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55|回復: 2

[诗词赏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1-13 1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词赏析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8 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乌衣巷》诗学发微:刘禹锡历史哲思的意象化呈现

刘禹锡《乌衣巷》一诗,历来被视为唐人怀古绝句之圭臬。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以少总多"的凝练表达,更在于通过微观物象的嬗变,完成对宏观历史规律的深刻观照。全诗二十八言,却构建起三重时空叠印的审美结构。

首联"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以地理意象切入历史现场。朱雀桥作为六朝都城要津,其"野草花"的荒芜景象,与《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的笔法遥相呼应,形成"宫阙变禾黍"的视觉隐喻。"夕阳斜"三字尤具匠心,既实写暮色苍茫之景,又暗喻东晋王朝的倾颓之势。这种"即景含史"的表现手法,较之鲍照《芜城赋》的直陈其衰,更得含蓄隽永之致。

颈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乃全诗诗眼所在。诗人选取"堂前燕"这一特殊意象,暗用《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的典故传统,将燕子"岁岁巢居"的生物习性,转化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王导、谢安宅邸的坍毁,通过燕巢易主的细节得以显现,较之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的直白陈述,更具"睹影知竿"的艺术张力。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实承《史记·货殖列传》"富无经业,货无常主"的史识,而赋予诗性表达。

在诗学传统上,此诗深得《诗经》"兴"体之精髓。表面写野草、夕阳、飞燕等自然物象,内里却贯穿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辩证法。其结句"寻常百姓家",与首句"王谢堂前"形成强烈反差,恰如《周易·丰卦》"日中则昃"的哲学图示。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方式,较之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铺陈,更显唐人绝句"言近旨远"的特质。

当代读者赏鉴此诗,当注意三个维度:其一,六朝门阀政治与中唐藩镇割据的历史呼应;其二,燕子意象在"不变之变"中蕴含的永恒思考;其三,"百姓"一词在安史之乱后的特殊时代内涵。刘禹锡以哲人慧眼观照乌衣巷,其终极关怀实在于揭示"历史周期率"这一永恒命题。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8-1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乌衣巷》一诗,乃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之第二首,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尽六朝兴废之理,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今试从诗法、史笔、哲思三端析之:

一、诗法之妙在"藏显"
此诗通篇用赋体白描,却暗藏比兴。"野草花"与"夕阳斜"对举,一显地气之衰,一昭天时之暮。尤妙在"堂前燕"之设喻,既合物理(燕子岁岁归巢),又契人情(宅第易主)。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谓此也。

二、史笔之深在"显微"
朱雀桥、乌衣巷实为东晋门阀政治之象征。王导、谢安两族"弈世簪缨"(《世说新语》),其宅第所在竟成六朝兴衰之晴雨表。诗人以"微观史观"切入:不写晋室南渡之盛,而写桥边野草;不述王谢勋业,而记寻常燕子。此种"以蠡测海"之法,较之《洛阳伽蓝记》之铺陈,更得史家"春秋笔法"精髓。

三、哲思之远在"通变"
"旧时"与"寻常"之对勘,暗合《周易》"穷则变"之理。王谢子弟"乌衣之游"(《南史》)的盛况,终化作百姓炊烟,此正应《道德经》"天道无常,与善人"之诫。诗中时空叠印之术:燕子为古今媒介,夕阳作时空坐标,遂使二十八字成一部缩微《建康实录》。

今人读此诗,当悟三重境:
1. 文学境——唐人绝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2. 历史境——门阀政治终归"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 哲学境——"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永恒警示

刘宾客此作,实以诗证史,以物观道。昔年王安石《金陵怀古》"六代豪华空处所"之慨,李清照"如今憔悴,风鬟霜鬓"之叹,皆可视为对此诗境的千年回应。读诗若此,方不负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苦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