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9|回覆: 1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14田子方詩解3游心物初非始非終與天爲一無爲自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4田子方詩解3游心物初非始非終與天爲一無爲自然
題文詩:
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似非人也.
孔子,少焉見曰:向者先生,形體掘若,
槁木,遺物離人,立於獨也.老聃:
吾游心於,物之初也.曰何謂邪?曰心困焉,
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爲汝,
議乎其略:至陰肅肅,出乎;至陽赫赫,
發乎;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爲之紀,
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
日有所爲,莫見其功.生有所萌,死有所歸,
始終相返,乎無端而.莫知所窮.非是也且,
孰爲之宗?情生萬物,陰陽有情,非始非終,
始終不渝.孔子:請問游是.曰夫得是,
至美至樂,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孔子:願聞其方.曰草食獸,不疾易藪,
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大常,
喜怒哀樂,不入胸次.天下也者,萬物所一.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百體,將爲塵垢,
死生終始,將爲晝夜,莫之能愲,而況得喪,
禍福所介?棄隸,若棄泥土,知身貴也,
貴在於我,不失於變.且萬化而,不始有極,
孰足患心?爲道者能,解乎此也.子曰夫子,
德配天地,猶假至言,以修心也,古之君子,
孰能脫焉?老聃曰否,水之於汋,無爲而才,
自然而然;至人於德,不修,物不能離.
若天自高,地之自厚,日月自明,夫何修焉.
【原文】

  孔子見老聘,老聃新沐(1),方將被發而干(2),然似非人(3)。孔子便而待之(4),少焉見,曰:『丘也眩與(5)?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6),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7)。』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8),口辟焉而不能言(9)。嘗爲汝議乎其將(10) 至陰肅肅(11),至陽赫赫(12);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13);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14),或爲之紀而莫見其形(15)。消息滿虛(16),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爲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爲之宗(17)!』孔子曰:『請問游是(18)。』
老聃曰: 『夫得是至美至樂也(19)。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孔子曰:『願聞其方(20)。』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21),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22),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23)。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24)。 得其所一而同焉(25),則四支百體將爲塵垢(26),而死生終始將爲晝夜,而莫之能滑(27),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28)!棄隸者若棄泥塗(29),知身貴於隸也, 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且萬化而不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30)!爲道者解乎此(31)。』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32),古之君子,孰能脫焉(33)?』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汋也(34),無爲而才自然矣(35);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36)。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雞與(37)!微夫子之發吾覆也(38),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譯文】
 孔子去見老聃,老聃剛洗完發,正在披散頭髮晾乾,木然而立不象一個活人。孔子蔽於隱處等待,過一會兒人見,說:『是我眼花呢?還是真的呢? 剛才先生身體獨立不動象槁木,象遺棄萬物離開眾人而獨立自存的樣子。』 老聃說:『我在神遊物初生之渾沌虛無之境。』孔子說:『這是何意呢?』 老聃說:『心困惑於它而不能知,口對它開而不合不能言說。嘗試爲你議論一下它的大略:地之極致爲陰冷之氣,天之極致力炎熱之氣,陰冷之氣根於天,炎熱之氣本於地。兩者相互交通和合而生成萬物,誰爲這一切的綱紀而 又不見它的形體。消亡又生息,盈滿又空虛,一暗一明,日日改變,月月轉化,每日有所作爲而不見其功效。生有所萌發之處,死有所歸往之地,始終相互循環往復沒有開端,而不知其窮盡。沒有它,誰來作主宰啊!』孔子說:『請問神遊大道之情形。』
老聃說:『能得神遊於此爲至美至樂。能得至美而游於至樂,就叫作至人。』孔子說:『請問達於至美至樂之道。』老聃說:『食草的獸類,不擔憂更換沼澤地;水生的蟲類,不擔憂改換水。實行小的變化而未失去基本的生活條件,喜怒哀樂之情就不會進入心裡。至於天下,是萬物共同生息之所。得到共同的生息之氣而能混同爲一,則四肢百體就將成爲廢物,而死生終始也將如晝夜之更迭,不能混亂,何況得失禍福之所分際啊! 遺棄隸屬於己之物如同拋棄泥土,這是知曉身貴於隸屬之物。知自身之貴又不因變化而喪失。而且千變萬化是未曾有終極的,又何必爲此心憂!得道之人會理解此理的。?』孔子說:『先生之德與天地匹配,而還藉助至道之言以修養心性。古之君子誰又能免於修養呢!』老聃說:『不是這樣,水之于澄澈,是無爲而才質自然如此的;至人之於德行,不須修養而成,萬物不能離開它。就象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亮,何用修養啊!』 孔子出來,把這些告訴顏回,說:『我對於道之認識,就如同醋瓮中的飛蟲般渺小!沒有先生揭開我之蒙蔽,我就不知道天地大全之理啊!』
【注釋】
(1)沐:洗頭。
(2)方將:正在。被發:披散開頭髮。干:使之乾燥。
(3)恕(zhé)然:木然不動,形體僵直的樣子。蟄,假借爲蟄,蟄伏不動。
(4)便:借爲屏,屏蔽之意,指孔子見老耿新休後之神態,覺得直接去不妥,蔽於隱處等待。
(5)眩:眼花。
(6)掘:同倔,獨立的樣子。
(7)物之初:物初生之渾飩空虛之境,即指大道。
(8)困:困惑。
(9)口辟:口開而不能合,大道是不可知不可言的。能心知、言說之道亦非其真。
(10)將:粗略,大略,莊子認爲,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藉助語言表述,語言所表述之道,只是大略而已,並非道之大全。
(11)至陰:陰之極致,代表地之凝縮、精萃。肅肅:陰冷之氣。
(12)至陽:陽之極致,代表天之精革。赫赫:炎熱之氣。
(13)這句的意思是:陰冷之氣出自於地,而其根在於;炎熱之氣出自天,而根在於地。其中包含天地陰陽相反相生,物極必反思想。
(14)交通成和: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交通,勝負屈伸,氤氳相盪,和合而生成萬物。
(15)或:誰,指自然天道。紀:綱紀。
(16)消息:消爲消亡,息爲生息。指大地萬物不斷消亡和生息的無窮過程。滿虛:即盈虛,指盈滿空虛的對應轉化過程,與消息義同。
(17)(相反相互循環往復
是:指自然、天道。宗:主。
(18)游是:是即老耿所說『物之初』,指空虛之道。孔子問游心於此之義。
(19)至美至樂:即是無美元樂,與道玄同之境界。
(20)方:道。指達於至美至樂境界之道。
(21)疾:擔憂、害怕,易:改變、改換。蒞(sǒu):水草叢生之沼澤。
(22)小變:小的改變,指生活地點遷移之類。大常:基本生存條件,如水草之類。
(23)胸次:胸中。
(24)所一:萬物共同生息之所。
(25)同:混同。與萬構混同合一。
(26)支:同肢。塵垢,比喻無用之廢物。
(27)滑(gǔ):亂。(滑通:愲)
(28)介:際、分際。
(29)隸者:指隸同於已之物,如官爵奉祿、財產之類。泥塗:泥土,比喻輕賤之物。
(30)孰:何。患心:憂心,使心憂。
(31)爲道者:得道之人。
(32)假:藉助。至言:至道之言。
(33)脫:免。如老聃這樣德配天地之聖人,還要藉助至言修養心性,古之君子更不能兔於修養。
(34)汋(yuè):水澄澈透明。
(35)才自然:素質自然如此,未加修爲。
(36)物不能離:聖人之德即天道無爲,是不靠修習而自成的,此亦天地萬物所遵循,故物不能離。
(37)醯(xI)雞:醋變質生出的小飛蟲,爲蠓之類。用以比喻極端渺小。
(38)微:沒有。發吾覆:揭開我之蒙蔽。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5-3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田子方】"游心物初"義疏

【田子方】此章載老聃沐後"蟄然非人"之狀,孔子驚其"遺物離人,立於獨",實乃莊子"與天爲一"思想之具象化呈現。老聃所謂"游心於物之初",非謂追索宇宙起源,乃指心靈超越時空界限,復歸未始有封之自然本真。今試析其三重意蘊:

一、"蟄然非人":形槁而神凝
"被發而干,蟄然似非人"之態,實爲"坐忘"功夫之外顯。【齊物論】云"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老聃形體掘若槁木,正是"墮肢體,黜聰明"之證。此非枯寂,乃精神徹底解脫形役後之"大定",猶【大宗師】"攖寧"之境——萬物紛紜而本體湛然。

二、"物之初":非始非終之本體
老聃所言"物之初",不可作線性時間解。【知北游】謂"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物之初"即指道體未分陰陽、未立名相之原初狀態。郭象注"初者,未生而得生",恰說明此"初"非歷史起點,而是永恆當下的存在本質。游心於此,即破除"成心"之局限,直觀天地並生、萬物爲一之本然。

三、"與天爲一":無爲自然之踐履
孔子所見"立於獨",正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之寫照。【天道】篇言"虛靜恬淡寂漠無爲者,萬物之本",老聃之態即體證此理。其"游心"非刻意冥想,乃"無爲而無不爲"之自然流露,如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在日用常行中顯發天道。

要之,此章以老聃之"形槁神全"爲表,以"游心物初"爲里,最終指向"天與人一"的實踐智慧。莊子之"物初"說,實爲對儒家"慎終追遠"歷史觀的超越,將生命安頓於永恆當下的道境中。後世禪宗"砍柴擔水,無非妙道",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論,皆可溯源於此。學者當於行住坐臥間體認此"非始非終"之真際,方不負莊子拈出此段公案之深意。

(全文798字)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15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游心物初與天爲一——莊子田子方篇體道之境詮解】

【田子方】此章載老聃"蟄然似非人"之相,實爲莊子展現"體道者"精神境界之要義。老子沐後披髮凝立,形若槁木,孔子驚問其故,正引出一段關於"游心物初"的至深對話。此中蘊含三重道家真諦,試爲析之:

一、蟄然非人之相乃喪我之境
"形體掘若槁木"非指形骸枯槁,實喻"坐忘"之極致。【齊物論】云"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嗒焉似喪其耦",與此處"遺物離人"同出一理。老子凝立時"似非人",正是消解主客對立、脫落形智掛礙之象。此種"喪我"狀態,較【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更爲深邃,乃游心物初之基礎。

二、游心物初即觀復大道
老子自陳"游心於物之初",直指道體本原。【老子】廿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與此呼應。所謂"物初",非時間序列之始,而是超越陰陽對待的"未始有始"之境(【齊物論】)。郭象注"游心於無物之初"深得其旨,此境既無"物化"之分別,亦無"終始"之輪迴,恰如【知北游】所言"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三、與天爲一即自然無爲
後文老子論"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而"兩者交通成和",揭示道體運作之機。此非刻意爲之,實乃"莫見其形"的自然運化。所謂"與天爲一",即【大宗師】"與造物者爲人",個體生命完全融入天道周流。此種境界中,"無爲爲之之謂天"(【天地】),一切應物皆如庖丁解牛般"依乎天理",故能"形若槁木"而神遊八極。

莊子此章以戲劇性場景開篇,終歸於玄冥之道。老聃"蟄然"之相,恰是"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人間世】)的具象化。今日讀之,尤當領會:真正的體道者,不在形跡上標新立異,而在精神上保持"虛而待物"的純粹。這種超越形神對立、泯滅終始分別的境界,正是道家哲學給予現代人破除執念、安頓生命的根本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