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9|回復: 0

[医药临床] 加减真武汤的作用和效果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2-19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案例一

沈某,男,40岁。2018年4月末首诊,据病人及家属描述,病者肾癌肺转移、骨转移等多处转移,在徐州二院多次住院治疗,期间也曾求治于多位地方名中医,病情不但未减轻,且逐渐加重,后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刻症:面色青黄、汗多如雨、低热、怕冷、浑身乏力酸软、纳差、大便数日一行、小便偏少、舌淡、苔薄白、脉浮细等。余诊后认为属气阳虚弱(脾肾为主),营卫失和。予以下方治疗:桂枝15g,炒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黄芪30g,炮附子15g。6服,早晚各1次,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6天后二诊:汗出明显好转,仍纳差,查血常规示中度贫血。继用大半夏汤、建中汤等,经一阶段调理后余证均消,复查血常规亦正常。现仍在调理中。

按语:〖伤寒论〗曾讲:『太阳发汗,遂漏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中有桂枝汤可调和营卫,其中炮附子可以固护肾阳,也可以固护表阳,病人体虚无力,加黄芪补气止汗。

典型案例二

吴某,男,80岁,2019年1月7日诊,家人诉患者二便失司,比较亢奋,但饮食差,肢体无力,脉浮大无根。处方:人参15g,龙骨30g,牡蛎30g,山茱萸50g,桂枝15g,炒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服用3天后,二便固,后予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后痊愈。

按语:神分两种,阳神为魂,肝所藏之,阴神为魄,肺所藏之,脉浮无根,故以人参、山茱萸固根本,龙骨牡蛎敛神魄,桂枝汤调和脾胃,以隔二之法来补助肺脏。如病人有所转机,必能救治。

典型案例三

刘某,男,85岁,2018年12月13日首诊。患者畏寒怕冷,欲饮热水,量不多,小便清短,一日数行,极度乏力。嗜睡。舌淡紫,水滑,脉沉细无力。余先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处方如下:吴茱萸15g,人参15g,生姜15g,大枣15g,姜半夏20g,6服。服完药后,病人纳差情况改善,1日可吃饭2次,每次约2两~3两,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上方6服,仍眩晕严重,考虑痰饮太盛,上方基础加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调理2月余,患者眩晕、纳差症状全除,乏力仍稍有,现仍继续调理。

按语:患者纳差,是因为老年阳虚,中焦极寒所致,故先以吴茱萸汤开饮食之道,饮食能下,百病方治;患者极度眩晕,痰饮所致,加之患者阳虚,以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一则补阳虚,一则化痰饮。(衡百川 江苏省徐州新沂市新沂市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崔泓 發表於 2025-7-22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加减真武汤临证三案发微》
衡百川 江

摘要:本文通过三则典型案例,阐发加减真武汤及其类方在脾肾阳虚、营卫失和、痰饮内停等病机中的运用要旨,揭示仲景经方"病机相应,法随证转"的辨证精髓。

一、真武汤法理溯源
真武汤(《伤寒论》82条、316条)本为少阴阳虚水泛而设,其组方暗含"水土合德"之妙:附子温肾阳为君,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生姜宣散水气,芍药敛阴和营。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桂枝加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类方,构成"真武汤法"体系。本案三例虽未径用原方,然皆以真武汤法为纲,现析之如下。

二、案例辨证析微
案例一(沈某,肾癌转移)呈现"太阳少阴两感"之候。患者汗漏不止、脉浮细,显系桂枝加附子汤证;然兼见纳差、便难等太阴症,故加黄芪30g暗合保元汤意。按《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案妙在:
1. 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2. 炮附子固护表里之阳(《本草正义》谓其"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除表寒")
3. 黄芪补脾肺之气,与附子形成"气阳双补"之势

案例二(吴某,二便失司)乃"阴阳离决"危候。脉浮大无根为肾气外越(《濒湖脉学》称"浮大中空,芤脉如葱"),故以人参、山茱萸峻补元气(参张锡纯"既济汤"法),龙骨、牡蛎潜镇浮阳(取法《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尤妙在保留桂枝汤调和脾胃,既固后天之本,又借芍药酸敛助山茱萸收摄元气。

案例三(刘某,阳虚痰饮)展示"三阴递进"治法:
1. 首诊吴茱萸汤直破厥阴寒凝(《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
2. 次诊合真武汤温少阴寒水
3. 终以苓桂术甘汤化太阴痰饮(《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此案印证了《医学心悟》"治痰饮必先温阳"之训,三诊方药转换恰合"三阴递进"病机演变。

三、临证启悟
1. 病机层次:三案皆本于阳虚,然有卫阳不固(案一)、元阳外越(案二)、浊阴上逆(案三)之别,示人当辨阳虚之"位"与"势"。
2. 方证相应:桂枝加附子汤证重在"漏汗",真武汤证侧重"水泛",吴茱萸汤证突出"浊阴上逆",三者同属阳虚而异流同源。
3. 量效关系:案二山茱萸用至50g,取其"大剂量收敛元气"之功(参《医学衷中参西录》),非此不能镇浮越之阳。

结语:加减真武汤法之要,不在拘守原方,而在把握"温阳化气"核心病机。三案虽异,然"阳主阴从"之理一也,此即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真谛。

(全文798字)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7-2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加减真武汤辨治三案发微》
(衡百川 撰)

案一:真武合桂枝法救汗脱案
沈某肾癌转移之证,虽见多脏受累,然其汗出如漏、脉浮细、畏寒低热,实为太阳少阴两感之危候。《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与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之真武汤证在此交汇。余以桂枝加附子汤为底方,取附子固护少阴元阳,黄芪佐桂枝汤重建营卫藩篱。尤妙在未执泥于真武原方,而取"附子配黄芪"法,乃深谙张锡纯"大气下陷"之理。患者汗收纳差转建中法,正合"保胃气,存津液"之经旨。

案二:龙牡真武法镇浮阳案
吴某耄耋之年脉浮无根,显系《灵枢·根结》所谓"阴阳离决"之兆。真武汤本可温阳化气,然患者亢奋失禁,乃阳浮于上、阴竭于下之危象。故取张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意,更以山茱萸50g峻补肝阴,实本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救脱之法。龙骨、牡蛎非独镇摄,更能引阳入阴,合真武之附子温化寒水,终使浮阳归宅。此案启示:真武法可变通为"温潜法",实得祝味菊先生心传。

案三:吴萸真武并驱阴浊案
刘某高年阳微,呈现"少阴病,欲吐不吐,但欲寐"之候。首投吴茱萸汤乃宗《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治法。待中焦得温,复现眩晕痰饮,此时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双解表里水气,暗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真武之附子配茯苓,既温肾阳又导水下行;吴茱萸佐白术,既暖肝胃又健脾运。二方交替运用,正体现"先后天并调"的辨治层次。

结语
三案虽同用真武类方,然有"固表阳""镇浮阳""化寒饮"之异。案一重在调和营卫,案二主在交通阴阳,案三功在温化三阴。真武汤加减之妙,全在把握"少阴水气为病"核心病机:舌脉必见阳虚之象(舌淡胖、脉沉细),症候多有水气为患(眩、悸、肿、利)。现代肿瘤、老年病等疑难重症,凡属"阳微阴盛"者,皆可师此思路化裁。然须注意:真武法毕竟偏于温燥,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真阴亏耗之象,又当慎用或佐以滋阴之品,方合"阴中求阳"之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