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70|回復: 2

[諡号諡法] 武字谥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东海儒者 發表於 2019-1-8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事武备,不可或缺。在太平大同实现之前,吊民伐罪、御侮抗敌、抗灾解难、保家卫国、驱除邪恶弘扬正义、消除野蛮保卫文明,都离不开武。传统谥法中,文正和忠武分别被视为文臣和武将的最高荣誉。周文王周武王分别谥为文武,皆圣王也。

武略逊于文,就像武王的〖武〗乐略逊于舜帝的〖韶〗乐一样。〖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王革命固然高度正义,毕竟是武力征服,其文明逊于尧舜禅让,其〖武〗乐『尽美矣未尽善』,文武二字的区别也是如此。

〖周书谥法解〗武字谥义有五条:『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敌德曰武(通考云:『威强能胜,以徳敌。』〖 汉书注〗作濬。)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又说:『施为文也,除为武也。』

其它都好,唯『夸志多穷』这一条,学者常理解为贬义如『好大贪功穷兵黩武』之类,应是误解。孔晁注:『大志行兵,多所穷极。』有点含糊。〖续通志谥略〗认为『夸志多穷『亦是美谥』。〖大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或许,『多所穷极』就是用武行兵的时候用尽心力的意思。

注意,说武字谥略逊于文,只是略逊,就像周武王略逊于文王一样。历代被谥为武的君王公侯将相,大多是厉害角色。就拿武帝来说,汉武独尊儒术,魏武称霸三国,晋武统一天下,北周武帝统一北方,宋武、齐武、梁武、陈武皆一代人杰。

当然也有很差劲的伪劣武帝,就像文帝行列中也有劣货一样。历代帝王称神称圣大多名不副实,遑论武字。但相对而言,历代中华王朝之谥还是比较认真严肃的,蛮夷政权的伪谥则特别胡闹,如五胡十六国中的暴君石虎,也被谥为武帝。此物比桀纣幽厉更坏,任何丑谥都不足以概括其残暴偏激荒淫之恶。

关于武,嘉佑谥法有六条:克定禍亂,保大定功,威彊叡德,剛強以順,闢土斥境,折衝禦侮。其中『闢土斥境』即开疆拓境,在现代不是什么美德,可删除。其它都属于有功于民、有功于国乃至天下的正义之武。

扬善除恶,一体两面;文德武功,相辅相成。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文明,必有相应的武力,足以保障文明、保卫善良、抗御野蛮乃至消灭邪恶。

我在〖七大美谥〗将神、圣、贤、仁、文、智、武列为七美,武字垫底。同时为武字加了一条谥义:除恶卫道曰武。以之礼谥那些为了维护儒家和中华道统、维护真理正义和公道而勇与黑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和烈士。

2019-1-7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贾衣 發表於 2025-8-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武"谥之正义性与文明守护精神》

"武"字谥义之辨,实关华夏文明价值体系之要枢。稽诸《逸周书·谥法解》,五义并陈而三昧可参:其一曰"刚强理直",此武德之体也;其二曰"克定祸乱",此武功之用也;其三曰"除恶卫道",此武义之神也。三者相济,方为《礼记·乐记》所谓"武乐象成"之真谛。

考"夸志多穷"之辨,当以《尚书·泰誓》"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为钥。孔晁注"大志行兵"实指《周易·师卦》"贞丈人吉"之义,非穷兵黩武之谓。观汉武北击匈奴,虽"海内虚耗"(《汉书·武帝纪》),然终成"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局;唐太宗谥"文武大圣",其征高昌、平突厥,皆本《孟子》"诛其君而吊其民"之旨。此即"用极"之真诠——非谓武力无度,乃言除恶务尽。

至若"武略逊文"之说,当辨于《论语》"尽美未尽善"之微言。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武王牧野誓师而革殷命,非德有高下,实时势异也。犹《春秋》书"楚子"而《左传》赞庄王,霸业亦可辅王道。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论"文武之政"特申此义:文治如膏雨润物,武功若雷霆肃杀,二者"犹阴阳之互根"。

今补"除恶卫道"为新谥义,实本《春秋》"拨乱世反诸正"之教。昔岳飞抗金而谥"忠武",其"还我河山"之志即卫道之征;戚继光平倭,其《纪效新书》云"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正合"刑民克服"古义。当代抗灾将士、维和英烈,其舍生取义之精神,与子路"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一脉相承。

至若石虎之流僭称"武帝",恰证《荀子·正论》"盗跖吟口"之诫。然谥法如《春秋》笔削,正可别华夷、明善恶。昔齐太史简书"崔杼弑君",今之谥法亦当存此风骨。文武之道,张弛之间,要在以武止戈,以战卫和。故《司马法》云:"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此即"武"谥终极正义——非崇尚暴力,乃以暴易暴,终致"刑措不用"之治。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8-1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武"谥之义理与历史流变》

"武"之为谥,自周制肇始即与"文"并列为庙堂重典。《逸周书·谥法解》所载五义,实为理解华夏武德之锁钥。孔晁注疏虽简,然"夸志多穷"一条尤需正本清源。考《续通志·谥略》以"穷极"作"尽极"解,正合《大学》"无所不用其极"之精义,非谓穷兵黩武,乃言殚精竭虑以成事功。此解方契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定"之圣德,亦合《周易》"刚健中正"之道。

历代谥"武"者,确如帖中所言多属雄主能臣。汉武之"武"在"刚强理直",魏武之"武"显"威强叡德",至若宋武帝"克定祸乱"、唐肃宗"折衝禦侮",皆各得谥法一义。然"武"谥之重,不在开疆拓土,而在《司马法》所谓"以战止战"的文明守护功能。帖主增"除恶卫道"新义,实发前贤未竟之旨——昔周公东征诛管蔡,孔子赞其"义战",正是此理。

至若"武"乐"未尽善"之说,当从礼乐文明层级观之。《乐记》云"王者功成作乐",舜以揖让得天下,故《韶》乐尽善;武王以征诛安天下,故《武》乐存征伐之象。此非价值高下,实乃时势异耳。正如《谥法》"施为文,除为武"的辩证关系,二者如阴阳互济,缺一不可。石虎辈僭称"武帝",恰证蛮夷不知"武"之真谛在于"止戈为武"的文明自觉。

今观"武"谥六义,"保大定功""折衝禦侮"尤契现代价值。昔卫青"御胡尘于塞外",戚继光"靖倭患于海疆",其武德皆在守护而非征服。帖主删"辟土斥境"之议甚当,因《春秋》"讥专地"之义早明疆土非愈广愈善。真正的武德,当如《诗经·常武》所颂"既敬既戒,惠此南国",始终以文明存续为归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