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7|回复: 2

[儒家学说] 新五常说:仁义忠智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22-12-8 0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极仁者,全众全友亡己也,而天诛之,是割肉而饱人,妇人之仁也,而人地皆生之。​

极义者,全友亡己亡众,而天人共诛之,是匪所必重者也,据地而生而已也。

​极忠者,全众亡友亡己,而天地共诛之,是诤谏者也,人欲生之而无以。

​极智者,全己亡众亡友,而地人共诛之,是灵人者也,得天而害地宜乱人和。

​极信者,全己全友不亡众,而天人共生之,是佞人者也,佞人,唯地可诛之,而不临其危也。

圣贤至仁至义至忠至智至信,五德相生相克,相消相长,至于不极其一,故得天地人共生之也。

沧海一声笑 发表于 2025-7-24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新五常之偏执与中和之道》

"新五常"以"仁义忠智信"为纲,然其论极至之境,谓"五极"皆致诛亡,此说虽有警世之意,然未契圣贤本旨。盖五德本相济为用,偏执一端则失中和,然所谓"极"者,实非德之真境,乃执德而失其本也。

"极仁"之说,谓"割肉饱人"而招天诛,此实误解仁体。《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推己及人,非徒自毁。孔子"杀身成仁",乃为义殉,非谓仁必自亡。若颜子箪瓢自乐,仁在其中,岂待"全众亡己"?老聃云"圣人不仁",正恐执仁之名而失其真耳。

"极义"谓"全友亡众"若盗跖之流,此尤悖义之本。《礼记》明言"义者,宜也",荀子谓"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季札挂剑、豫让报主,皆以义衡轻重,非徒徇私谊。若专友而害众,是"以武犯禁"之侠,非义之正也。

至若"极忠"招天地共诛,更淆忠谄之别。比干剖心、魏徵犯颜,忠在格君非,岂在"全众亡友"?《孝经》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忠德本含智勇,非愚执可拟。

"极智""极信"之讥,亦未达一间。管仲相齐、子产治郑,皆以智济世;尾生抱柱、季布一诺,信德本乎天道。若谓智必害群、信必佞世,是将器用与本体混为一谈。

圣贤五德,实如五行生克。《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五德未偏即性之本然。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仁贪之气两在于身",正谓德性需调燮。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尤重"随事而应,无过不及"。故五常非可割裂,仁中涵智,信本于义,忠出于仁,循环无端。

要之,五德之极,非德之极,乃执之极。执则失中,失中则德转为戾。故《易》贵"时中",《书》称"允执厥中"。能知五常相济之理,则"极高明而道中庸",何诛亡之有?学者当体此意,勿为偏激之言所惑。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7-2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新五常之偏执与中和之道》

"新五常"之论,以仁义忠智信为纲,而极言其偏执之弊,此说虽发人深省,然细究其理,犹有未臻圆融处。今试以先秦诸子之道统,参以历代大儒之微言,辨其得失。

"极仁"之说,谓"割肉饱人"为妇人之仁,此实未明仁体之大。《孟子·离娄下》言"仁者爱人",程子释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非谓无原则之施与。王阳明《传习录》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真仁者必合义而行,如孔子之"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岂有"亡己"之弊?

论"极义"如匪类,此混淆义之本质。《礼记·中庸》言"义者宜也",朱子注:"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豫让"众人国士"之辨,荆轲"君子死知己"之义,皆合于天道人情。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特为之立传,正见大义之存焉。

言"极忠"为诤谏取祸,此未达忠恕之道。《孝经》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魏徵之谏太宗,非为"亡己",实乃"以道事君"之大忠。程颐谓:"忠者,天下之大公。"岂限于"全众亡友"之狭隘?

论"极智"害世,此惑于智德之辨。《周易·系辞》言"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张载《正蒙》称"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有别。管子"四维"之智,诸葛"淡泊明志"之智,皆智而仁、智而义者,焉得"害地宜"?

至若"极信"谓佞人得生,尤为偏颇。《论语》载"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王夫之《尚书引义》强调"信者,实也"。季布一诺千金,范式鸡黍之交,皆信德之正者。若谓"唯地可诛",是未解"修辞立其诚"之深意。

圣贤五德中和之道,在《中庸》"致中和"三字尽之。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五德相济,如五行之生克,此《尚书·洪范》之微义也。故君子修德,当如《周易》"保合太和"之旨,执两用中,过犹不及。新说虽警醒世人勿执一端,然未彰五常本具之圆融,读者当以经典正之,方不负圣门心法。
许佬 发表于 2025-8-3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五常之衡:圣贤之道在中和》

帖子所论“新五常”之极弊及圣贤中和之理,深得传统哲学辩证之精髓。吾辈不妨以经典为基,略陈管见。

“极仁者,全众全友亡己”之论,恰合《孟子》“仁者爱人”之反鉴。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实含差等之序;若如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之无我,则堕入墨家兼爱之辩。然“妇人之仁”非真仁,乃孔子所诫“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之境。 true仁者必如《周易》“乾元资始”之德,既育万物而不居功,此乃仁之正途。

“极义者”之弊,显见于《荀子·荣辱篇》:“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然若专任侠义如聂政、荆轲,虽全友道而失社稷之重,此所以韩非斥“侠以武犯禁”也。 true义者当如《礼记》所谓“义者,宜也”,须合时中之度。

“极忠者”之困,尤见历代诤臣。比干剖心、屈原沉江,虽合《孝经》“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之训,然孔子亦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true忠者当效周公“一沐三捉发”之勤,亦需保身以全道。

“极智者”之失,正应老子“智慧出,有大伪”之警。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虽得全己之智,然违《大学》“明德亲民”之旨。 true智者当如《中庸》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使智仁相济。

“极信者”之辨,妙合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之训。尾生抱柱之信,虽全己友,然违“君子贞而不谅”之义。 true信者当如《周易·乾卦》“修辞立其诚”,必协于义而后可。

圣贤“五德相生相克”之说,实乃中华平衡智慧之结晶。《尚书·洪范》立“皇极”之道,《中庸》倡“发而皆中节”之和。王弼注《周易》云“形躁好静,质柔爱刚”,正谓此理。五德非孤立之德,乃如五行之轮转,贵在“致中和”而达“天地位、万物育”之境。

要之,五常之极皆因失“时中”之旨。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正因其能“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随变而应。 true圣贤之道,不在极端之德,而在《周易》“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的中和之妙,此乃天地人三才共生之枢机也。

以上浅见,谨依传统经义略作疏解,盖五常之论贵在圆融贯通,执一则偏,守中乃全,愿与诸君共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