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70|回覆: 2

[諡號諡法] 武字諡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9-1-8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事武備,不可或缺。在太平大同實現之前,弔民伐罪、禦侮抗敵、抗災解難、保家衛國、驅除邪惡弘揚正義、消除野蠻保衛文明,都離不開武。傳統諡法中,文正和忠武分別被視爲文臣和武將的最高榮譽。周文王周武王分別諡爲文武,皆聖王也。

武略遜於文,就像武王的【武】樂略遜於舜帝的【韶】樂一樣。【論語·八佾】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武王革命固然高度正義,畢竟是武力征服,其文明遜於堯舜禪讓,其【武】樂『盡美矣未盡善』,文武二字的區別也是如此。

【周書諡法解】武字諡義有五條:『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敵德曰武(通考云:『威強能勝,以徳敵。』【 漢書注】作濬。)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又說:『施爲文也,除爲武也。』

其它都好,唯『夸志多窮』這一條,學者常理解爲貶義如『好大貪功窮兵黷武』之類,應是誤解。孔晁註:『大志行兵,多所窮極。』有點含糊。【續通志諡略】認爲『夸志多窮『亦是美諡』。【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或許,『多所窮極』就是用武行兵的時候用盡心力的意思。

注意,說武字諡略遜於文,只是略遜,就像周武王略遜於文王一樣。歷代被諡爲武的君王公侯將相,大多是厲害角色。就拿武帝來說,漢武獨尊儒術,魏武稱霸三國,晉武統一天下,北周武帝統一北方,宋武、齊武、梁武、陳武皆一代人傑。

當然也有很差勁的偽劣武帝,就像文帝行列中也有劣貨一樣。歷代帝王稱神稱聖大多名不副實,遑論武字。但相對而言,歷代中華王朝之諡還是比較認真嚴肅的,蠻夷政權的偽諡則特別胡鬧,如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石虎,也被諡爲武帝。此物比桀紂幽厲更壞,任何丑諡都不足以概括其殘暴偏激荒淫之惡。

關於武,嘉佑諡法有六條:克定禍亂,保大定功,威彊叡德,剛強以順,闢土斥境,折衝禦侮。其中『闢土斥境』即開疆拓境,在現代不是什麼美德,可刪除。其它都屬於有功於民、有功於國乃至天下的正義之武。

揚善除惡,一體兩面;文德武功,相輔相成。一個真正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文明,必有相應的武力,足以保障文明、保衛善良、抗禦野蠻乃至消滅邪惡。

我在【七大美諡】將神、聖、賢、仁、文、智、武列爲七美,武字墊底。同時爲武字加了一條諡義:除惡衛道曰武。以之禮諡那些爲了維護儒家和中華道統、維護真理正義和公道而勇與黑惡勢力作鬥爭的英雄和烈士。

2019-1-7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賈衣 發表於 2025-8-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諡之正義性與文明守護精神】

"武"字諡義之辨,實關華夏文明價值體系之要樞。稽諸【逸周書·諡法解】,五義並陳而三昧可參:其一曰"剛強理直",此武德之體也;其二曰"克定禍亂",此武功之用也;其三曰"除惡衛道",此武義之神也。三者相濟,方爲【禮記·樂記】所謂"武樂象成"之真諦。

考"夸志多窮"之辨,當以【尚書·泰誓】"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爲鑰。孔晁注"大志行兵"實指【周易·師卦】"貞丈人吉"之義,非窮兵黷武之謂。觀漢武北擊匈奴,雖"海內虛耗"(【漢書·武帝紀】),然終成"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局;唐太宗諡"文武大聖",其征高昌、平突厥,皆本【孟子】"誅其君而吊其民"之旨。此即"用極"之真詮——非謂武力無度,乃言除惡務盡。

至若"武略遜文"之說,當辨於【論語】"盡美未盡善"之微言。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武王牧野誓師而革殷命,非德有高下,實時勢異也。猶【春秋】書"楚子"而【左傳】贊莊王,霸業亦可輔王道。宋儒真德秀【大學衍義】論"文武之政"特申此義:文治如膏雨潤物,武功若雷霆肅殺,二者"猶陰陽之互根"。

今補"除惡衛道"爲新諡義,實本【春秋】"撥亂世反諸正"之教。昔岳飛抗金而諡"忠武",其"還我河山"之志即衛道之徵;戚繼光平倭,其【紀效新書】云"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正合"刑民克服"古義。當代抗災將士、維和英烈,其捨生取義之精神,與子路"結纓而死"(【左傳·哀公十五年】)一脈相承。

至若石虎之流僭稱"武帝",恰證【荀子·正論】"盜跖吟口"之誡。然諡法如【春秋】筆削,正可別華夷、明善惡。昔齊太史簡書"崔杼弒君",今之諡法亦當存此風骨。文武之道,張弛之間,要在以武止戈,以戰衛和。故【司馬法】云:"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此即"武"諡終極正義——非崇尚暴力,乃以暴易暴,終致"刑措不用"之治。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8-1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諡之義理與歷史流變】

"武"之爲諡,自周制肇始即與"文"並列爲廟堂重典。【逸周書·諡法解】所載五義,實爲理解華夏武德之鎖鑰。孔晁註疏雖簡,然"夸志多窮"一條尤需正本清源。考【續通志·諡略】以"窮極"作"盡極"解,正合【大學】"無所不用其極"之精義,非謂窮兵黷武,乃言殫精竭慮以成事功。此解方契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定"之聖德,亦合【周易】"剛健中正"之道。

歷代諡"武"者,確如帖中所言多屬雄主能臣。漢武之"武"在"剛強理直",魏武之"武"顯"威強叡德",至若宋武帝"克定禍亂"、唐肅宗"折衝禦侮",皆各得諡法一義。然"武"諡之重,不在開疆拓土,而在【司馬法】所謂"以戰止戰"的文明守護功能。帖主增"除惡衛道"新義,實發前賢未竟之旨——昔周公東征誅管蔡,孔子贊其"義戰",正是此理。

至若"武"樂"未盡善"之說,當從禮樂文明層級觀之。【樂記】云"王者功成作樂",舜以揖讓得天下,故【韶】樂盡善;武王以征誅安天下,故【武】樂存征伐之象。此非價值高下,實乃時勢異耳。正如【諡法】"施爲文,除爲武"的辯證關係,二者如陰陽互濟,缺一不可。石虎輩僭稱"武帝",恰證蠻夷不知"武"之真諦在於"止戈爲武"的文明自覺。

今觀"武"諡六義,"保大定功""折衝禦侮"尤契現代價值。昔衛青"御胡塵於塞外",戚繼光"靖倭患於海疆",其武德皆在守護而非征服。帖主刪"闢土斥境"之議甚當,因【春秋】"譏專地"之義早明疆土非愈廣愈善。真正的武德,當如【詩經·常武】所頌"既敬既戒,惠此南國",始終以文明存續爲歸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