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1|回覆: 2

[中藥大全] 秦皮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1-26 15: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秦皮

秦皮

秦皮

秦皮,中藥名。爲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宿柱白蠟樹的乾燥枝皮或干皮。生長於山坡、疏林、溝旁。分布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內蒙古、陝西、山西、四川等地。味苦、澀,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之功效。用於熱毒瀉痢、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秦皮圖片

中藥材秦皮

中藥材秦皮

秦皮圖片

秦皮的作用

秦皮的作用

秦皮圖片

秦皮的功效

秦皮的功效

秦皮圖片

秦皮簡介

藥材名:秦皮

拼音:Qín Pí

別名:岑皮、(木岑)皮、樊槻皮、秦白皮、(木尋)木皮、蠟樹皮

來源:本品爲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蠟樹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乾燥枝皮或干皮。春、秋二季剝取,曬乾。

性狀:枝皮:呈捲筒狀或槽狀,長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

干皮:爲長條狀塊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化學成分:苦櫪白蠟樹樹皮含馬栗樹皮甙、馬栗樹皮素等香豆精類及鞣質。

小葉白蠟樹樹皮含秦皮素、秦皮甙、馬栗樹皮素、馬栗樹皮甙等多種香豆精類、鞣質、皂甙。種子含油15.8%。

性味:味苦、澀,性寒。

歸經:歸肝、膽、大腸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秦皮的功效

清熱燥濕;清肝明目;止咳平喘。主濕熱瀉痢;帶下,目赤腫痛;睛生瘡翳;肺熱氣喘咳嗽

p>秦皮的作用

1、消炎、鎮痛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馬栗樹皮甙10mg/kg,對角義菜膠性、右旋糖酐性、5-羥色胺性及組織胺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抑制的強度分別爲35,28,20,8%。也有報告,馬栗樹皮甙對甲醛性關節炎亦有抑制作用,但弱於對角義菜膠性者,而對右旋糖酐性關節炎的抑制不明顯。馬栗樹皮素在大劑量時對角義菜膠性關節炎亦有抑制作用。馬栗樹皮甙能抑制大鼠的肉芽腫形成(棉球法),對豚鼠紫外線照射背部引起的紅斑反應,也有抑制作用,馬栗樹皮素之作用較馬栗樹皮甙更顯著,兩者都有顯著抑制組織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對 Bradykinin引起的,不起作用),馬栗樹皮甙還有微弱的鎮痛作用(小鼠熱板法),如以嗎啡皮下注射5mg/kg的效力作爲100%,則馬栗樹皮甙口服10mg/kg之效價爲 l4.8%。

2.對尿量及尿酸排泄的影響

早年報告秦皮甙有利尿作用,能促進家兔及風濕病患者尿酸的排泄。馬栗樹皮甙在大鼠及兔的試驗中,各種給藥途徑均可增進尿酸的排泄。在家兔靜脈注射馬栗樹皮甙後,最初半小時內尿量增加,此後血中尿酸濃度即見上升,半小時後尿量即逐漸減少,而尿中尿酸的排泄卻不斷增加。尿量之增加,僅指給藥後短期而言(可能系腎小管重吸收減少所致),給藥3-4小時後,尿量僅爲給藥前的1/2。尿酸排泄增進之作用原理,據分析,系興奮了交感神經系統;而且馬栗樹皮甙對腎臟也有直接作用,即抑制了對尿酸的重吸收所致。血中尿酸濃度之增高爲肝中尿酸生成增加的結果。也有報告,馬栗樹皮甙對正常大鼠並無利尿作用,而對小鼠卻有較顯著的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

馬栗樹皮甙對其他器官的作用一般皆不顯著。對兔的血壓、呼吸、腸管皆無作用。對豚鼠離體小腸、子宮、膀胱、膽囊及離體蛙心以及對兔在位子宮、兔耳血管、蟾蜍下肢血管亦無作用;亦不影響兔頸動脈、股動脈的血流量。馬栗樹皮素對兔有輕度升壓作用,還能抑制離體蟾蜍心臟及離體兔腸,輕度收縮蟾蜍下肢血管,離體蟾蜍腓腸肌之興奮性亦略有降低。秦皮煎劑還有某些抗菌、治療慢性氣管炎的作用。馬栗樹皮甙的化學結構與雙香豆素相似,故有某些抗血凝作用,其4%溶液能吸收紫外線,故能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照射之損傷。

秦皮的用法

內服:6~12g。--【中國藥典】

外用:適量,煎洗患處。--【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劑。--【中藥大辭典】

外用:煎水洗。--【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6-12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煎水洗眼或取汁點眼。--【中華本草】

秦皮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熱痢下露者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傷寒論】白頭翁湯)

②治慢性細菌性痢疾

秦皮四錢,生地榆、椿皮各三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③治腹瀉

秦皮三錢。水煎加糖,分服。(【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赤眼及眼睛上瘡

秦皮一大兩。以清水一大升於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食久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點下碧汁,仰臥點所患眼中,仍先從大眥中滿跟著,微痛不畏,量久三、五度飯間,即側臥瀝卻熱汁,每日十度以上著,不過兩日瘥。忌酢、蘿蔔(【近效方】)

⑤治麥粒腫,大便乾燥

秦皮三錢,大黃二錢。水煎服。孕婦忌服。(【河北中藥手冊】)

⑥治婦人赤白帶下,及血崩不止

秦皮三兩,丹皮二兩,當歸身一兩,俱酒洗,炒研爲末,煉蜜爲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遊客  發表於 2019-1-26 17:16
早年報告秦皮甙有利尿作用,能促進家兔及風濕病患者尿酸的排泄。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3-31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秦皮考略】

秦皮者,乃【神農本草經】中品藥也。其質取木犀科諸白蠟樹之皮,稟苦寒之性,合收澀之用,誠爲治痢明目之要藥。

一、性味歸經
其味苦能泄,澀能收,性寒清熱,專入肝、膽、大腸三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其"色青氣寒,味苦性澀",正合東方肝膽之象,故長於清肝膽之熱,除下焦之濕。

二、功效辨析
1. 治痢之妙:其清熱燥濕之功,尤善治熱毒血痢。【藥性論】載其"主熱痢下重",與白頭翁相須爲用,如【傷寒論】白頭翁湯,取秦皮苦寒堅陰之性。
2. 明目要義:其治目疾之效,本於"子能令母實"之理。肝熱目赤、翳障遮睛者,既可煎湯外洗,亦可內服,如【外台秘要】秦皮散。
3. 止帶機理:婦人帶下赤白,屬濕熱下注者,取其收澀而不留邪之性,常配黃柏、椿皮同用。

三、鑑別要點
真品秦皮:
斷面纖維狀,日光下可見碧色螢光(秦皮甲素之徵)
水浸液呈黃綠色,振搖生藍色螢光
味苦微澀,嚼之粘齒

四、用法禁忌
煎湯6-12g爲宜,外用可煎水洗眼。然性寒味澀,脾胃虛寒者慎服,【本草經疏】誡曰:"下部虛寒者,雖見血痢,不可輕用。"

按:今之用藥,當遵古法而參新識。秦皮一物,既承【本經】"除熱明目"之訓,復經現代藥理證其抗菌、抗炎之效,然終以辨證施用爲要。
天魔 發表於 2025-4-19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秦皮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秦皮者,【神農本草經】列爲中品,其性味苦寒而澀,歸肝、膽、大腸三經。考其本源,乃木犀科諸白蠟樹之皮,其質輕揚而性沉降,誠爲清熱燥濕之良藥,亦眼科要劑也。今就其功效機理與臨證應用,分述如下:

一、藥性辨析
秦皮所含馬栗樹皮甙、秦皮素等香豆精類成分,爲其藥理活性之基。【本草綱目】謂其"治目疾、驚癇",實則取其苦寒清肝膽鬱火、澀能收斂濕濁之性。其消炎鎮痛之效,現代研究已證實:馬栗樹皮甙能抑制多種致炎介質,尤以角叉菜膠性關節炎抑制率達35%爲著,此與【藥性論】"主熱痢下重"之載相合,蓋因腸道炎症與關節炎症皆屬濕熱壅滯之象。

二、功效闡發
1. 治痢有專功
秦皮治熱毒痢疾,非獨清熱,更妙在澀腸而不留邪。其鞣質成分能收斂腸黏膜,而香豆精類可抑制痢疾桿菌,故對赤白相兼、里急後重者尤宜。仲景白頭翁湯中配伍秦皮,正取其"清熱燥濕、涼肝止痢"之效。

2. 明目有殊效
【銀海精微】載秦皮煎湯洗目治赤痛,實因肝開竅於目。其寒能瀉火,苦能降濁,對肝經風熱所致目赤翳障,內服外洗皆效。現代研究顯示其提取物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此即古雲"去目中久熱"之科學印證。

3. 止帶見奇能
婦人帶下黃稠屬濕熱下注者,秦皮既可清熱於上,復能燥濕於下。其收斂之性使帶濁自減,較之黃柏苦寒直折,更兼澀攝之長。

三、臨證要點
1. 配伍精要
配黃連治暴痢身熱,佐木香療後重腹痛
合決明子治目赤羞明,伍桑白皮療肺熱喘咳
與椿皮同用增強止帶之效,輔以薏苡仁尤宜濕熱帶下

2. 禁忌明辨
脾胃虛寒者慎用,恐其苦寒傷陽;久痢虛滑者忌單味久服,防其澀滯礙胃。張景岳所謂"苦寒敗胃"之誡,於此藥尤當警惕。

四、現代拓展
近年研究發現,秦皮素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止咳平喘之功或與此相關。然傳統應用強調"熱證"爲綱,若風寒咳嗽誤用,反致閉門留寇,此乃"辨證用藥"之要義。

綜觀秦皮之用,其清熱不忘收澀、瀉火兼能明目,誠爲濕熱證候之良將。然今人用藥,每重成分而輕性味,須知苦寒之物,中病即止。【本草備要】有言:"秦皮如清廉之吏,能滌穢而不傷正",臨證之際,當以此爲準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