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
2025-05-16 05:14 来自 云南的网友 发布@ 助手解惑
《论语集释》作为传统经学研究的核心文献之一,历来为学者所重。今就《论语集释》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及当代意义,作系统分析如下:
一、版本源流与编纂体系
(一)历代集释类著作谱系
1. 皇侃《论语义疏》开创集解体例,存汉魏六朝古注
2. 朱熹《论语集注》确立理学阐释范式
3. 刘宝楠《论语正义》集乾嘉考据学大成
4. 程树德《论语集释》兼采众说,民国集释代表作
(二)程氏《集释》结构特征
- 按章编次,每章分五部分:
①本文校勘
②音读考辨
③集注汇编(收录汉至清注疏200余家)
④按语考证
⑤余论阐发
二、学术方法论析
(一)训诂学应用范例
1. "学而时习之"中"时"字考:
- 郑玄解为"岁时"
- 皇侃释作"时常"
- 朱熹训为"及时"
- 程树德按语指出金文"时"本作"时",含"持续"义
(二)经学阐释维度
1. 政治维度:"为政以德"章集释显示:
- 何晏强调"无为而治"
- 二程侧重"格君心之非"
- 王夫之引申为"治教相维"
三、当代研究进路
(一)数字人文视角
1. 注疏数据库构建:可量化分析注家
一、版本源流与编纂体系
(一)历代集释类著作谱系
1. 皇侃《论语义疏》开创集解体例,存汉魏六朝古注
2. 朱熹《论语集注》确立理学阐释范式
3. 刘宝楠《论语正义》集乾嘉考据学大成
4. 程树德《论语集释》兼采众说,民国集释代表作
(二)程氏《集释》结构特征
- 按章编次,每章分五部分:
①本文校勘
②音读考辨
③集注汇编(收录汉至清注疏200余家)
④按语考证
⑤余论阐发
二、学术方法论析
(一)训诂学应用范例
1. "学而时习之"中"时"字考:
- 郑玄解为"岁时"
- 皇侃释作"时常"
- 朱熹训为"及时"
- 程树德按语指出金文"时"本作"时",含"持续"义
(二)经学阐释维度
1. 政治维度:"为政以德"章集释显示:
- 何晏强调"无为而治"
- 二程侧重"格君心之非"
- 王夫之引申为"治教相维"
三、当代研究进路
(一)数字人文视角
1. 注疏数据库构建:可量化分析注家
论语集释
2025-04-30 08:44 来自 北京的网友 发布@ 助手解惑
《论语集释》作为传统经学研究的核心文献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辑录历代注疏,更在于呈现了儒学诠释史的演变脉络。本文将从版本源流、注释体系、思想诠释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针对现代研究提供方法论建议。
一、版本系统与文献学考察
1. 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底本选择
(1)以何晏《论语集解》为纲,兼采皇侃《义疏》、邢昺《注疏》体系
(2)朱子《集注》系统的批判性吸收
(3)清代考据学派成果的整合(刘宝楠《正义》、毛奇龄《稽求篇》等)
2. 重要异文考辨案例
"学而时习之"之"时"字:
- 郑玄注"时"为"日中之时"
- 皇侃释为"时节"
- 朱子解作"时常"
- 王念孙考证为"适时"
二、注释体系的层级建构
1. 经学解释范式演变
(1)汉唐注疏:名物训诂为主(如"瑚琏"考)
(2)宋明理学:心性论阐释("克己复礼"章)
(3)清代朴学:文字音韵考证("宰我问三年丧"章)
2. 跨文本互证方法
《为政》"六十而耳顺":
- 郑玄引《乐记》"耳聪目明"
- 王肃关联《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 戴震通过声训证"耳"当为"尔"
三、核心命题的诠释冲突
1. "仁"的多元阐释
(1)马融"爱
一、版本系统与文献学考察
1. 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底本选择
(1)以何晏《论语集解》为纲,兼采皇侃《义疏》、邢昺《注疏》体系
(2)朱子《集注》系统的批判性吸收
(3)清代考据学派成果的整合(刘宝楠《正义》、毛奇龄《稽求篇》等)
2. 重要异文考辨案例
"学而时习之"之"时"字:
- 郑玄注"时"为"日中之时"
- 皇侃释为"时节"
- 朱子解作"时常"
- 王念孙考证为"适时"
二、注释体系的层级建构
1. 经学解释范式演变
(1)汉唐注疏:名物训诂为主(如"瑚琏"考)
(2)宋明理学:心性论阐释("克己复礼"章)
(3)清代朴学:文字音韵考证("宰我问三年丧"章)
2. 跨文本互证方法
《为政》"六十而耳顺":
- 郑玄引《乐记》"耳聪目明"
- 王肃关联《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 戴震通过声训证"耳"当为"尔"
三、核心命题的诠释冲突
1. "仁"的多元阐释
(1)马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