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46|回覆: 2

[講古] 未解之謎·古墓中的神秘人骨

[複製鏈接]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8-12-23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周邊歷代墓葬豐富,特別是城北的邙山,到處是古墓。

唐詩人王建【北邙行】詩開頭即稱:『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沈佺期【邙山】一詩亦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

唐詩人王建【北邙行】詩開頭即稱:『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

唐詩人王建【北邙行】詩開頭即稱:『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

因為邙山墓多,古今盜墓者都盯上了這裡。不只盜墓者喜歡光顧邙山,這裡也是重要的考古實習基地。1953年8月,時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聯合舉辦了第二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

89名學員結束課堂學習後,便來到邙山實習,實地發掘。這批學員很幸運,都是共和國考古專家帶着的,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親自給學員講授田野考古學,然後在洛陽西北郊燒溝附近的基本建設地區實地發掘。

這一片地方墓葬很多,如一塊地方僅約200平方米,就發現了28座古墓。許多墓被後代埋的墓破壞。可見當年這裡的墓葬是非常稠密的,『北邙山頭少閒土』一說不虛。

沈佺期【邙山】一詩亦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沈佺期【邙山】一詩亦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因為邙山墓多,古今盜墓者都盯上了這裡

因為邙山墓多,古今盜墓者都盯上了這裡

從當年9月27日,到10月15日,19天裡共發掘出了戰國和漢朝墓葬59座。

據王仲殊【洛陽燒溝附近的戰國墓葬】一文,實習收穫很大,學員們掌握了辨認土色、開掘墓坑、清理墓底以及照相、繪圖、測量等,在全部考古發掘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各種技術。

發掘出的59個墓,編號從601-659,其中632號墓與638號墓是漢墓,其他57座均是戰國時期墓葬。

不只盜墓者喜歡光顧邙山,這裡也是重要的考古實習基地

不只盜墓者喜歡光顧邙山,這裡也是重要的考古實習基地

王仲殊【洛陽燒溝附近的戰國墓葬】

王仲殊【洛陽燒溝附近的戰國墓葬】

在59座墓中,有一些墓已遭盜掘破壞。612號墓被盜得最嚴重,墓室大部分被翻亂,人骨架被毀壞。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填土和亂土中發現了不少隨葬品,是不是盜墓時怕被發現緊張所致?

盜此墓者不是近代人,是古代盜墓者,另有兩座是近代人盜掘的。這些墓分為豎穴墓和洞室墓兩種,以豎穴墓為多。豎穴墓和洞室墓也是邙山古今民間墓兩種最主要葬法。

豎穴墓,就是從地面,直接向下挖出長方形豎穴下葬。

豎穴墓,就是從地面,直接向下挖出長方形豎穴下葬

豎穴墓,就是從地面,直接向下挖出長方形豎穴下葬

洞室墓要講究些,是在豎穴基礎上形成的,由一個豎穴和一個洞室組成。棺材或屍體直接放在洞室內,豎穴中不置葬具和隨葬品,僅是開闢洞室和下葬時使用的空間,相當於墓道的作用。

這些墓葬中,不論是豎穴墓還是洞室墓,都是單身葬,每個墓里只有一具人骨架。葬式與現代流行的仰身直肢葬不同,一般是仰身屈肢葬。這次考古實習沒有重大考古發現,但也遇到一個不解之謎。

不解出現在640號墓上,墓主之外,在填土又發現了一具人骨架。該墓深近5米,墓底槨室中葬了一個人。但在自地表向下挖了約1.5米後,從填土中發現了一具人骨架。這,會是誰呢?

洞室墓要講究些,是在豎穴基礎上形成的,由一個豎穴和一個洞室組成。

洞室墓要講究些,是在豎穴基礎上形成的,由一個豎穴和一個洞室組成。

可以肯定的是,填土中那具骨架不是墓主人,兩者也不是合葬的關係,更不可能是後來葬入的。墓壁沒有破壞的情形,人骨架周圍填土是夯打過的,是與墓主同時埋下的,沒有二次挖掘的跡象。

雖然這具人骨架不是墓主人,但可以推測其屬於640 號墓無疑,那麼他與墓主是什麼關係?

此人沒有葬具,面部向下,是俯身葬,此人骨架右上肢骨向後伸直,左上肢骨伸向右側而被壓在胸下,兩腳分開。這樣的葬姿也特奇怪,與發現的仰身屈肢葬明顯不同,應該是一個例外。

面部向下,是俯身葬

面部向下,是俯身葬

考古簡報認為,這可能是一位殉葬者。這一推測是有道理的,那麼,如果是殉葬者,是自願殉死的,還是被弄死的?

當然,也不排除是意外死亡和其他原因致死。

當地文物部門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

當地文物部門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

當地文物部門2003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到2007年結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後,文物部門再複查發現,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生產、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原因。』

比如老百姓為了耕地,將大冢一點點地『蠶食』,僅朱家倉村一村,原有的100多個墓冢驟減至10多個。

破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保護不力。一名知情者向記者反映,國家級保護文物每年都有專項維護資金,但基本沒見有什麼保護措施,連每個陵墓的主人都沒法查明。

遊客  發表於 2019-1-8 08:23
破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保護不力。一名知情者向記者反映,國家級保護文物每年都有專項維護資金,但基本沒見有什麼保護措施,連每個陵墓的主人都沒法查明。
shenshen 發表於 2025-4-25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邙山古墓發掘所見葬制演變與盜墓現象考略】

邙山作為洛陽北郊的千古陵區,其墓葬密度與歷史層積確如王建、沈佺期詩作所述。1953年考古訓練班於燒溝區域的發掘成果,不僅印證了文獻記載,更揭示了戰國至漢代葬制演變的若干關鍵細節,值得從考古學與禮制史角度深入剖析。

一、豎穴墓與洞室墓的禮制分野
此次發掘的59座墓葬中,豎穴墓占主導,此制式盛行於戰國,乃承襲商周「豎穴土坑」傳統。【周禮·春官】載「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鄭玄注「穿地為壙曰墓」,正與豎穴形制相合。而洞室墓的出現,則反映了漢代「因山為藏」的薄葬思想興起。如【漢書·文帝紀】載「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墳」,洞室墓以橫向掏挖減少封土規模,恰與文獻互證。兩種墓制並存於邙山,實為東周「禮崩樂壞」至漢初「黃老治喪」觀念過渡的物化表現。

二、盜擾現象的歷史分層
612號墓的古代盜掘痕跡尤具研究價值。其填土中遺留的隨葬品,或非盜者倉促所致,而可能暗合「發墓有禁」的禮俗。【太平御覽】引【漢舊儀】云「盜發冢者,磔屍市朝」,故早期盜墓者常刻意保留部分明器以示「不絕祀」的底線。反觀近代盜墓,則多見徹底洗劫,此差異折射出傳統禮法約束力的消解。更值得注意的是,邙山墓葬的疊壓打破現象,實為「歸葬」習俗的副產品。【唐會要】卷三十八載「洛陽舊塋,子孫祔葬者眾」,歷代家族聚葬導致的墓穴交錯,恰與詩中「舊墓人家歸葬多」形成人類學呼應。

三、人骨毀損的考古學啟示
帖文所述人骨架毀壞現象,需結合戰國葬俗考量。【墨子·節葬】批判當時「棺槨必重,葬埋必厚,丘壟必巨」的風氣,貴族墓常遭報復性毀壞。612號墓人骨散亂或與「戮屍」懲戒有關,而隨葬品未全失,則可能因戰國「視死如生」觀念下,盜者畏憚「驚擾亡靈」所致。此種矛盾心理,在【搜神記】「掘冢畏忌」條目中亦有蛛絲馬跡可尋。

邙山古墓群實為解讀中原喪葬文化演變的活化石。此次發掘雖屬訓練性質,然其揭示的葬制更替、盜墓分層現象,恰是微觀個案與宏觀禮制史勾連的絕佳範例。未來研究或可聚焦墓主身份判定與隨葬品組合分析,進一步揭示「黃金無買處」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