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33|回復: 2

[训诂学] 纸·铺开文明史 ·说文解字

[複製鏈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纸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明进程。很多人都说,是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纸,他真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纸的人吗?

『纸』字由两部分组成,『氏』提示它的读音

『纸』字由两部分组成,『氏』提示它的读音

  蔡伦是否是中国发明纸的第一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透过『纸』的字形结构就能找到蛛丝马迹。『纸』字由两部分组成,『氏』提示它的读音;『纟』提示制成它的材料的性质。『纸』还有一个写法『帋』,以『巾』指示布,同样也是说明其制造材料。〖说文解字〗里说:『纸,絮一苫也』,意思是用浅而平的竹筐把飘在水面的细碎丝絮抄起来,积累成一层薄膜,揭下来晾干后就成了纸。所以古人最初说的纸,并不是今天常用的植物纤维纸,而是一种类似缣帛的东西,这种纸在汉武帝时期就已出现。后来到了东汉,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献给皇帝,受到嘉奖,『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所以,从考古材料看,蔡伦不是纸的最初发明者,而是造纸术的重要改进者。

『纸』还有一个写法『帋』

『纸』还有一个写法『帋』

  世界上没有纸会怎样?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明将无法方便地记录与传承。没有纸的时候,古人曾以甲骨、青铜器、石碑、竹简等为书写材料,其中最常用的要数竹简、木简。从出土的文物看,一个简只能写几个字。因此,早期古文都非常精炼,每个字锱铢必较,因为每多记录一个字都是非常麻烦的。相传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重达几十斤。汉武帝时,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洋洋洒洒的长篇文字竟然写满了三千支竹简。不知道汉武帝看到堆成小山一样的简策时,是怎样复杂的心情。

〖说文解字〗里说:『纸,絮一苫也』

〖说文解字〗里说:『纸,絮一苫也』

  可见,在没有纸的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容易,以至秦始皇一炬焚书后,距先秦仅有几百年的汉人已不知道世上还有隶书以外的古文字。纸的发明,让人类文明传播开始轻装前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中国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联通了。纸张沿丝绸之路出口到当时的『西方』。唐朝时,中国的造纸术流入阿拉伯。12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将造纸术传入了欧洲。随着它的传播,埃及的纸草、印度的贝叶、欧洲的羊皮都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铺开一张纸,仿佛就是铺开了人类文明史。

意思是用浅而平的竹筐把飘在水面的细碎丝絮抄起来,积累成一层薄膜,揭下来晾干后就成了纸 ...

意思是用浅而平的竹筐把飘在水面的细碎丝絮抄起来,积累成一层薄膜,揭下来晾干后就成了纸 ...

  无论是文学、绘画和书法,都离不开纸,它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史书记载,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把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的地方风貌写成〖三都赋〗,写成之后得到前辈张华与皇甫谧等名人共同作序推荐,很快风靡洛阳,洛阳百姓争相传抄以致一时之间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这就是典故『洛阳纸贵』的由来。而在西方,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一卷的手稿上,几乎每一页上都贴着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纸,最小的只有名片大小,大的有展开后长一米的,这些都是增补的内容:普鲁斯特用了9年的时间,不断返修一部已经完成的作品。一张张纸就是那些经年累月、似成永恒的见证,也是作家螺旋上升的思想的见证——纸是创作者们最密不可分的伴侣。

所以古人最初说的纸,并不是今天常用的植物纤维纸,而是一种类似缣帛的东西 ...

所以古人最初说的纸,并不是今天常用的植物纤维纸,而是一种类似缣帛的东西 ...

  『纸是一个宇宙,如果不去看它,又怎么理解我们这个宇宙?』纸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它是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精神领域的延伸提供媒介,将历史与未来一一传承与沉淀。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引以为傲,更盼中国的明天以更辉煌的文明造福于人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遊客  發表於 2018-9-26 15:03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明进程。很多人都说,是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纸,他真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纸的人吗?
遊客  發表於 2018-9-30 16:25
纸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它是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精神领域的延伸提供媒介,将历史与未来一一传承与沉淀。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引以为傲,更盼中国的明天以更辉煌的文明造福于人类。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5-8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纸文明考略:从字源考古论蔡伦改良之功》

"纸"字从"纟"之构形,实为华夏造物文明之活化石。《说文》"絮一苫"之解,恰揭示其工艺本质:以竹帘抄取丝絮成膜之法,暗合现代造纸"纤维交织"原理。考西安灞桥出土西汉麻纸,较蔡伦早二百余年,然其质地粗粝,恰证《后汉书》"缣帛价贵,简牍重"之困。蔡伦之智,在于突破"絮-缣"传统,首创"挫捣抄造"工艺体系,使树皮、麻头等廉价材料完成纤维解离-打浆-抄造三重蜕变,此实为造纸术质变之关键。

简牍时代之文明困境,在出土文献中历历可见:居延汉简每枚仅容八字,一部《论语》需五千余简,恰如《史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至以衡石量书"。东方朔三千奏牍之典,非独彰其文采,更折射知识传播之艰。蔡侯纸问世后,敦煌写经卷子可书万字于丈余麻纸,文明传承效率遂生几何级跃升。

今人当知:蔡伦非发明者,实为集大成之改良者。其功绩在将偶然的"漂絮成纸"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工业生产体系,使造纸术完成从"发现"到"发明"的质变。这种工艺革新,比西方早千年实现植物纤维纸的规模化生产,终使文明得以挣脱简牍的物理桎梏,开启"洛阳纸贵"的知识爆炸时代。纸之为物,实乃承载文明基因的特殊载体,其进化史正是人类信息革命之先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