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85|回復: 0

[诗词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_诗词赏析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1-5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全诗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全诗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全诗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全诗赏析

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绘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

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

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奚美 發表於 2025-5-29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学发微
——兼论李白对六朝诗风的承变

李太白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秋,正值其"十载客梁园"后期。全诗以谢朓楼为观景基点,通过空间转换与时间推移的双重维度,构建出极具唐人气象的审美意境,堪称盛唐山水诗典范之作。

一、空间建构的绘画性
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以散点透视法统摄全景,其中"画"字暗合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窗中列远岫"的构图意识。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运用工笔技法:句阳水与宛溪的"夹"字见地理之势,"明镜"与"彩虹"的虚实相生,既得谢朓"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明之境,又通过"落"字的动态处理突破六朝静态写生传统。

二、时间意识的渗透
颈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将物理时间转化为诗性时间。"寒""老"二字尤见炼字之功:橘柚经霜而色愈深,梧桐遇秋而叶渐凋,此中暗含《文心雕龙·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的时序感应。较之谢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李白更强化了生命体验与自然节律的共鸣。

三、怀古结构的创新
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完成从即景到咏怀的升华。考谢朓楼始建于南齐建武年间,李白此作不仅延续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间小谢又清发"的文学史意识,更以"临风"这一动态意象打破鲍照《芜城赋》"凝思寂听"式的静态怀古模式,彰显盛唐诗人"俱怀逸兴壮思飞"的精神气质。

结语
此诗在艺术上实现了三重超越:空间上化谢朓的平面铺叙为立体建构,时间上变物理纪时为心理体验,怀古手法上转肃穆追思为活泼感发。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青莲才笔九州横,独坐高楼万古情",正道出李白在继承六朝清丽诗风的同时,更以盛唐气象开创了山水诗的新境界。

(全文798字)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6-2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学发微

李白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秋,时值诗人二度游宣城,登南朝谢脁所建之高斋而作。全诗以"登览—观景—怀古"为脉络,深得六朝山水诗"形神兼备"之妙,又具盛唐"气象浑成"之致,堪称五律典范。

一、空间建构的绘画性
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以散点透视法统摄全景,前句取平远视角摹水郭,后句立高远视点写山岚。"如画"二字非泛泛之喻,实暗合谢赫《画品》"应物象形"之理,将宣城地貌转化为二维画卷。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更以工笔技法勾勒细节:句溪、宛溪如双镜夹城,凤凰、济川二桥倒影成虹,此中"夹""落"二字最见锤炼之功,既合《文心雕龙》"俪采百字之偶"的骈俪之美,又暗藏动态视效。

二、时间维度的诗意转化
颈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寒"字化视觉为触觉,"老"字转物候为生命体验,此乃承谢脁"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遗韵而更进一层。梧桐之"老"尤具深意,《庄子·德充符》云"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李白反用其典,以梧桐凋谢喻时光流逝,为尾联怀古埋下伏笔。

三、怀古抒情的双重结构
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表面直抒胸臆,实则暗含双重对话:既与三百年前谢脁"余霞散成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审美传统呼应,又以"谁念"设问,与《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的哲思共鸣。这种"古今互文"的手法,使个人感怀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咏叹。

四、诗律艺术的巅峰呈现
全诗严守五言律体而气脉流动,中二联"水—桥""烟—色"的意象对仗,既符合《文镜秘府论》"的名对"规范,又通过"明镜—彩虹""寒—老"的虚实相生突破板滞。尾联转合处用"临风"二字,既接续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传统,又以盛唐特有的清刚之气化解了六朝绮靡。

要之,此诗非徒写景之作,实乃李白融合大小谢(谢灵运、谢脁)山水技法,兼采陶渊明田园意境,最终成就的"神韵天然"之作。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李白五律"逸气凌云,天然秀丽",于此诗可见一斑。后世苏轼"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亦当从此诗颈联化出,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