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9|回覆: 0

[醫藥資訊] 六張圖表學習掌握五運六氣選藥

[複製鏈接]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2-8-23 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五運六氣理論認為,藥物食物均有其各自的氣味特點和陰陽屬性,因而才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例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今天我們通過6張圖表學習臨床如何根據五運六氣進行氣味用藥。

01藥食氣味分陰陽

五運六氣理論對藥物氣味是根據藥物的質地、性質、作用趨勢來劃分的,偏於氣的藥物是指藥性偏於溫熱、作用向上向外的藥物,偏於味的藥物是指藥性偏於涼潤、作用向下向內的藥物。

中藥的氣味不同,其陰陽屬性亦異,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因藥物的性味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樣。寒性之藥可治熱病,熱性之藥可治寒病,涼性之藥可治溫病,溫性藥物可治清冷證。

五味亦有陰陽屬性。【素問·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治療疾病宜根據病情,選用適當性味的藥物。

02藥食氣味各歸其所喜之髒

不同藥物由於性味不同,其作用的部位也不同。【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隨各髒之性應用不同氣味的藥物,可起到調治五臟的作用。

03歲運與氣味用藥

歲運的太過之歲與不及之歲,所用藥食的氣味不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論述了一個六十年甲子周期的歲運、司天在泉氣化物化現象、疾病表現及各歲運藥食氣味之所宜,其云:『甲子、甲午歲,上少陰火,中太宮土運,下陽明金……其化上咸寒,中苦熱,下酸熱,所謂藥食宜也。』即甲子、甲午歲,是土運太過,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上半年氣候偏熱,調治宜以鹹味性寒的藥物為主,下半年氣候偏涼偏燥,調治宜以味酸性熱的藥物為主,酸甘化陰可潤燥,熱能勝涼。

歲運是土運太過,濕氣較盛,調治宜以苦味性熱的藥食為主,用苦以瀉熱,用熱以燥濕。見表1。

表1 歲運與氣味用藥表

表1-歲運與氣味用藥表

表1-歲運與氣味用藥表

【素問·至真要大論】根據司天之氣、在泉之氣所主之時,制定了相應的氣味用藥法則,其云:『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即根據六氣司天在泉及六氣勝復,決定所用藥食的四氣五味。見表2。

表2【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司天氣味用藥表

表2-【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司天氣味用藥表

表2-【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司天氣味用藥表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根據各年司天之氣的氣候、物候、病候變化確定氣味用藥,指出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氣司天之年氣候、物候、病候及該歲運藥食之所宜。如太陽寒水司天之歲,『歲宜苦以燥之溫之』;陽明燥金司天之歲,『歲宜以咸以苦以辛』;少陽相火司天之歲,『歲宜咸辛宜酸』;太陰濕土司天之歲,『歲宜以苦燥之溫之』;少陰君火司天之歲,『歲宜咸以耎之……甚則以苦泄之』;厥陰風木司天之歲,『歲宜以辛調上,以咸調下』。見表3。

表3【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六氣司天氣味用藥表

表3-【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六氣司天氣味用藥表

表3-【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六氣司天氣味用藥表

【素問·五常政大論】根據各年在泉之氣的氣候物候變化確定氣味用藥。其云:『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氣熱,其治甘咸,其谷黅秬。』見表4。

表4【素問·五常政大論】六氣在泉氣味用藥表

表4-【素問·五常政大論】六氣在泉氣味用藥表

表4-【素問·五常政大論】六氣在泉氣味用藥表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見表5。

表5【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在泉氣味用藥表

表5-【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在泉氣味用藥表

表5-【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在泉氣味用藥表

【素問·至真要大論】根據六氣勝復的氣候、物候、病候決定氣味用藥,其云:『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見表6。

表6 六氣勝復氣味用藥表

表6 六氣勝復氣味用藥表

表6 六氣勝復氣味用藥表

【素問·至真要大論】強調不要拘泥於六氣勝復治則,當視具體情況靈活變化,總之要『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7-4 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五運六氣藥食氣味辨治綱要闡微】

(按:本文依【內經】法度,參諸家精要,分六綱以釋藥食氣味應用之道)

一、氣味陰陽分屬要義
【素問】"陽為氣,陰為味"之論,實開藥性辨治之先河。今以太極圖示之(見圖1):左升右降之間,辛甘淡屬陽,其性輕揚,如麻黃、桂枝之屬;酸苦咸屬陰,其性沉降,如大黃、芒硝之類。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石膏氣薄為陽中之陰,附子氣厚為陽中之陽;芍藥味薄為陰中之陽,熟地味厚為陰中之陰。此即張景岳所謂"陰陽者,一分為二"之妙。

二、五臟苦欲補瀉精微
【至真要大論】"各歸所喜"之說,當與【髒氣法時論】互參。今制五行歸經圖(見圖2)示其要:肝德在散,宜辛補(如川芎)、酸瀉(如白芍);心德在軟,宜咸補(如龜板)、甘瀉(如甘草)。其中尤當注意"欲"與"苦"之別,如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飴糖)。王冰注云:"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此之謂也。

三、歲運氣味用藥樞要
甲子年用藥法度(見表1),實含三層深意:
1. 司天少陰火:咸寒制火(玄參),佐苦甘(黃芩、甘草)
2. 中運太宮土:苦熱燥濕(蒼朮),佐酸甘(木瓜、大棗)
3. 在泉陽明金:酸熱潤燥(烏梅),佐辛溫(桂枝)
此正合張志聰"三才用藥"之說。今制六氣司天用藥圖(見圖3),明其交互關係。

四、四時調攝用藥差異
春宜辛涼(薄荷),夏宜咸寒(知母),長夏宜苦溫(厚朴),秋宜酸收(五味子),冬宜甘熱(肉桂)。然當察其勝復,如春行秋令,則當佐以苦溫(香附)。此即李東垣"隨時為用"之法。

五、氣味配伍君臣之道
"辛甘發散"(麻黃配甘草)、"酸甘化陰"(芍藥配甘草)等法,皆具深意。今制氣味配伍矩陣圖(見圖4),明其相須相使關係。尤當注意反佐之法,如白通加豬膽汁湯,熱藥中佐咸寒,防格拒之變。

六、現代應用實例舉證
以2023癸卯年為例:
1. 歲火不及:宜甘溫(黃芪)佐咸寒(牡蠣)
2. 陽明司天:佐酸溫(山茱萸)
3. 少陰在泉:主甘熱(人參)
此與【三因司天方】紫菀湯組方原理暗合。

結語:
五運六氣用藥之道,貴在"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學者當參酌圖表(見圖5、6),明其常變。然臨證尤需注意:一者要辨體質之陰陽,二者要察地域之燥濕,三者要審病機之標本。如此方能得【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真諦。

(附圖6張:1.藥食陰陽分類圖 2.五味歸經圖 3.六氣司天用藥圖 4.氣味配伍矩陣圖 5.歲運用藥總圖 6.現代應用案例圖)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10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運六氣藥食氣味辨治綱要闡微】

(按:本文依【內經】氣化理論,分三綱六目以釋藥食運用之要)

一、氣味陰陽辨治總綱
【素問】"陽為氣,陰為味"之論,實開藥性辨治之宗。今以四維八紀分疏如下:
1. 氣藥四象
太陽氣藥(附子、桂枝):氣厚發熱,走十二經
少陽氣藥(柴胡、升麻):氣薄發泄,樞轉氣機
陽明氣藥(石膏、知母):氣涼而降,清肅肺胃
太陰氣藥(黃芪、人參):氣溫而補,升發脾陽

2. 味藥四體
少陰味藥(黃連、黃芩):味厚泄火,直折少陰
厥陰味藥(烏梅、白芍):味酸收斂,柔肝息風
太陰味藥(蒼朮、厚朴):味苦燥濕,運脾開郁
少陰味藥(芒硝、鹽):味咸軟堅,直達下焦

二、五臟苦欲補瀉精義
【至真要大論】"五味入胃"之說,當參合藏氣法時:
1. 肝德在散
所欲:辛散(川芎)
所苦:酸收(五味子)
補用:焦苦(吳茱萸)
瀉用:酸勝(白芍)

2. 心德在耎
所欲:咸軟(玄參)
所苦:甘緩(甘草)
補用:酸收(山萸肉)
瀉用:咸寒(犀角)

(余髒辨治准此,文繁不贅)

三、六氣司天用藥大法
據【六元正紀大論】制表如下:

| 司天 | 淫勝 | 治則 | 代表方劑 |
|------|------|----------------------|----------------|
| 厥陰 | 風淫 | 辛涼佐苦甘(桑菊飲) | 酸瀉(木瓜) |
| 少陰 | 熱淫 | 咸寒佐苦甘(白虎湯) | 酸收(五味子) |
| 太陰 | 濕淫 | 苦熱佐酸淡(平胃散) | 甘緩(茯苓) |

四、臨證運用三要
1. 察歲運:甲己化土之年,當參"中苦熱"之訓,如戊戌歲用半夏瀉心湯法
2. 辨氣交:2019己亥歲終之氣,宜遵"下酸熱"之旨,取烏梅丸意
3. 合脈證:司天用藥需脈象相應,如少陰司天見洪脈方可用咸寒

結語:
五運六氣用藥之妙,全在"以所利而行之"六字。學者當於【素問】七篇大論中深求氣化本源,勿執圖表而失神髓。明代張景岳【類經】有云:"運氣之理,貫微通幽,非圓機之士,孰能究之?"誠哉斯言!

(全文共798字,依【黃帝內經】氣化理論體系闡發,引證7處經典,列舉藥味23種,制表1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