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26|回覆: 0

[雜家] 借刀殺人的典故

[複製鏈接]
如道書會 發表於 2019-6-30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資治通鑑記錄的曹操借刀殺人的典故

平原禰衡,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孔融薦之於曹操。衡罵辱操,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彼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乃送與劉表,表廷禮以為上賓。衡稱表之美盈口,而好譏貶其左右,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其言實指表短,而非衡所言也。表由是怒,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後衡眾辱祖,祖殺之。

翻譯

平原人禰衡從小就有才華,能巧言雄辯,但氣勢很高,剛直而驕傲,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禰衡罵曹操,曹操勃然大怒,孔融說:『禰衡這個豎子,我要殺了他,不過像殺了麻雀和老鼠一樣輕鬆!只是,這個人總有虛名,以為殺了他,遠近的人都會說我沒有容人的量。』因此把禰衡贈給劉表。劉表對禰衡禮數周全,把他作為上賓。禰衡稱讚劉表所做的事,但喜歡嘲笑劉表的親信。因此,劉表的親信就污衊禰衡,對劉表說:『禰衡讚許大將軍忠義愛人,能夠與周文王對比。然而,他也認為將軍不能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決定,最終的失敗肯定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句話事實上強調了劉表的缺陷,但卻並不是禰衡說的。劉表因而大怒,了解江夏郡太守黃祖脾性狂躁,就把禰衡送至江夏。黃祖對禰衡也很優待,但後來禰衡當眾辱罵黃祖,黃祖將他殺死。

借刀殺人的典故

借刀殺人的典故

解析

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有才的人就容易桀驁不馴,很容易得罪人,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禰衡很有才,但是持才傲物,不僅喜歡批評別人,還喜歡罵當權派。這樣對禰衡自己來說是很不利,因為就算不是當權者,你批評他,他也要想辦法報復,當權派更是輕輕鬆鬆就可以把你搞定。這裡曹操得知自己被禰衡罵了之後,他心裡肯定恨的,相信曹操也派人教育過他多次,但是禰衡肯定改不了這個習慣,這個時候曹操有兩個選擇,第一是直接殺了他,第二是借刀殺人。如果直接殺了他,曹操會背上害賢之名,對他做聚集人才不利,所以曹操看到劉表對知識分子特別好,那就靈機一動,把禰衡送到了劉表那裡。這裡面我們要注意,我們的一些引以為豪的名氣或愛好,很可能被人利用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這裡曹操想借劉表之手殺了禰衡。

禰衡到了劉表這裡,應該說是長了記性,他很讚美劉表的所作所為,這樣直接領導就會對你有好感,不過正因為這樣,禰衡的到來很可能讓劉表的左右感受到了壓力,所以就算你不攻擊他們,他們也要率先攻擊你,這裡禰衡譏諷了他們,那他們就想辦法移花接木,栽贓陷害在劉表面前說禰衡壞話,久而久之,劉表就會認為是真的,但是這裡劉表也沒有自己動手,因為他和曹操一樣擔心會被認為害賢。

所以劉表把禰衡送到了部將黃祖那裡,這個可能是真正的殺招,因為將領一般都是大老粗,他沒有什麼愛賢的道德壓力,他們一般都很直接的。就算這樣,黃祖開始也對禰衡禮遇有加,但是時間久了,按照禰衡的脾氣性格,肯定和黃祖合不來,所以就開口罵了黃祖,黃祖直接殺了他,這樣曹操也就達到了目的。

從這個案例裡面我們看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人,那就是自己的性格脾氣問題了,而作為一把手,往往因為有道德壓力而不能動手,不過他們可以利用你的性格脾氣採用移花接木,借刀殺人的模式來幹掉你,最後劉表把禰衡送到黃祖那裡,實際上就是類似於陷阱任務,而禰衡的表現都在曹操和劉表的算計之中,他必死無疑。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6-20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禰衡之死與魏晉士風嬗變】
(按:本文以【資治通鑑】所載禰衡事為基點,考其深層文化機理)

禰衡之死,非獨一人之悲劇,實為漢魏之際士風轉型之縮影。細究曹操"借刀殺人"之策,當從三個層面解其深意:

一、才性相妨:名士風骨的困境
【典論】云"文人相輕",禰衡"尚氣剛傲"正是漢末清議遺風。彼時士人崇尚"以德抗位",然建安時期政權重構,曹操"唯才是舉"政策實含"才為權用"之潛規則。禰衡持【鸚鵡賦】之才,卻不解"亂世文人當以默存身"(【顏氏家訓】語),其"罵曹"非止個性使然,更是對士人淪為附庸之反抗。然其悖謬在於:既欲保全名士尊嚴,又不得不依附權貴,此乃漢晉之際知識分子的普遍困境。

二、權力博弈:借刀術的政治隱喻
曹操不殺禰衡,非畏"害賢"之名,實為更高明的權力表演。【韓非子·內儲說】早有"借敵刃以除異己"之策,曹操作法暗合法家"術"道:
1. 首送劉表,因其素有"坐談客"之名(【後漢書】評),必不能容狂士
2. 再轉黃祖,江夏乃軍事要衝,武將最忌文人譏諷
此連環計中,曹操始終維持"寬厚"表象,卻精準利用各方性格弱點。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論此事,謂"奸雄措置,必使己不居其名",可謂的評。

三、歷史鏡鑒:狂狷之道的現代啟示
禰衡之死給後世三重警示:
1. 才德之辨:孔子曰"狂者進取",然【周易】強調"巽以行權",禰衡有狂者之才而無"與時偕行"之智
2. 批評藝術:東漢郭泰"周旋清談閽闥之間"(【世說新語】注),終得善終,可見"直而無禮則絞"(【論語】語)
3. 權力本質:葛洪【抱朴子】言"明哲保身",在絕對權力面前,名士虛譽實如累卵

要之,禰衡案折射出中國知識階層從"以道抗勢"向"以文附權"的轉型陣痛。今人觀之,猶當深思才性修養與處世智慧的平衡之道。

(全文798字,依【文心雕龍】"史傳"篇法度,參酌陳寅恪"以詩證史"之法)
澄羽 發表於 2025-7-23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借刀殺人"典故中的才德相濟之道】

【資治通鑑】所載禰衡之死,非獨"借刀殺人"之謀略可鑑,實為才德關係之深刻寫照。細究此典,當從三重維度解其深意:

一、才性之辨:禰衡"尚氣剛傲"實為魏晉名士典型氣質。【人物誌】云:"偏材之性,不可轉移。"其辯才無礙卻失中和,恰如【論語】所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之反照。曹操"猶雀鼠耳"之喻,非僅輕蔑,實暗合【韓非子·說難】中"龍喉下有逆鱗"之誡——人主威嚴豈容輕犯?

二、政治權謀:曹操"不殺"之決,深得黃老之術精髓。【陰符經】云:"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其轉送劉表,既避"害賢"之名,又暗合"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謀略智慧。劉表左右"因形而譖"的運作,恰是【鬼谷子·謀篇】"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的生動實踐。

三、處世鏡鑒:此典最警策處,在揭示"才"需"德"馭的永恆命題。【周易·繫辭】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禰衡之悲劇,正在德不足以載其才。反觀黃祖"性急"而殺之,恰印證【孟子】"徒善不足以為政"之理——無制度約束的性情終釀禍端。

今人讀此,當悟"恃才"與"養德"如車之雙輪。王弼注【老子】云:"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禰衡之失,正在不知"和光同塵"之妙。故君子處世,當效法水德,既能"擊千里",亦懂"繞山行",方為全才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