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73|回覆: 0

[儒家學說] 子張問明全文翻譯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11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張問明全文翻譯

子張問明全文翻譯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白話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明。孔子說:『似水般浸泡漸染的譖言,如切於皮膚般急迫的控訴,在他這裡行不通,可以稱得上是明啊;似水般浸泡漸染的譖言,如切於皮膚般急迫的控訴,在他這裡行不通,可以稱得上是遠啊。』

注釋

浸潤之譖:譖,譖言,即毀謗、誣陷、中傷之言。浸,漬也,積也;潤,滋潤。浸潤,指似水之浸泡潤濕,不知不覺地逐漸滲透。

鄭康成:『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漸以成之。』錢穆:『譖者之言,如水漸漬,初若不覺,久自潤濕。』

膚受之愬:控訴之急切,如肌膚觸受迫切,利害切身,易於打動人心。膚受,指利害切身,猶如切入皮膚乃至骨髓。愬,即訴。顏師古:『膚受,謂初入皮膚以至骨髓也。』

錢穆:『譖者毀人行,訴者訴己冤。』

可謂遠也已矣:遠,明之至也。【周書•諡法解】:『譖愬不行曰明。』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論人之明德。人若無此二者,非但爲明,其德行可謂高遠矣,人莫能及之也。

鄭汝諧曰:形容小人之情狀,無若聖人之言。凡譖愬者,使其正言之,人人皆識之矣。惟其便辟側媚,入人以漸,雖智者或不察也

朱子曰:毀人者漸漬而不驟,則聽者不覺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二者難察而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而不蔽於近矣。

楊氏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然後謂之明,而又謂之遠。遠則明之至也。【書】曰:『視遠惟明。』

蘇軾曰:譖愬之言常行於偏暗,而狹迫者蓋有所聞而忿心應之也。明且遠者,虛以察之,則不旋踵而得其情矣。

呂祖謙曰:孔子於譖愬不行,謂之明且遠,蓋不輕聽易動,惟遠者能之

康有爲曰:人於左右近習之力,佞人奸詭之謀,雖有智者,無不惑矣。由其能用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故也。於是,忠賢見疑,正直被斥。聽言者不可不諸。

徐英曰:惟明故遠,達識足以豁惼衷;惟遠能明,宏量足以容細事。能明且遠,斯爲君人之度。居高位者,可不思哉?

【松陽講義】曰:此章與子張論明,謂只在人情物理上能精細便是明,便是明之遠,不必遠求。明者,是非邪正不惑而已;而是非邪正之淆於譖愬者最多。二者行,天下日以多事,究竟非二者之過,而使之行者之過。我胸中未有主張,故投之而易入,激之而易動。果能養得定見得透,是非邪正,洞然於我心,彼二者之術雖工,自無間而可入

【漢書•劉向傳】曰: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成都范氏曰:譖訴不行,可謂明且遠矣,未若譖訴不至之爲難也。

顏延之曰:譖愬不行,雖由於明明見之深,乃出於體遠。體遠不對於情偽,故歸功於明見。斥言其功故曰明,極言其體故曰遠也。

劉宗周曰明生於。學者才不誠,便昏濁易動。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須知此心澄然無滓在,故曰可謂明也已矣。明則無乎不明,雖舉天下之大、萬物之眾,皆坐照之有餘,非而何?夫君子之明,不必求之遠也,求其所以明而已矣。

唐文治曰:蓋不行者,必在我有知人之學,使彼譖愬者不得行也。【離·大象傳】曰:『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言其明之至遠也。

按:一隱一顯,一慢一急,而入於人心,惑亂之。明遠者,則不動心,而不被惑亂也。不動者,心有主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大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會箋】【論語注】【論語意原】【逸周書】【漢書】【松陽講義】。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6-25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浸潤之譖"與"膚受之愬"的明德境界考辨】

子張問明一章,實爲孔門論心性工夫之精微處。鄭康成以"如水漸漬"解"浸潤之譖",顏師古以"入膚徹骨"釋"膚受之愬",皆得聖意三昧。今考此章要義,當從三重境界論之:

一、辨惑之工夫
朱子謂"毀人者漸漬而不驟",正指譖言之陰微特性。【說文】訓"譖"爲"愬",段玉裁注"不顯言人罪",恰合"浸潤"之象。此種譖言如鹽入水,初不覺其味,久乃蝕骨。而"膚受之愬"者,【禮記·表記】所謂"情疏而貌親"者也,其言剴切若可捫,實乃"巧言令色"之變體。孔子特舉此二者,蓋因常人最易陷此二蔽。

二、明德之體相
楊氏"遠則明之至"之說,深得經義。【尚書·太甲】"視遠惟明"可相發明。明非僅察識之謂,實含三重境界:初級辨是非,中級察幾微,高級達通透。能拒浸潤之譖,是破"漸染之惑";能辨膚受之愬,是破"迫切之蔽"。二者雙破,方稱"明遠兼備"。

三、治心之要道
呂祖謙"不輕聽易動"之說,尤契聖學真傳。【大學】言"定靜安慮得",正爲此章註腳。康有爲謂"忠賢見疑"之弊,實因聽者心體未澄。徐英"宏量容細"之論,更推明至治國層面。今觀歷代治亂,多起於浸潤之譖盛行,如唐玄宗之信李林甫,宋高宗之任秦檜,皆坐此病。

要之,此章之"明",非僅聰察之謂,實乃心性修養之極功。【松陽講義】謂"不必遠求",誠爲的論。明德工夫,正在日常接人待物中磨勘。能於譖愬將萌時即察其微,方是真明;能使譖愬自然不行,方是真遠。此中境界,非徒事辨析者所能至,必也養得此心虛明澄澈,如鏡照物,妍媸自現。學者當於此章細參,方不負聖門垂訓之深意。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7-4 21:5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浸潤之譖"與"膚受之愬"的明德境界——子張問明章義理闡微】

子張問明章雖僅四十一言,然其中蘊含的爲政修身之道,實爲儒家明德思想之精髓。鄭康成以"如水漸漬"釋浸潤之譖,顏師古以"入膚徹骨"解膚受之愬,二喻相濟,恰構成識人之道的雙重考驗。

考"浸潤之譖"之害,其毒在潛移默化。朱子謂"漸漬而不驟",恰如【韓非子•說難】所載"積毀銷骨"之狀。小人進讒,往往始於微末,日積月累,終使聽者"信之深矣"。昔唐玄宗寵信李林甫,即中此術,開元盛世終毀於"口蜜腹劍"之浸潤。此等譖言,非具"視遠惟明"(【尚書•太甲】)之智者不能察。

論"膚受之愬"之危,其險在情急勢迫。呂祖謙點破"輕聽易動"之弊,恰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所載田蚡構陷竇嬰之事。訴者往往以切膚之痛激人義憤,使聽者"不及致詳"。蘇軾【教戰守策】言"喜怒劫於其外",正謂此也。能於此等急迫中持虛靜之心者,方稱得上"宏量容細"(徐英語)。

明與遠之辯證,尤值深味。楊時謂"遠則明之至",揭示出認知境界的層級遞進。【松陽講義】獨抒己見,指出"不必遠求"的實踐智慧——明非玄虛之理,實乃"人情物理上能精細"的工夫。康有爲痛陳"忠賢見疑"之弊,恰從反面印證:人主若能拒此二者,便是達到【諡法】"譖愬不行曰明"的治境。

今觀此章,其現代意義尤顯。領導者若能在網絡時代的"信息轟炸"中保持清醒,辨別漸進式抹黑與情緒化指控,實爲當代"明遠之道"。錢穆所言"初若不覺,久自潤濕"之警,於今更具現實意義。故知聖人之言,誠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歷久彌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巳時| 2025/7/5/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