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2|回覆: 2

[中醫入門] 小兒積食症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9-4-1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1積食與『咳嗽』

積食會導致咳嗽,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食咳』。這在古代的醫書上有很多記載,比如【內經】:『食於胃,關於肺』;【醫學入門】:『食咳因積食生痰,痰氣沖胸腹滿者』;【脾胃論】:『脾虛肺最受病』。

很多家長不理解,脾和肺是兩個器官,積食怎麼能引起咳嗽呢?這要從中醫上就能解釋得通了,因爲五臟之間都是有聯繫的。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所以說,看那些食咳的小兒,大多有積食化熱的症狀,比如說肚子脹、不愛吃飯、噯腐、口臭、手足心熱、大便乾結或便秘,舌質偏紅、舌苔厚膩等。這時候給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爲主、肺胃同治的藥,效果就會特別好。

2積食與『發熱』

積食導致的發熱叫『積熱』,吃的食物都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於內,孩子體溫就上去了。

這類孩子大多面黃、腹脹、吐瀉、乳食不化、大便酸臭異常,這都是吃東西吃住了。【脈經】中就說:『小兒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宿食熱也。』

3積食與『肺炎』

積食爲什麼會導致肺炎?這也是一套多米諾骨牌:積食傷脾→脾虛生痰→痰貯於肺→痰阻肺道→郁久化熱、傷肺。

你看那些得肺炎的孩子,大多身體都不是太好,這跟積食時間長有關。脾虛日久→土(脾)不生金(肺)→肺陰虧虛→陰虛內熱→子盜母氣→脾氣更虛。

脾虛生痰,鬱熱煉液爲痰;而痰貫穿於小兒肺炎疾病全過程,是小兒得肺炎的重要因素。所以,門診上很多得肺炎的小兒,把脾胃功能調好了,肺炎也跟著好了。

中醫上有『杜痰』的說法,可以預防肺炎。爲啥是這個『杜』呢?防微杜漸嘛,『杜』是杜絕的意思。

4積食與『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

門診上還經常見到一些小孩子有反覆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輸液,再生病再輸液,反覆輸液,孩子身體越來越差。其實,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也與脾胃功能障礙有關。

上面說過,積食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影響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積食的時候小孩子體表一受寒,就容易反覆呼吸道感染。

5積食與『咽炎』

咽炎,中醫上叫『喉痹』。咽喉是肺胃的門戶,積食的時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會上攻到這個門戶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

所以,中醫上給孩子治咽炎的時候,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藥以外,再給孩子用一些消積清熱的,病就好得快。

6積食與『頭痛』

頭疼本來是成人才經常犯的毛病,但是經常有些小孩子也嚷嚷頭痛,這是爲什麼呢?病根兒還是在積食上,最常見的表現是前額疼。

中醫最大的優勢在於整體觀,前額屬脾胃,兩側屬肝膽,頭頂屬心肺,後腦屬腎。孩子前額疼,那就是脾胃出了問題。

7積食與『便秘』

再說一個積食與便秘的多米諾骨牌。古代有個小兒方面的醫書非常有名,叫【幼科發揮】,上面說:『太飽傷脾』。太飽一方面可以理解爲吃得太飽,也可以理解爲腹脹、積食。

所以,就會有:太飽傷脾→脾常不足→脾胃運化不及→積滯腸腑→積久化熱→積熱蘊結→腸道傳導失常→大便秘結不通。

有些家長一看孩子便秘了,給孩子吃點瀉藥吧!雖然當時有用,但過後更嚴重。因爲它的病根兒不在那個位置。

如果孩子便秘比較輕,多讓孩子喝水,便秘就可以解決了。如果還是解決不了,那可以吃一點消積導滯的中藥,孩子便秘也很快就減輕了。

8積食與『泄瀉』

泄瀉就是腹瀉、拉肚子。中醫上說,積食常與『風寒』、『濕熱』、『暑濕』之邪相兼併存,交結胃腸,脾胃氣機難復升降之常,所以積食會導致泄瀉反覆發作,難以治癒。

在門診上,家長大多呈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不問』,把啥都交給大夫。還有一種是『自作聰明』,大夫開的藥,他給減個半啦,換個藥啦,加個藥啦。還有些家長會『問』(客氣地說叫問,不客氣地說叫吼)大夫:孩子都燒兩天了,爲啥不給開抗生素?

有些家長會懂點中醫中藥,給積食腹瀉的孩子開藥的時候,家長一看,會反問大夫:『孩子拉肚子都拉成這了,咋還給開通肚子的藥呢?』

哎,這一點得讓家長們長長學問。中醫上有個說法叫『通因通用』,說白了就是『以通治通』。【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明確說:『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就拿積食腹瀉來說吧,食滯內停,阻滯胃腸,導致腹痛泄瀉,這時候不僅不能止泄,相反當消食而導滯攻下,推盪積滯,使積食去而泄自止。

9積食與『盜汗』

再說個多米諾骨牌:食滯腸胃→鬱蒸化熱→熱蒸津液→外泄爲汗。小兒爲純陽之體,夜寐則陽入於陰,加之積熱內蘊,所以晚上盜汗情況比較嚴重。

這類孩子,用一些消積泄熱的藥,很快盜汗就消失了。

10積食與『舌苔剝脫』

小兒舌苔剝脫與現代醫學的小兒地圖舌相似。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乳積食滯,郁久化熱,蘊結心脾,火熱上熏造成舌苔剝脫所致。治以消食導滯、清心瀉脾熱的藥,很快就好。

11積食與『貧血』

積食容易導致脾虛,而脾爲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積食時間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虛。從西醫上說,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厭食挑食,營養不均衡,時間長了就會貧血。所以,貧血的時候也應當調理脾胃。

12積食與『驚啼』

【素問·逆調論】中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有:食滯於中→氣滯不行→脹滿、腹痛→不眠不安。另外,還會積滯化熱→內擾心脾→驚啼不止。

13積食與『麻疹、丘疹樣蕁麻疹』

小兒積滯日久,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郁而化熱、聚濕生痰。而脾主肌肉四肢,這時候,一方面,熱、痰、濕相合,外發於肌腠,容易導致蕁麻疹等。另一方面,脾胃損傷,易感外邪。這時候內有積熱,外有外邪,內外交攻,就容易郁於肌腠而出現蕁麻疹等疾病。

這時候,光用一些外用藥肯定不行,還要加上消食和胃的藥,孩子自然病就好得快了。

小孩子容易把副食當主食,孩子吃多了肯定就會積食,積食了就容易生內熱,有了內熱就容易外感風寒引起感冒發燒咳嗽,積食了就容易不吃飯導致偏食厭食營養不良等等。希望家長們注意!

孔世 發表於 2025-5-28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兒積食諸症及五臟傳變機理】

小兒積食一症,實爲兒科百病之樞機。今就古籍所載,參以臨證心得,條析其傳變之理如次:

一、食咳機理髮微
【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此乃常道。然積食停滯,中焦氣機窒塞,濁氣上逆犯肺,正如【醫宗金鑒】所云"食積咳嗽,胸滿痰多"。脾失健運則水谷不化精微,反聚爲痰,此即"脾爲生痰之源"之謂。臨證可見舌苔厚膩如積粉,脈象滑數,右關獨大,皆土壅侮金之象。治當宗【幼幼集成】法,以保和丸消食導滯,佐杏仁、桑白皮宣降肺氣。

二、積熱傳變考辨
【小兒藥證直訣】詳述"食積發熱,面黃頰赤,午後潮熱"。此乃食滯中州,郁而化熱,陽明經氣不得宣通所致。錢乙創七味白朮散,取葛根、藿香升清降濁,佐木香、砂仁醒脾開郁,深合"火郁發之"之旨。今人見發熱輒用寒涼,殊不知積熱非實火,過用黃芩、梔子反傷脾胃生生之氣。

三、肺炎與痰飲生成
【幼科發揮】指出:"痰之本在腎,痰之動在脾,痰之成在肺。"積食致肺炎乃漸進過程:初則食滯傷脾,繼則土不生金,終致痰熱壅肺。喻嘉言【醫門法律】強調"杜痰"之法,當以六君子湯培土生金,配合谷芽、麥芽消食化積。尤妙在茯苓、白朮相伍,既祛已生之痰,又絕生痰之源。

四、喉痹與火炎機理
【瘡瘍經驗全書】論喉痹:"多因胃中鬱熱上沖。"足陽明胃經循喉嚨,積食化熱則循經上灼。然小兒喉痹切忌過用苦寒,當遵【幼科鐵鏡】"消積導滯兼以甘桔"之法。吾常以焦三仙合玄參、薄荷,取"火郁發之"之意,佐少量大黃導熱下行,每獲良效。

五、頭痛與陽明經證
前額乃陽明經分野,【醫學入門】言:"陽明頭痛,食積所致者十居七八。"此證非外感風寒,乃積滯化熱上攻清竅。東垣清胃散加減最宜,其中升麻、黃連構成"火郁發之"經典藥對,佐神曲、山楂消食化積,使濁降清升。

要之,小兒積食諸症,總不離"脾胃一傷,五亂互作"之機。【景岳全書】示訓:"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臨證當以四診合參,明辨虛實,勿犯虛虛實實之戒。今人但見標證,不察病本,或過用消導,或濫施補益,皆失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旨。學者當於【脾胃論】【小兒藥證直訣】等經典中深求之,方得兒科調治之三昧。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6-5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兒積食症及其變證之機理與治則】

小兒積食一症,看似脾胃局部之患,實則暗藏五臟傳變之機。今就臨證所見,詳析其病機傳變及相應治則。

一、食咳之機要
【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此乃生理之常。然積食停滯,中焦氣機壅塞,土不生金,痰濁上泛,遂成食咳。明代龔廷賢【壽世保元】明確指出:"食積咳嗽,胸滿吐痰。"臨證當察其舌苔厚膩、脘腹脹滿之候,以保和丸加減,佐杏仁、桔梗宣肺,乃標本兼顧之法。

二、積熱之病機
【小兒藥證直訣】云:"食不消,蘊而發熱。"此熱非外感所致,乃陽明腑實之熱。錢乙創"瀉黃散"治此證最妙,方中藿香、梔子、石膏相配,既消積滯,又清鬱熱。若見暮熱晨退,大便酸臭如敗卵者,當急用枳實導滯丸通腑泄熱。

三、肺炎傳變之樞機
脾爲生痰之源一語,道破積食致肺炎之要義。元代朱丹溪創"二陳湯"治痰之本,然小兒肺炎多兼熱象,宜合麻杏石甘湯。余臨證每見舌中厚膩而舌尖紅者,必於清肺方中佐焦三仙,此即"治肺求脾"之奧義。

四、喉痹與頭痛之變證
【靈樞·經脈】謂:"胃足陽明之脈,循髮際,至額顱。"積食化火,循經上攻,既可發爲喉痹,亦可致前額疼痛。清代【醫宗金鑒】以"涼膈散"治此證頗效。曾治一七齡童,頭痛月余,諸藥無效,察其舌苔黃厚,予保和丸加菊花、蔓荊子,三劑而愈。

治積食大法,當遵【幼科發揮】"損其谷氣"之訓。然現代小兒多兼營養過剩與脾胃虛弱並存,故消導之中須佐健脾,可仿【金匱要略】"枳術丸"之意。預防之道,尤須注意"乳貴有時,食貴有節",此乃萬全【育嬰家秘】之要訣。

要之,小兒積食非獨脾胃之病,實爲百病之先導。明乎此理,則治咳、治熱、治肺炎諸證,皆得要領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