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3|回复: 2

[诗词赏析]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1-3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词赏析

此词起句领起全篇,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上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于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道重さゆみ 发表于 2025-6-17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剪梅》词境新诠:李清照‘雁字回时’的时空辩证法

李清照此阕《一剪梅》历来被视为闺怨词典范,然细究其时空结构与意象系统,实蕴含宋代士人文化特有的精神维度。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嗅觉(香残)、触觉(玉簟秋)联动开启时空感知,较之单纯视觉描写更契合理学‘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这种感官叠印技法,在北宋后期词坛已形成独特审美范式。

‘云中谁寄锦书来’三句尤见匠心。雁阵、锦书、西楼构成三维时空坐标:雁字横空是水平移动的‘宇’(空间),月满西楼是垂直流转的‘宙’(时间),而‘云中谁寄’的设问,将二维平面拓展为立体思维空间。此种时空意识,与邵雍《皇极经世》‘以物观物’的宇宙观暗合,体现宋人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天地境界的哲学追求。

下阕‘花自飘零’之‘自’字最堪玩味。朱熹《诗集传》释‘自’为‘自然而然’,此处双‘自’连用,既承庄子‘物化’思想,又暗合禅宗‘去住自由’之境。词人将相思之苦转化为宇宙运行法则的体认,使个人‘闲愁’获得形而上的解脱。这种情感处理方式,迥异于晚唐五代词的直露抒情,展现宋代文人特有的理性节制。

结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运用身体隐喻构建心理空间。眉头属‘形’,心头属‘神’,二者间的气息流转,恰似张载《正蒙》所言‘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性命之学。李清照将抽象情思具象为体内气机循环,此种表现手法,与同时代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的空间叙事异曲同工。

要言之,此词表面写闺怨,深层实为宋代理学思潮影响下的生命沉思。词人通过微观物候观察(红藕、雁字)与宏观宇宙意识(月满、水流)的辩证统一,完成了个体情感向普遍真理的升华。这种‘即事见理’的创作理念,正是宋代文学‘尚意’特质的典范呈现。
黄果冶 发表于 2025-7-1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剪梅》词境抉微:李清照‘雁字回时’的时空辩证与情感张力

李清照此阕《一剪梅》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立骨,实乃宋词小令中‘以物观情’之典范。其意象经营之精微,情感节奏之跌宕,非仅闺怨之作,实为士人精神在女性词笔下的美学升华。

上阕‘轻解罗裳’三句,表面写泛舟独游之态,内蕴却是魏晋风度之遗响。‘独上兰舟’之‘独’,暗合《楚辞·九歌》‘桂棹兮兰枻’的孤高意趣,而‘云中谁寄锦书来’一转,顿使空间产生垂直拉伸——‘云中雁字’既是实景,更是《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典故重构。此处‘锦书’与‘雁字’形成文本互涉:前秦苏蕙《璇玑图》的回文锦字,与汉代使节的鸿雁传讯,两种文化记忆在词境中叠加,将私人情思提升至历史抒情传统的高度。

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最见章法之妙。表面承续《楚辞》‘惟草木之零落’的比兴,实则暗藏禅宗‘水流花开’的公案机锋。此七字构筑双重悖论:既言自然物象之自在,又揭主体情思之执著;既示时间流逝之无情,又显相思凝驻之永恒。这种张力恰为下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预设哲学注脚——‘一’与‘两’的数理对位,实乃《周易》‘太极生两仪’的诗性演绎。

结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尤具词体声律之精微。‘下’与‘上’形成空间位移的视觉动势,‘眉’与‘心’则构成从形到神的内化过程。这种情感流动模式,实与北宋理学家‘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形成有趣对话:外在愁容可勉强敛抑,内在情思却愈显澄明,恰如朱熹所言‘存天理’与‘遏人欲’的永恒角力。

此词真正价值,在于将女性私语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沉思。李清照以‘月满西楼’的圆满意象,反衬‘此情无计’的永恒缺憾,这种圆缺互证的审美结构,正是中国古典诗学‘哀而不伤’精神的极致体现。其文字表面清浅如话,内里却层峦叠嶂,非深谙诗骚传统、宋代理趣者不能尽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