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83|回復: 0

[训诂学] 泪字的起源与演变_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 發表於 2018-11-17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泪目』一词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泪目』一词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

不知从何时开始,『泪目』一词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不过这并不是网友们造出来的新词,早在唐代韩愈的〖南山诗〗中就已经有『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今天我们所说的泪目,就是现实事件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个细节让人想流泪、哭泣,触动了人们大脑中最为酸楚的敏感神经。

泪是一个形声字

泪是一个形声字

泪是一个形声字,小篆字形如上,左边是水,用来表示泪的状态,右边戾(lì)表声。后来,到楷书简化时,用目代替了戾,表示水从眼睛里流出来。泪的本义就是泪水、流泪,不过〖说文解字〗却并未收入泪字,而以涕字表示流泪之意。

泪的本义就是泪水、流泪

泪的本义就是泪水、流泪

人生自古谁无泪,只是未到动情处。即便是铁石心肠,也有泪点崩溃的时候。流泪这件事,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喜怒哀乐,只不过情态及程度不同:轻者泪光闪烁,重者涕泗横流。〖水浒传〗将流泪分为三类: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哭泣的表现,也因情态不同而各不相同。譬如,为了不惹别人伤心,眼眶润湿、强抑酸楚,叫作咽泪;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欲流还住,称为缠绵之泪;无颜相向,垂首哽咽,这叫愧悔之泪;笑靥如花,泪流满面,这叫喜极而泪;两眼发直,泪水如断线珍珠,这叫怔忡之泪;捶胸顿足,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叫悲凄之泪……

〖说文解字〗却并未收入泪字,而以涕字表示流泪之意

〖说文解字〗却并未收入泪字,而以涕字表示流泪之意

我们常常用潸然泪下、热泪盈眶、老泪横流、泪如雨下等词语来描写流泪的情形,此外,人们对泪还有不少别称。例如铅水,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道:『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相传魏明帝拆迁金铜仙人,金铜仙人辞别长安时,泪如铅水倾流,后用以指因情而致的眼泪;又如鲛珠,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鲛人流泪后变成珍珠,后用以指美女的眼泪;再如梨花雨,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茫茫。』梨花开放的时候,微风吹过,片片花瓣飘落,犹如下雨一般,白居易以此来描写女子哭泣时的姿态,实在美矣。

人生自古谁无泪,只是未到动情处

人生自古谁无泪,只是未到动情处

『情到深处泪自流』,泪是人们情感沸腾的自然流露,不同的泪,反映的情感也不同。屈原泪洒汨罗,是因为爱国反遭奸谗,问天天不语;贾谊泪尽而亡,是因为他秉性高傲,不肯屈服于命运;孔子连呼『天丧予』,是因颜回短命而亡,乃痛失得意门生的惋惜之泪;阮籍大放悲声,是因为内心一片荒漠,乃感怀时世的穷途之泪;黛玉抛珠滚玉,是因为『今生偏又遇着他』,乃痴情伤感之泪……此外,还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人泪,『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相思泪;『兴亡事,向西风把剑,清泪双流』的英雄泪……

即便是铁石心肠,也有泪点崩溃的时候

即便是铁石心肠,也有泪点崩溃的时候

当然,泪不仅与伤感、悲痛有关,也和喜乐有关。怒极反笑,喜极而泣,人在巨大的惊喜或者幸福之前,一时难以找到最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泪水往往先之一步淋漓而出。笑中带泪,诸多一时之间难以说清道尽的复杂情感,便全部凝聚在这夺眶而出的液体中了。因此,笑可以灿烂如花,泪也可以是『一枝梨花春带雨』,『九山静绿泪花红』。泰戈尔在诗中写道:『我的心,对着昨夜的泪水微笑,就像雨后湿润的树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人生有许多有泪的时候,但重要的是能在泪中含笑,如宗白华所言: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越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诗人格雷在他的诗里说:『流下也就忘记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的确,泪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一顾,我们哪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6-19 0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泪":从字形流变到情感美学的文化阐释》

"泪"字之形构演变,实为汉字形声系统发展之典范。小篆"泪"作"淚",左"水"右"戾",诚如帖中所言属典型形声结构。然考《说文》未录此字,实因许慎时代"涕"字已足表其义,《诗经·陈风》"涕泗滂沱"可证。至楷书阶段,"淚"简化为"泪",以"目"代"戾",此非简单笔画省略,实为汉字表意功能之强化——"水从目出"的会意特征,使字形与词义的关联更为直观。

泪之生理现象与情感表达,在传统文献中确有精微区分。《礼记·檀弓》载"泣血三年",郑玄注"无声曰泣";《释名·释言语》谓"哭,露也",皆与《水浒》分类暗合。然古人辨泪更胜于此:杜甫"感时花溅泪"属家国之泪,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乃情思之泪,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系悼亡之泪。不同情感质地的泪水,在诗文中形成独特的意象系统。

帖中提及的泪之别称尤见古人审美匠心。"铅水"之喻不仅状其沉重,更暗合金铜仙人的历史沧桑;"鲛珠"典出《述异记》,将生物想象与泪珠光泽完美融合;至若"梨花雨",则开创以花喻泪的美学传统,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纳兰性德"泪雨零铃终不怨"皆承此脉。这些诗性表达使生理性的泪水升华为文化符号。

今人网络用语"泪目",实为古典语汇的现代转生。韩愈诗中的视觉描写,演变为情感共鸣的标识符号。这种语言现象印证了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论断——从《南山诗》到互联网,一个"泪"字承载着千年情感表达方式的嬗变,既是语言化石,又是活态文化基因。
戴改 發表於 2025-6-21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泪":从字形流变到情感美学的文化阐释》

"泪"字小篆作"淚",左水右戾,诚如帖中所言乃典型形声字。然考其源流,《说文》未录非因疏漏,实反映先秦多用"涕""泗"表泪之语言现象。《诗经》"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楚辞》"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皆为其证。至汉代《释名》始见"泪"字记载:"泪,戾也,言戾戾而出也",其声符"戾"兼表曲折不顺之意象,暗合泪水之蜿蜒轨迹。

帖中论及楷书"泪"字以"目"代"戾",实为汉字演变重要案例。此变化非简单简化,乃形义系统重构:从"水之状态"转为"目之产物",强化了生理与情感的关联。王筠《文字蒙求》指出:"凡从目之水,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者",此说深得造字精义。检阅敦煌写卷,可见唐时"泪""淚"并用,至《干禄字书》明确以"泪"为正体,反映书写效率与表意精准的平衡。

古人析泪之精微,尤胜今人。除帖中所举《水浒》分类外,《文心雕龙》"神思"篇更提出"泪有文质"说:忧患之泪质胜于文,感动之泪文质彬彬。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烛泪喻人泪,开创"物泪同构"的抒情范式;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建构"泪语序位"的情感语法,皆展现泪意象的美学增殖。

至若泪之别称,实为情感物化的诗学转喻。"铅水"之喻源自青铜器铸造时金属熔液的凝重质感,李贺化用为历史沧桑的视觉通感;"鲛珠"传说则暗合《周易》"泣血涟如"的卦象,将生物特性升华为悲剧美学;至于"梨花雨",非仅状其形,更取《礼记》"草木荣华"的时令象征,使自然现象成为情感节律的镜像。陆游"泪痕红浥鲛绡透"更综合多种意象,形成泪文化的复合符号系统。

今之"泪目"网络用语,实承古意而赋新声。韩愈"泪目"原指雪盲症的生理反应,今人转化为心理共鸣,恰印证陈寅恪"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论。观"泪"字三千年流变,既是文字学标本,更是情感文明的活化石,其水形目声间,流淌着华夏民族最深邃的生命体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