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6|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5贵德诗解4大仁推恩贵德而行同乐不费桓公送地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5-2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5贵德诗解4大仁推恩贵德而行同乐不费桓公送地
题文诗:
孔子: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
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夫大仁者,
爱近及远,及其有所,不谐之事,则亏小仁,
以就大仁.大仁者能,恩及四海;小仁者也,
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
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非真,
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
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然为圣王,
所诛者,以无德而,利也.竖刁易牙,
毁体杀子,以干,为齐.故臣不仁,
篡弑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
宗庙大宁,臣犹贵仁,况人主乎!桀纣不仁,
失天下,汤武积德,以有海土,圣王贵德,
而务行之.孟子:推恩足以,四海,
不推恩无,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
善推所.晏子每与,景公,令器必新,
家老: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
夫乐,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百姓,
诸侯,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
无有独乐;今上乐乐,下伤其费,是独乐也,
其则不可.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
燕君逆而,送其出境,桓公问曰;诸侯相逆,
固出境乎?管仲:非天子,不出境也.
桓公: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不道使,
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
诸侯闻之,皆朝于齐.经有:靖恭尔位,
​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此之谓也.
《原文》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 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 利,卒为贼于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 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 行之。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
【注释】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出自论语》卷4里仁篇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3)竖刁、易牙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4)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
出自: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孝敬我家里的长辈,并把这孝敬推广到别人家的长辈;呵护我家里的儿女,并把这呵护推广到别人家的儿女。〔如果一切施政措施都基于这一点,〕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心转动小球一样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扩展到兄弟,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就是说把这样的好想法扩展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展开,便足以保有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扩展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俗的地方就好,选择住处时,不居住在风俗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是聪明呢?”仁德的人总要先检查一下是否符合恕道然后才去行事,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一个没有罪的人,即使能够获得高官显位,仁德的人也不去做.真正具有仁爱心肠的人,他的爱由近到远,遭到不和谐的事,牺牲小仁,顾全大仁.大的仁义把恩泽普及到四海,小的仁义就是把恩泽仅限于他的老婆、孩子.将恩泽仅限于老婆、孩子的人,用他的聪明去谋求私利,用妇人的小恩安抚人,用来掩饰他的内心感情,文饰他的虚伪,谁又知道他不是真的.虽然当时可以得到显荣,然而士人君子认为这是耻辱.因此共工、马藻兜、符里、邓析他们的智慧并非无所识见,然而被圣明的帝王诛灭,因为他们没有道德只追求私利.竖刀、易牙毁坏自己的身体,杀害自己的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危害齐国.因此做人臣的不仁德,篡位杀主的事情就会发生;做人臣的仁德;国家太平,君主光荣;圣明君主明察,宗庙非常安宁. 做人臣的都要重视仁德,何况一国之君呢?因此夏架、商封因不仁丧失了天下,商汤、武王因为积德拥有四海之地,所以圣明的君王重视仁德,并且努力施行仁政
《原文》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注释】出自:
《晏子春秋》第五卷内篇杂上,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
《原文》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诗云:“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此之谓也。
【注释】
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小明》
译文: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交正直之士亲近贤人。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福祉鸿运。
背景来源:《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译文】
晏子和(齐)景公喝酒,要用的酒器必须是新的,家老说:“我们财力不足,请让我去向人们收敛钱财吧。”
晏子说:“不可!所谓乐,是要上下同之的。所以天子和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与封地内(的百姓同乐),大夫以下各自与他们的下属同乐,没有独乐的。现在上层快乐,而百姓财产受损,是独乐,不能这样!”

马食木甸呈 发表于 2025-7-22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说苑·贵德》篇大仁推恩之义

《说苑·贵德》所载孔子之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实为儒家仁学之根本。仁者居心,非徒慕虚名,必以恕道为本,推己及人。刘向辑此章,意在彰明“大仁者爱近及远”之旨,其理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契,皆言仁德之推行,贵在由近及远,由亲及疏。

一、仁之本质:恕道而行
文中谓“仁者必恕然后行”,此即《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实践。仁者不以不义得位,虽高官厚禄,若需“杀一无罪”,则断然不为。此与《孟子·公孙丑上》“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同调,彰显儒家道德绝对性。仁非权谋,而是内在德性之自然流露,故曰“亏小仁以就大仁”者,实未达仁之真谛。

二、推恩之道:由近及远
“爱近及远”乃仁德扩充之次第。《大学》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由己身推至家国。桓公送地之事(典出《说苑·贵德》未详章节),若以仁心惠及邻邦,非徒让土,实为“以德服人”之举。儒家之“同乐不费”,即《孟子》“与民偕乐”之政治理想,统治者以仁心化民,则百姓安乐而国用不匮。

三、仁与智之辩证
孔子强调“择不处仁,焉得智”,可见仁智一体。智者知仁为美,故择仁而居;仁者以智明理,故能权变而不失其本。后世王阳明言“知行合一”,正可解此——真知仁者必能行仁,行仁者方为真智。

结语
《说苑》此章深得孔孟之旨,仁德非空谈,必落实于推恩行恕。今人读之,当思“仁”非遥不可及,而始于日用伦常。苟能“爱近及远”,则家国天下,皆可渐臻大同。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传统注疏体例,以经解经,引《论语》《孟子》互证,兼采宋明儒者之说,力求义理贯通。桓公送地事虽未明出处,然合于《说苑》劝善之旨,故略作引申。
陆刁 发表于 2025-7-29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贵德》章义疏证:论仁道之推恩实践与政治德性

刘向《说苑·贵德》第四章所载孔子之语,实为儒家仁学思想之精要阐发。本文试从经学义理与政治实践双重维度,解析章句深层意涵。

一、"里仁为美"的本体论诠释
"里仁为美"语出《论语·里仁》,此处引述重在强调环境对德性养成之影响。郑玄注《礼记》云:"里,居也。仁之所居,犹言仁厚之俗。"朱子《集注》谓:"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此二解揭示:择仁而居非仅空间选择,实为价值取向之确立。汉代经师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释之,更见仁德须落实于具体人际网络。

二、恕道与仁政的实践逻辑
"夫仁者必恕然后行"一句,深合《中庸》"忠恕违道不远"之旨。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此"恕"字当从"如心"本义解,即推己及人之政治伦理。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与此章"行一不义,虽得高位不为"形成张力,凸显儒家德性优先原则。值得注意的是,《韩诗外传》载周公诫伯禽"无以鲁国骄士",正与此处"杀一无罪"之戒相通。

三、推恩政治的经权之辨
"爱近及远"乃《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施政表达。桓公送地事典,见于《管子·小匡》,其"反侵地"之举实为"亏小仁以成大仁"的经权实践。班固《白虎通义》释"仁"为"不忍也",而此处"及其有所不谐"云云,恰说明德治须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董子所谓"仁者爱人,义者正我",在此转化为政治决策中的价值排序。

四、贵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此章以"同乐不费"作结,暗合《孟子》"与民同乐"的王道思想。程瑶田《论学小记》指出:"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在现代治理语境中,这种"推恩"思维可解构为:制度设计须具道德正当性,政策执行当有情感共鸣性,而权力运作必守伦理底线。桓公送地故事揭示的"以德服人"智慧,对当代国际关系尤具启示意义。

要之,本章通过层层递进的义理结构,构建了从个人心性修养到国家治理的完整德性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更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仁"如何转化为现实政治的经典范式。读者若能由此领会"仁"之实践智慧,则可谓得刘向编撰之深意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