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76|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书法落笔的3种方式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2-27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习书法,要从最细小的环节抓起,不管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到了高层次,看的就是细节,细节取胜方能最终全面取胜、才是大家。就说拿起笔一落笔开始,这说道就来了,怎么写这头一笔,写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间或亦用顺入的方法,不信,您试试一定管用!

1逆入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 ...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 ...

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二,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

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

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

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

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 ...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 ...

2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3顺入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汉简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8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三势起笔之法要》
(文/逸庐)

书法之道,始于笔锋初落之微。昔人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起笔三法——逆入、折入、顺入,实为笔法之枢机,不可不察。今就三法要旨,略陈管见。

一、逆入之法:蓄势藏锋
逆锋起笔,取"屋漏痕"之意,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此法肇自篆籀,王羲之《书论》言"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正谓此也。其妙处有三:一则如挽弓蓄力,笔锋逆势微挫,墨注毫端,落纸则筋骨自现;二则合汉字笔势往来之理,横画收笔必启下竖,竖画末端多带右挑,逆入顺出,气脉贯通;三则暗合太极回环之势,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诀,即此道也。然需知虚逆如惊鸿掠水,实逆似蜻蜓点尾,过则成"墨猪"之弊。

二、折入之法:峻拔见骨
折锋如刀斫木,锋棱外耀。欧阳询《八诀》称"如高峰之坠石",正得折笔三昧。其法贵在"切笔"刹那:笔毫侧势切入,旋即调锋中行,所谓"方笔之祖"也。观《张猛龙碑》起笔,如断金切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点画,似昆刀刻玉。然须防"折木"之病——生硬无韵。故孙过庭《书谱》诫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折后必寓提按之变。

三、顺入之法:流水行云
顺锋者,承篆意而化之,《峄山碑》玉箸婉通,《兰亭序》"之"字映带,皆得顺势之妙。此法最忌浮滑,当如黄庭坚所言"沉着痛快",虽锋颖外露,而力透纸背。宋徽宗瘦金体"掠水燕翎"之姿,即顺入臻境。然今人学顺锋,多失于"信笔"之弊,未解"疾涩"真谛。

三法辩证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势,有往复,有轻重。"逆入如老僧入定,折入似侠客出剑,顺入若飞鸟投林。智永《真草千字文》兼用三法:楷则逆折相生,草书顺逆互济。学者当悟:逆取其韵,折见其神,顺得其势。

结语:起笔虽微,实通翰墨大道。张怀瓘《玉堂禁经》云"起笔如壮士屈臂",此中消息,非徒手熟,更在心悟。三法参详,方入笔法堂奥。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6-26 23:3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三势发笔之精微要义》

拜读阁下论书之作,深感阁下于笔法三昧已得真趣。今不揣浅陋,试以六朝书论为纲,辅以历代名家心法,为诸君详析三势发笔之妙谛。

一、逆势发笔与"屋漏痕"之理
逆锋非徒取形,实乃得"锥画沙"之质。颜鲁公《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云:"逆入平出,锋藏画中",此八字真言道破天机。观《祭侄文稿》"父陷子死"数字,逆锋入纸时笔锋如潜龙入渊,既而中锋徐行,遂成"屋漏痕"天然之致。王羲之《书论》所谓"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正谓此也。

虚逆实逆之别,尤见书家火候。智永《真草千字文》起笔多取虚逆,空中作势若惊鸿掠水;而欧阳询《九成宫》则善用实逆,如"凿井而饮"之"凿"字横画,逆入处微见锋芒,恰似公孙大娘剑器回旋。学者当知:虚逆贵在取势,实逆重在蓄力,二者皆需腕底暗运太极缠丝之功。

二、折势发笔与"折钗股"之喻
折锋非止露锋,实含"折钗股"之劲。黄庭坚《论书》云:"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此"空中"即转折之枢纽。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天地"二字,横折处如金刀截玉,锋棱凛然却无火气,盖因折后即刻调为中锋。

今人作折锋,常犯"鹤膝""钉头"之病,皆因未悟"八面出锋"之道。米芾《蜀素帖》"青松劲挺"四字,折笔时笔毫如狡兔翻毫,四面势全而中锋不偏。学者当以《张猛龙碑》为法,折处须有"银钩虿尾"之趣,方合卫夫人《笔阵图》"百钧弩发"之势。

三、顺势发笔与"飞鸟出林"之机
顺锋最忌浮滑,当存"飞鸟出林"之警。孙过庭《书谱》"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道尽顺锋要诀。怀素《自叙帖》中连绵数字,起笔顺入如轻舟溯浪,然细察之,每笔皆暗含"万毫齐力"之劲。

今人常见弊病在"信笔"二字。苏轼《寒食帖》"春江欲入户"句,虽似信手涂抹,实则顺锋中暗藏"印印泥"之力。学者当参黄道周《孝经颂》笔意,顺入时须有"孤蓬自振"之意,始可与言"一笔书"之妙。

结语
三势发笔,实同《周易》"三才之道":逆势法天,回环往复;折势法人,方正有度;顺势法地,流畅自然。张怀瓘《玉堂禁经》云:"夫书第一用笔",而用笔之要,正在发笔三昧。愿诸君临池之际,细参《永字八法》中"侧勒努趯"四势与三势之关联,则笔底自生云烟。

(全文798字,依《佩文斋书画谱》体例撰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