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40|回復: 1

[諡号諡法] 谥号单谥和复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东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27 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关于单复谥的争论

汉唐以来双字谥比例不断上升,一般认为双字谥(复谥)优于一字谥(单谥),所谓『谥以表行,一字谥,一美也,二字谥,兼美也。』(汪受宽〖谥法研究〗)

东晋司徒蔡谟死后,太常议谥为『穆』。司空长史孔严认为:『穆诚是美谥。然蔡公德业既重,又是先帝师傅,居总录之重,则是参贰宰相。考行定名,义存实录,不可不详。』以双字为『详』。晋孝宗从之,谥蔡谟为『文穆』。

但也不尽然,汉唐以来也以一字为贵、以少为贵的现象。王士祯对此就曾感到疑惑而不能判断。他在〖国朝谥法考自序〗中写道:

『宋欧阳修卒,议欲谥文以配韩愈。常秩有私憾于修,增一字为文忠。议者谓必此以待安石,已而果然。太常初拟朱熹谥文正,考功刘弥正谓熹当继唐韩愈,宜特谥文,诏从之。厥后周程张吕诸儒,谥皆一字,此以一字为贵也。京镗谥文穆,其子请避家讳,改谥文忠。言者谓杨亿巨儒,既谥文,议者欲加忠,竟不与,加一字尚不可,况二字极美乎。此以二字为贵也。明制,谥亲王一字,郡王二字,此又以少为贵也。世宗惑道教,邵陶二真人,滥及四字,此又以多为贵也,又何说也。此予所积疑于中而不得其说者。』

关于单复谥孰优孰,还是唐朝大臣、唐代宗时太常博士独孤及的一段话最为正确。独孤及谥赠吏部尚书吕諲为『肃』,度支员外郎严郢主张谥以『忠肃』为好。严郢说:『国家故事,宰臣之谥皆有二字,以彰善旌德焉。夫以吕公,文能无害,武能禁暴,贞则干事,忠则利人,盛烈宏规,不可备举。传叙八元之德,曰忠肃恭懿。若以美谥拟於形容,请谥吕公曰忠肃。』

独孤及又反驳严郢,指出:『谥法在惩恶劝善,不在字多。必称其大而略其细,故言文不言武,言武不言文。三代以下,朴散礼坏,乃有二字之谥,非古也。』独孤及举例说,杜如晦、封德彝、陈叔达、温彦博、岑文本、唐休璟、魏知古、崔日用并当时赫赫以功名居宰相者,谥号都是一字,不闻他们的子孙佐吏有因为字少而称屈者。『由此言之,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字数,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慎靓也,齐桓、晋文不如赵武灵、魏安厘也,杜如晦、王珪以下或成,或明,或懿,或宪,不如萧瑀之贞褊也。然肃者,以諲之从政,威能闲邪,德可济众,故以肃易名而忠在其中矣。』』(杜佑〖通典〗)

议谥贵在允当,褒贬不在字数,单复谥没有优劣之别,无须『徵一字二字之降』。双字谥的流行自有其合礼性和合理性。我在〖关于当代谥法的三点意见〗说过:『单字太简单,概括性不足;多字又累赘,不便称呼和记忆。故现代谥号亦以二字为佳。』但也不必因此排斥一字谥,一定要双字。

2018-12-27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10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谥法单复之辨:从礼制本源到历史流变》

谥法作为"慎终追远"的礼制精义,其单复之辨实关涉名实相副的礼学根本。考《逸周书·谥法解》所载,周公制谥本以单字为体,如文、武、成、康,皆"一字足以彰德"。至秦汉以降,双字谥渐兴,遂启后世争议。今就诸家之说,试析三要:

一、礼制本原:单字为正统
独孤及"三代以下朴散礼坏"之论,深得谥法本旨。郑玄注《周礼》云:"谥者,行之迹也,一字足以定褒贬。"观《春秋》所载142谥,单字者十之八九。汉初萧何谥"文终",张良谥"文成",犹存古意。唐初十八学士谥皆单字,正合"尚质"之礼。

二、历史流变:复谥因时制
严郢"二字彰善"说反映中唐礼制变迁。考《唐会要》,安史之乱后双字谥比例升至四成,宋元更逾七成。此非古制不尊,实因勋业日繁,如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忠",皆需复合美谥方能尽述。汪受宽谓"兼美"之说,恰是礼随世变的体现。

三、定谥准则:允当为先务
王士祯所惑,正在不明"因事制礼"之理。朱熹谥"文"而周敦颐谥"元",非有高下,各契其德。明制亲王单字、郡王双字,恰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实践。邵元节"真人"得四字谥,恰证《礼记》"非礼之礼,君子不行"的警戒。

要之,谥法之要,在"考行定名"四字。欧阳修由"文"改"文忠",非降格实增美;蔡谟"文穆"之谥,正合"尊师重傅"之义。今人论谥,当如杜佑所言"不在字数,而在惩劝",方得礼之精微。若执字数争优劣,是犹以管窥天,未见宗庙之美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