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復: 0

[文化反思] 历史文物不能靠复制救回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2-22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复建赝品文物,不如在原址建个遗址保护纪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20多年前被拆的济南老火车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这个建于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誉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被拆之后,当地曾有过复建动议。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调查投票,似乎想弥补当年的遗憾。

当初的粗暴拆除,事后证明是一个无知且短视的重大失误。想复建出于怀旧也好,出于纪念也罢,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历史建筑其实不可再生。面临损毁的建筑,可以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一定程度的修复,但这和重建一座『赝品』老车站,还是不同性质的事情。

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能性来讲,被拆除的济南老火车站,已经不具备复建的条件和基础。拟建地点并非原址,设计细节和施工详图也无从查考,只能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即便造出一个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建筑,能算得上『原汁原味』吗?这样的复建,正像老车站工作人员说的,『拆了真的,建个假的,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个赝品』。失去文化意义,最多成为摆设,聊以自慰罢了。

这样一股复建风潮,也是业内专家极力反对的。著名文博专家谢辰生几年前就批评过这股风气,也强烈反对复建济南老火车站:『〖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原则上是这样。我并不提倡重建,因为它不光是一个形式,使用原来的工艺、结构、材料,那才叫真正的复建。现在连阿房宫都要重建了,既不符合法律的原则,也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简直是胡闹。重建之风是时候应该刹一刹了。』

对历史文物本身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不可或缺的,是对先人曾经走过的那段历史心存敬畏。不关注历史文物背后的文化血脉,强拆和重建,其实都是展现当代人文化强权的一种方式。从技术上讲,将来只要留有图纸,也许什么样的建筑都可以复建,但它身上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难以重现。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有它自己的足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倘若以为靠一笔巨资投入和一堆建筑材料,就能连通历史、追续文脉,文物恐怕将沦为现代人的玩物。倘如此,即便圆明园、阿房宫重新矗立在那里,还是它自己吗?还能有当年的气度吗?

保护文物,背后是敬畏历史,不可因为技术进步而盲目自大,而要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于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讨论,反对与同意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并没有多少意义。就让市民的投票参与,成为一次普及历史文化、增强保护意识的过程吧。要建,不如在原址建个遗址保护纪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顾查卒 發表於 2025-4-27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物复建之谬:从济南老火车站看文化赝品之困》

济南老火车站拆除二十余载,近日复建之议再起波澜。此案例实为当代文物保护领域极具警示意义的标本。笔者以为,文物重建乃文化认知之歧途,其弊有三:

一曰"形神悖离"。哥特式建筑之精髓,非仅在于飞扶壁与尖拱券的几何形态,更在于十九世纪工业文明与建筑美学的历史对话。今人以现代混凝土仿制百年前的钢架结构,犹如以数码印刷摹写敦煌写经,纵使形貌相似,然材料工艺、时代气息、历史包浆尽失。梁思成先生曾言:"建筑之真价值,在于其为时代之忠实记录者",此理于济南老站尤甚。

二曰"法理相违"。《文物保护法》明令遗址保护原则,非为束缚手脚,实乃捍卫文物真实性之铁律。谢辰生先生之诤言,正本清源。阿房宫复建之前车可鉴,当使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文物重建若成风气,恐将开启"拆真建假"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历史记忆的集体失真。

三曰"本末倒置"。济南老站之痛,本质是历史敬畏心的缺失。今人若执迷于物质形态的复原,恰是重蹈"重实体轻精神"之覆辙。德国德累斯顿圣母教堂重建案例表明,即便精确复原,新建物仍需明确标注"复建"标识以示区别。而我们的文化焦虑,似乎更倾向于制造"完美的赝品"来自我安慰。

笔者建议:原址当立"文化警示碑",镌刻车站兴废始末,辅以数字技术全景再现历史影像。如此既守法律底线,又存历史真貌,更可警示后人:文物保护重在防患未然,而非事后补救。昔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济南老站废墟的文化价值,或许正在于这份残缺带来的永恒警醒。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