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29|回復: 0

[儒家学说]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29 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白话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端正己身,对于从政来说还有什么难度呢?不能端正己身,又如何能端正别人呢?』

注释

苟:如果。

其身:己身。其,自己。

从政:即为政。

何有:有何难度。

正人:立己而后才能立人,正己而后才能正人。

前贤注疏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政者正也,欲正他人,在先正其身也。诚能自正其身,则于从政乎何有?言不难也。若自不能正其身,则虽令不从;『如正人何』,言必不能正人也。

江熙曰:从政者,以正人为事也。

河南尹氏曰:政之本在身,身正则政立矣。其身不正,未有能正人者也。

钱穆曰:苟能正其身,则为政一切不难。

戴溪曰:为政甚,只须正己便是正人;为政甚,不先正人却先正己。政者,正也;不正,不足以谓之『政』

张栻曰:圣贤之论为政,未有不本于正身者也。正其身矣,则其推于有政,亦是理而已。身且不能正,于正人若之何哉?后世之治,未有能使人心悦诚服者,以此也。

唐文治曰:在上之人,民所瞻仰。政者,正也。后世为治者,不能正其身,而欲正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非特不能正人也,身亦危矣

〖困学纪闻〗曰:申屠嘉不受私谒,则可以折幸臣;董仲舒正身率下,则可以事骄王;魏相以廉正,霍氏不能诬;袁安、任隗以素行,窦氏无以害。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示端本之化也。从政者惟反求诸身而可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新解〗〖石鼓论语答问〗〖论语讲要〗〖论语大义〗〖困学纪闻〗〖四书解义〗。

dunbar 發表於 2025-6-8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此章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枢要,其义理之精微,诚有足为万世法者。今试析而论之:

一、经义发微
"政者正也"之训,实本于三代王官之学。《说文》"政,正也"与《释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相发明,揭示政治本质乃是以正率正之过程。孔子以"苟"字发端,显见"正身"为从政之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朱子《集注》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正合《大学》"絜矩之道"。

二、体用关系
程伊川云"圣人之政,即其所以为身也",道破儒家政治哲学之特质。尹焞"政之本在身"说,实承《中庸》"为政在人"之旨。张南轩谓"推于有政,亦是理而已",正说明正身与为政乃体用关系,非因果序列。此与法家"法术势"之说迥异其趣。

三、历史验证
王伯厚《困学纪闻》所举申屠嘉、董仲舒诸例,皆足证"身正令行"之实效。尤可注意者,霍光、窦宪皆权倾一时,而终不能加害于正身之臣,此即孔子所言"不令而行"之实证。唐文治指陈后世"令反所好"之弊,恰成反证。

四、现代启示
此章对当代政治伦理尤具深意:
1. 制度设计当以"正身"为官员准入基准
2. 考核体系须包含道德维度
3. 权力监督需建立在自律基础上
4. 政治教化应以身教为先

五、辨正异说
戴溪"正己便是正人"之说,须防流于寂灭。当依钱穆《新解》"正己非独善其身"作解。盖儒家之正身必含"推己及人"之维度,此所以异于释老之学。

要之,此章实开内圣外王之枢机,其"正身-正人-正政"之逻辑链条,构成儒家政治哲学之基本范式。今日读之,犹见其凛凛生气。学者当于"苟"字上著眼,体会圣人"能正乃可政"之微意,方不负此章之深旨。
谢丘申 發表於 2025-6-30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政者正也"章义疏

孔子"苟正其身"之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枢要。此章以"正身"为从政之本,揭示了"内圣外王"之道统。考诸经义,当从三端阐发其微旨:

一、政道之本在修身
《论语注疏》云"政者正也",此"正"字当训为"整饬"之义。朱子《集注》引尹氏说"政之本在身",正与《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相发明。观《春秋繁露》言"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可知政治之根本在于执政者之道德自觉。董仲舒事骄王而能守正,袁安对窦氏而持素行,皆足证"身正令行"之实效。

二、正己与正人之辩证
江熙谓"从政者以正人为事",然孔子特强调"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癸巳论语解》指出"为政甚易,只须正己便是正人",此即《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义。唐文治申言后世治道之弊,正在"其所令反其所好",恰如《礼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的反面写照。申屠嘉折幸臣、魏相抗霍氏,皆是以己身之正化解权力倾轧之明证。

三、德位相配的实践智慧
戴溪"为政甚难"之说,实指正身须在正人之先的实践次第。《困学纪闻》所举诸贤,皆证明"正身"非虚言道德,乃具体表现为"不受私谒""廉正""素行"等政治操守。张栻谓"圣贤论政未有不本正身",此即《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的治道要义。钱穆解"何有"为"不难",正揭示德性修养与政治能力的内在统一。

要之,此章以"正身"为政治实践之枢机,既不同于法家之恃术,亦有别于道家之无为。孔子揭示的是一种德性政治观:政治正当性源于执政者的道德感召力,此即《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深意。在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中,此说仍具重要启示——制度规范与道德引领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学者当于此章细玩"政者正也"四字,方得孔门政教之真精神。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