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5|回复: 1

[诗词赏析]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1-2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诗词赏析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雪花飘舞的姿态是很美的,让诗人百看不厌。尤其是少许轻柔的雪花不着意地落在树枝、山峦上,宛如是给大地穿上了一袭薄薄白纱。

在全诗的最后,诗人寂寞独坐,屋内凄清,屋外只有片片落下的飞雪声。萧疏薄雪总关情。戴叔伦是愁人,一生飘零,所以他才用飞雪的意象暗喻自己寂寥漂泊的光阴,借以渲染内心的幽怨与哀伤,悲愁交集。

在这首诗中,诗人最后写到了‘书窗’与‘片’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字句,实则十分奇妙。安排在整首诗中,特别是冬季时令,更为新颖,构思独具匠心。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并船 发表于 2025-4-27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雪》诗解:论戴叔伦寒雪意象中的孤寂美学

戴叔伦此诗以"小雪"为题,实为唐代五言绝句中之逸品。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构建出完整的时空意境与情感脉络,其艺术造诣值得深入剖析。

首句"花雪随风不厌看"运用通感手法,"花雪"之喻既状其形,更传其神。考《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戴公此句实承《诗经》比兴传统而更臻精妙。次句"更多还肯失林峦"中"肯"字尤见功力,拟人化的笔法使飞雪具有主观意志,与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之"无端"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眼在三四句"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此处"书窗"意象极具唐人气象,既可追溯至王维"来日绮窗前"的文人空间,又下启苏轼"小轩窗正梳妆"的书写传统。"一片飞来一片寒"的递进式结构,暗合《楚辞》"悲回风之摇蕙"的累积抒情法,每片雪花都是愁绪的物质载体。

戴叔伦身历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其诗作常带时代伤痕。此诗表面咏雪,实则建构"愁人—书窗—飞雪"三位一体的抒情体系。寒雪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诗人飘零身世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小雪"而非大雪为描写对象,正合司空图《诗品》"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的含蓄之美。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深得唐人绝句"咫尺万里"之妙。从宏观的林峦雪景,到微观的窗前景致,最终聚焦于单片雪花的寒意,这种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间处理一脉相承。而"一片寒"的个体化感受,又突破传统咏物诗的集体抒情模式,展现出中唐诗歌向内心化、细腻化发展的趋势。

戴叔伦此作,可谓以冰雪为墨,以天地为笺,写尽文人孤怀。其价值不仅在于精妙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开创了"寒雪孤窗"的抒情范式,对后世文人诗词创作影响深远。读此诗当于雪夜静观,方能体味那穿越千年的寒意与孤高。
薛炊攻 发表于 2025-7-1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雪》诗笺:论戴叔伦寒愁意境的层递建构

戴叔伦此诗以"小雪"为题,却非止于节令描摹,实乃建构寒愁意境之典范。全诗四句,层层递进,由物及人,终至物我交融,其章法之精严,意象之凝练,足为晚唐五言绝句上乘之作。

首句"花雪随风不厌看"以通感起兴。"花雪"之喻非独状其形,更暗含《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比兴传统。陆机《文赋》所谓"遵四时以叹逝",诗人将雪花拟作飞花,已伏时序迁逝之悲。而"不厌看"三字尤妙,表面写赏雪之趣,实则暗藏《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观物心态,为后文愁绪埋下伏笔。

次句"更多还肯失林峦"转进一层,"肯"字用得极重。此非被动承受,而是主动选择的审美观照,与王维"坐看苍苔色"异曲同工。然"失林峦"三字暗用《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典故意象,雪覆山林之"失",实为诗人精神家园迷失的隐喻。此句已由物象观察转入心灵观照,为下文"愁人"出场作铺垫。

第三句"愁人正在书窗下"乃全诗枢纽。钱锺书《谈艺录》论"诗可以怨",此句正得其中三昧。"书窗"意象极富张力:窗是内外世界的交界,书是古今对话的媒介。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尚属外向观照,而戴叔伦此句则将视野收束至方寸书斋,与刘长卿"日暮苍山远"的孤绝感相通。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在"二字,将瞬间定格为永恒,暗合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时空意识。

结句"一片飞来一片寒"最见功力。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戴诗则更进一步:雪片之"飞"与体感之"寒"形成视听通感,而量词"片"的重叠使用,既模拟雪花飘零之状,又暗喻愁绪累积之态。这种递进式意象叠加,较之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更为含蓄蕴藉。寒意的渐次渗透,实乃诗人生命体验的外化,与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的孤寂感形成跨时空呼应。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将《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理论发挥至极。全诗以雪花为媒介,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转化:首句写雪之形,次句写雪之势,三句写观雪之人,末句写雪人交感。这种层递式意境建构,既承王维"雪中芭蕉"的写意传统,又开晚唐"枯荷听雨"的象征先声。戴叔伦以飘零之身写飘零之雪,终使二十八字成为安顿生命的诗意空间,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即景会心"的至高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