢喜,也忘记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于是就说:『当官吏的难道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甚至准备下诏拜啬夫为上林令。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长官,比上林尉的职位还要高。

张释之看到后,赶忙劝谏。张释之问文帝:『陛下觉得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周勃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西汉的功臣,因为被封在绛县,所以被称为绛侯。文帝说:『他当然是长者了。』长者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年纪很大,德高望重。

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张相如也是因为有战功才被封为侯,张相如在西汉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说:『他当然也是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但是他们两人在上书言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陛下现在越级提拔啬夫,那不就是想让人们都效仿此人喋喋不休的口辩之才吗?秦国就是因为任用只会舞文弄法的刀笔之吏,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疾、苛刻督责为能事,然而这样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此,秦始皇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秦朝逐渐衰败,到秦二世的时候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您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超级提拔他,臣恐怕天下会随风响应,争相去追求口舌之能,而不追求实德。况且下级顺从上级,他们的速度就像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一样迅速。因此,陛下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不小心谨慎。』文帝听后,称张释之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任命啬夫为上林令的命令。

这说明,古人选拔人才并不是主要看他的口才、演讲能力、表达能力,当然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业绩、有真才实德。

道德难为-我扶还是不扶

道德难为-我扶还是不扶

〖群书治要·傅子〗中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如果上位者喜欢的是德行,那么属下就会纷纷修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谈,下面的人就会争相地修饰自己的言辞,向能言善辩的方向去发展。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视修养,重视道德和品行,天下的仁义之风就会兴起;人人都学能言善辩,虚伪的风气就会兴起。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德行的成就很难,也很难被发现,特别是越有德行的人越低调谦虚,越不愿意出头露面,不愿意成名;而言语很容易撰写,也很容易取悦于人。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想让人口才好、演讲术很高、文章写得漂亮很容易办到,而且爱听好话的人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谈。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不通过尊师重道、举荐和褒奖善人教导百姓向善,却只以言辞动听、能够取悦于人来选用人才,那么天下将会背弃道德,只以言辞浮华、伶牙俐齿来博取君主封赏的人就不会少。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德行很难修养、很难成就,但是言语却很容易粉饰。比如,克服自己的习气,克服爱生气、爱发怒的毛病要花十年、二十年不止,但是学诗词格律,怎样吟词作对、怎样押韵,很快就能学会写诗,相对而言是很容易的。『言易饰』是说言语相对于德行修养而言是容易的,其实锻炼好的口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相对于德行而言是很容易的。

比如,自己的嫉妒心很强,很容易看人不满意、容易傲慢,要克服这种习气,需要很多年的工夫,能否做到〖太上感应篇〗上所说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叫做同情心。看到别人有获得就像自己有获得一样高兴,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难过,这才叫做和别人具有同样情感的心,这才是正常人的心理,是圣人的心理,为什么?圣人就是证得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关系的人,既然是一体的,怎么能够幸灾乐祸,怎么会有嫉妒心?所以,凡人和圣人相比,差距就产生了。

只要学习演讲术,很容易就可以上台演讲,但是要提升自己的德行,需要有真实的修行功夫。『克己复礼为仁』,孔老夫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仁』,三个月内的起心动念都是仁爱之心,都是正确的念头,这并不容易。所以,古人告诉人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言语讲得很动听,就对他委以重任,选人的时候更不能『利口为贤』,不要觉得他说得很好,就认为他是贤德的人。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2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德行之难与言辞之饰》

《汉书》所载张释之谏文帝事,诚为千古选才之明鉴。文帝以啬夫善对而欲超擢,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之木讷长者为例,直指秦亡于刀笔吏之弊,终使文帝幡然醒悟。此段史事,非独关乎用人标准,更揭示了为政者好尚对天下风气的深远影响,与《傅子》"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之论若合符契。

一、德行之难在于笃实
《论语》云:"刚毅木讷近仁",周勃、张相如虽拙于言辞,然其功业彪炳,正合《周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之德。德行之为物,必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如农人深耕易耨,非旦夕可成。啬夫之对虽敏,然《韩非子·显学》早有"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之诫,文帝一时眩惑于口辩,几蹈"以言取人"之失。

二、言辞之饰易生流弊
秦之刀笔吏"务在苛察"(《史记·秦始皇本纪》),终致"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新语》)。啬夫之对,恰如《申鉴》所言"察察之政,皦皦而残",其弊在"形名参同"(《韩非子·主道》)而失敦厚之本。张释之谏语中"响之应声"之喻,正本《管子·明法解》"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揭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治理规律。

三、取人之道当崇本抑末
《群书治要》引《中论》云:"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古人取士,首重"三载考绩"(《尚书·舜典》),次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论语·为政》)。文帝最终纳谏,实合《帝范》"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的取舍智慧。今之选才,尤当以史为鉴:若以PPT演说定优劣,则恐蹈汉宣帝"俗吏矫饰外貌"之讥(《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结语:
《盐铁论·相刺》谓"玉屑满箧,不为有宝",可喻言辩之不足贵。张释之之谏,非止救一时用人得失,实为后世立"尚质抑文"之圭臬。当此信息泛滥之世,更宜体认《朱子语类》"存天理,去人欲"之训,使选才之道归于"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周礼·地官》)的本原。德行如根柢,言辞若枝叶,未有根本未固而枝叶能茂者,此理古今同契。

(全文798字)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22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德行之难与言辞之饰——从汉文帝择吏看为政之本》

《汉书》所载汉文帝欲擢啬夫一事,诚为千古明鉴。张释之之谏,非止匡正一时人事,实揭治国用人之大道。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德行之难能而言辞之易伪。

一、言德之辨,本末攸关
文帝惑于啬夫"有问必答、滔滔不绝"之能,几忘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之训。张释之举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二长者"上书言事竟不能言"为对照,正见古人察人之道:讷于言而敏于行者,往往厚德载物;工于辞而捷于对者,常乏笃实之功。《周易·系辞》云"吉人之辞寡",老子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皆示此理。言辞可饰而德行难伪,此文帝终纳谏之深因。

二、秦弊在前,殷鉴不远
释之谏言直指秦亡教训:"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终致"徒文具而无恻隐之实"。贾谊《过秦论》言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正与此呼应。当官吏以应对机敏为能,则必轻实务而重虚文;当朝廷以口辩取士,则天下必尚浮华而废耕战。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才德之分",谓"德者才之帅",恰可为此事注脚。

三、上行下效,风化所系
傅子"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之论,深明政治教化之理。《礼记》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帝若超迁啬夫,实开"以言取人"之端。张释之"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之喻,正合《孟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之义。故《群书治要》特标"饰辩则大伪起",非虚言也。

四、为政之要,在务实德
观文帝终罢啬夫之命,可见圣主明于取舍。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皆与释之之谏暗合。王安石《取材》篇云"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若择吏不重实绩而尚口才,犹种树者不培其根而饰其叶,必致本末倒置。

结语:今之论才者,多眩于辩给;考绩者,常惑于文采。然《汉书》此篇如清夜钟鸣,警示后人:治国之道,当以敦本务实为先。德行如根柢,言辞若枝叶,根深方能叶茂。故《大学》言"德者本也",司马上公谓"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诚万世不易之则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