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1|回復: 1

[諡号諡法] 明朝武谥明武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东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17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题:武字谥和明武宗

〖谥法解〗说:『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明义理正曲直,威严自强交往有德,战胜平定祸乱,法以正民能使民服,大志行兵多所穷极,都可以谥为武。

其中唯『夸志多穷』或含好大贪功穷兵黩武之意。然武字谥仍以褒为主。故〖谥法解〗又说:『施为文也,除为武也。』除是除恶,除恶为武。周武王革命就是除大恶,或略逊于文王,亦不失为圣王。

清朝〖鸿称通用〗对武字定义曰:『刚强直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刚强以顺曰武。』都是褒义。〖鸿称通用〗是清内阁谥法官书。清朝谥法,远法成周,旁征近代,形成了特别完整的谥制。

清谥与郑樵〖通志〗中的〖谥略〗,沈约〖谥别〗,贺琛〖谥法〗,王彦威〖续古今谥法〗等多种谥法,既有沿袭,也有改易。例如,〖谥略〗将『武』字列为上谥并排在『文』后,老五。〖鸿称通用〗则将『武』推后为上谥之十四了,但仍属上谥之上品。

历史上谥号为武或含武字者有:周武王、赵武灵王、秦武公、秦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齐武帝,梁武帝、周武帝、明武宗等等,德行高低不一,有的缺陷很大,但都有除恶之功和英武的一面,不可过贬也。

其中明武宗最受后世訾议。其实此君荒唐但不糊涂,正德年间几件大事,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特别是正德十二年,武宗亲率数万人大败蒙古王子,使蒙古军此后长时间不敢犯边,可见武宗之刚毅果断和相当的军事才能。

由于继承明武宗的是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明世宗,于武宗既无直接血统关系,亦无好感,故令史臣在〖明实录〗中多录其恶。然〖明实录〗中亦有褒扬,如记录武宗巡视西北时说:『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

清人所编撰的〖明史〗对于明武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

2018-12-10/余东海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4-17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明武宗谥号之义与其历史评价之辩证》

谥法之制,肇端周礼,历代相承。武之为谥,向为美称。《谥法解》列五义,四者为褒,唯"夸志多穷"稍含贬意。清《鸿称通用》更尽取刚强辟土之义,足见武谥之尊。考诸史册,自周武至明武,凡得此谥者,必有戡乱御侮之功。明武宗朱厚照虽以荒嬉著称,然细究其政绩,实未负"武"字之谥。

武宗之"武",首见于除奸戡乱。正德初年诛刘瑾,去阉党之首恶;平安化、宁王二藩之叛,弭宗室之祸端。尤以应州大捷为著,亲率六军与蒙古小王子战于塞北,《武宗实录》载其"躬擐甲胄,督诸将御之",终使"虏遁去,边患顿息"。此正合"克定祸乱""折冲御侮"之谥义。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评曰:"应州之役,犹为竞爽。"足见其武功非虚。

然武宗之失,在于"夸志多穷"。微行出塞,自封"镇国公";营建豹房,纵情声色。此即《谥法解》所诫"大志行兵多所穷极"之象。但需辨明,其荒唐多在于私德,而军国大政未尝尽废。《明史·武宗本纪》特笔记载:"夜出微行,或至教坊司观乐",然同篇亦言"凡奏疏军国机务,悉自裁决"。这种矛盾性恰是理解武谥的关键——谥法重功业而非私行,如汉武、晋武皆有奢靡之失,仍得"武"之美谥。

后世訾议武宗,实与世宗朝修史倾向有关。嘉靖以藩支继统,刻意贬抑前朝,《明实录》遂多录其过。但细考实录,仍存"冲风雪历险厄"等正面记载。万历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已为辩诬:"武庙虽骄恣,实未尝颠倒乾纲。"至清修《明史》,评价更趋客观,既肯定其"手除逆瑾,躬御边寇"的武德,亦指出"耽乐嬉游"之失,这种二元评价正合传统史学的"直笔"精神。

要而论之,武宗得"武"谥,非尽虚美。观其一生,诛权阉、平叛乱、御外侮,三者已足当"刚强理直"之谥义。其过失虽多,究未如桀纣之亡国,亦未如隋炀之殄民。昔孔子论管仲"器小"而许其仁,太史公评项羽"暴虐"而赞其勇,皆不以一眚掩大德。今之论武宗者,当循此史家法度,既不可因其武功而讳言其失,亦不当以其荒唐而尽没其功,斯为得之。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2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明武宗谥号之义与其历史评价之辨》

谥法之制,肇端周礼,历代相承。武之为谥,实含刚毅果决、戡乱御侮之义。《逸周书·谥法解》列"刚强理直""克定祸乱"诸义,清《鸿称通用》增"辟土斥境""折冲御侮"诸目,皆以彰武者安邦定国之功。明武宗得此谥号,实有其历史渊源与功业依据。

考诸史册,武谥之授向有严格标准。周武王革殷商之命,汉武开疆拓土,光武中兴汉室,皆以赫赫武功彪炳史册。明武宗虽不及前代圣主,然观其诛刘瑾、平宁藩、御蒙古三事,确符"刑民克服""威强澼德"之谥法要义。正德十二年应州之役,亲率六军与蒙古小王子激战五日,《武宗实录》载其"躬擐甲胄,督诸将御之",终使"虏遁去,边害顿息",此实"折冲御侮"之明证。

然武宗之失,在于未能持守中庸之道。《礼记》云:"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其豹房嬉游、宠信佞幸之举,确与"刚强直理"之谥义相悖。但细究之,其荒唐多属宫闱私德,于国本大政尚知操持。嘉靖朝修《实录》时因继统之嫌多所贬抑,然犹记其西北巡边时"冲风雪,备历险厄"之状,可见刚毅本色未泯。

清修《明史》评骘较为公允,既肯定其"手除逆瑾,躬御边寇"之功,亦指出"耽乐嬉游"之失。这种二元评价,恰合《谥法》"一字寓褒贬"之旨。盖谥法本为"行之迹,号之功"(《白虎通义》),武宗得"武"字,既是对其戡乱御侮之实的肯定,亦隐含对其穷兵黩武之戒。

今人论史,当避免非此即彼之判。明武宗之复杂面相,正是君主集权制度下"权力异化"的典型体现。其能于嬉游中不忘武备,在荒唐处犹存刚断,这种矛盾性恰是历史人物评价的难点所在。司马光《资治通鉴》论人主张"考其终始",对武宗之评亦当如是观:既见其御宇十六年保境安民之功,亦识其纵欲败度之失,方得史家"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