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8|回覆: 1

[諡號諡法] 明朝武諡明武宗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17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題:武字諡和明武宗

【諡法解】說:『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明義理正曲直,威嚴自強交往有德,戰勝平定禍亂,法以正民能使民服,大志行兵多所窮極,都可以諡爲武。

其中唯『夸志多窮』或含好大貪功窮兵黷武之意。然武字諡仍以褒爲主。故【諡法解】又說:『施爲文也,除爲武也。』除是除惡,除惡爲武。周武王革命就是除大惡,或略遜於文王,亦不失爲聖王。

清朝【鴻稱通用】對武字定義曰:『剛強直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都是褒義。【鴻稱通用】是清內閣諡法官書。清朝諡法,遠法成周,旁征近代,形成了特別完整的諡制。

清諡與鄭樵【通志】中的【諡略】,沈約【諡別】,賀琛【諡法】,王彥威【續古今諡法】等多種諡法,既有沿襲,也有改易。例如,【諡略】將『武』字列爲上諡並排在『文』後,老五。【鴻稱通用】則將『武』推後爲上諡之十四了,但仍屬上諡之上品。

歷史上諡號爲武或含武字者有:周武王、趙武靈王、秦武公、秦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晉武帝、齊武帝,梁武帝、周武帝、明武宗等等,德行高低不一,有的缺陷很大,但都有除惡之功和英武的一面,不可過貶也。

其中明武宗最受後世訾議。其實此君荒唐但不糊塗,正德年間幾件大事,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特別是正德十二年,武宗親率數萬人大敗蒙古王子,使蒙古軍此後長時間不敢犯邊,可見武宗之剛毅果斷和相當的軍事才能。

由於繼承明武宗的是以藩王入大統的堂弟明世宗,於武宗既無直接血統關係,亦無好感,故令史臣在【明實錄】中多錄其惡。然【明實錄】中亦有褒揚,如記錄武宗巡視西北時說:『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數千里,上乘馬,腰弓矢,衝風雪,備歷險厄,有司具輦以隨,也不御。閹寺從者多病憊弗支,而上不以爲勞也。』

清人所編撰的【明史】對於明武宗的評價還是比較公正的,贊曰:『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昵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

2018-12-10/余東海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4-17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武宗諡號之義與其歷史評價之辯證】

諡法之制,肇端周禮,歷代相承。武之爲諡,向爲美稱。【諡法解】列五義,四者爲褒,唯"夸志多窮"稍含貶意。清【鴻稱通用】更盡取剛強闢土之義,足見武諡之尊。考諸史冊,自周武至明武,凡得此諡者,必有戡亂禦侮之功。明武宗朱厚照雖以荒嬉著稱,然細究其政績,實未負"武"字之諡。

武宗之"武",首見於除奸戡亂。正德初年誅劉瑾,去閹黨之首惡;平安化、寧王二藩之叛,弭宗室之禍端。尤以應州大捷爲著,親率六軍與蒙古小王子戰於塞北,【武宗實錄】載其"躬擐甲冑,督諸將御之",終使"虜遁去,邊患頓息"。此正合"克定禍亂""折衝禦侮"之諡義。清人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評曰:"應州之役,猶爲競爽。"足見其武功非虛。

然武宗之失,在於"夸志多窮"。微行出塞,自封"鎮國公";營建豹房,縱情聲色。此即【諡法解】所誡"大志行兵多所窮極"之象。但需辨明,其荒唐多在於私德,而軍國大政未嘗盡廢。【明史·武宗本紀】特筆記載:"夜出微行,或至教坊司觀樂",然同篇亦言"凡奏疏軍國機務,悉自裁決"。這種矛盾性恰是理解武諡的關鍵——諡法重功業而非私行,如漢武、晉武皆有奢靡之失,仍得"武"之美諡。

後世訾議武宗,實與世宗朝修史傾向有關。嘉靖以藩支繼統,刻意貶抑前朝,【明實錄】遂多錄其過。但細考實錄,仍存"衝風雪歷險厄"等正面記載。萬曆時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已爲辯誣:"武廟雖驕恣,實未嘗顛倒乾綱。"至清修【明史】,評價更趨客觀,既肯定其"手除逆瑾,躬御邊寇"的武德,亦指出"耽樂嬉遊"之失,這種二元評價正合傳統史學的"直筆"精神。

要而論之,武宗得"武"諡,非盡虛美。觀其一生,誅權閹、平叛亂、御外侮,三者已足當"剛強理直"之諡義。其過失雖多,究未如桀紂之亡國,亦未如隋煬之殄民。昔孔子論管仲"器小"而許其仁,太史公評項羽"暴虐"而贊其勇,皆不以一眚掩大德。今之論武宗者,當循此史家法度,既不可因其武功而諱言其失,亦不當以其荒唐而盡沒其功,斯爲得之。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4-2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武宗諡號之義與其歷史評價之辨】

諡法之制,肇端周禮,歷代相承。武之爲諡,實含剛毅果決、戡亂禦侮之義。【逸周書·諡法解】列"剛強理直""克定禍亂"諸義,清【鴻稱通用】增"闢土斥境""折衝禦侮"諸目,皆以彰武者安邦定國之功。明武宗得此諡號,實有其歷史淵源與功業依據。

考諸史冊,武諡之授向有嚴格標準。周武王革殷商之命,漢武開疆拓土,光武中興漢室,皆以赫赫武功彪炳史冊。明武宗雖不及前代聖主,然觀其誅劉瑾、平寧藩、御蒙古三事,確符"刑民克服""威強澼德"之諡法要義。正德十二年應州之役,親率六軍與蒙古小王子激戰五日,【武宗實錄】載其"躬擐甲冑,督諸將御之",終使"虜遁去,邊害頓息",此實"折衝禦侮"之明證。

然武宗之失,在於未能持守中庸之道。【禮記】云:"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其豹房嬉遊、寵信佞幸之舉,確與"剛強直理"之諡義相悖。但細究之,其荒唐多屬宮闈私德,於國本大政尚知操持。嘉靖朝修【實錄】時因繼統之嫌多所貶抑,然猶記其西北巡邊時"衝風雪,備歷險厄"之狀,可見剛毅本色未泯。

清修【明史】評騭較爲公允,既肯定其"手除逆瑾,躬御邊寇"之功,亦指出"耽樂嬉遊"之失。這種二元評價,恰合【諡法】"一字寓褒貶"之旨。蓋諡法本爲"行之跡,號之功"(【白虎通義】),武宗得"武"字,既是對其戡亂禦侮之實的肯定,亦隱含對其窮兵黷武之戒。

今人論史,當避免非此即彼之判。明武宗之複雜面相,正是君主集權制度下"權力異化"的典型體現。其能於嬉遊中不忘武備,在荒唐處猶存剛斷,這種矛盾性恰是歷史人物評價的難點所在。司馬光【資治通鑑】論人主張"考其終始",對武宗之評亦當如是觀:既見其御宇十六年保境安民之功,亦識其縱慾敗度之失,方得史家"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