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4|回复: 1

[成语典故] 同仇敌忾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仇敌忾》相关人物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

《同仇敌忾》涵义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同仇敌忾》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同仇敌忾》辨析

《同仇敌忾》读音:tóng chóu kài

《同仇敌忾》近义词:戮力同心

《同仇敌忾》反义词: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同仇敌忾》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同仇敌忾》造句

1、因为国人同仇敌忾,所以能打败日寇的侵略。

2、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敌忾,他边喊着口号,边流下泪来。

3、将士们热血滔滔同仇敌忾,这场战争必胜无疑。

4、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同仁无不同仇敌忾,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

5、如今大敌当前,全国同胞要同仇敌忾,奋战到底。

6、可以理解,伊拉克人正觉醒起来,并同仇敌忾

7、能打赢这场战争,是因为全体军民们同仇敌忾,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8、嫦曦看他的摸样,用小手反握住了他的大手,有同仇敌忾的意思。

9、有百姓们同仇敌忾,明军官兵心情好多了。

10、国人同仇敌忾,打败了日寇的侵略。

《同仇敌忾》成语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4-1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同仇敌忾"的礼义精神与政治智慧》

"同仇敌忾"一词,蕴含着华夏文明中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礼义传统。考其源流,《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慷慨陈词,展现的正是先秦时期"军礼"制度下将士同心的高尚情操。而《左传》"诸侯敌王所忾"的记载,则揭示了周代封建制度中"尊王攘夷"的政治伦理。

宁武子之事尤具深意。当卫成公失国之际,宁俞"周旋其间"的作为,非但保全君身,更体现了士大夫"临难毋苟免"的节义。值得注意的是,其使鲁时对《湛露》《彤弓》的缄默,恰是对"礼"之精微的把握——宴乐之礼必与功德相称,此即《礼记》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深刻体现。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同仇"非止于情绪共鸣,实乃"义之所在"的精神契合。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正与"同仇敌忾"形成微妙呼应:前者强调道义认同下的多样性,后者突出危机时刻的意志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处世智慧。

在当代语境中,我们尤需警惕将此成语简单等同于情绪宣泄。真正的"同仇敌忾",当如宁武子般既有共赴国难的勇毅,又不失明辨是非的理性,方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文化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