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4|回覆: 0

[詩詞賞析] 秋夜寄邱員外.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9-1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夜寄邱員外.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全詩賞析

秋夜寄邱員外.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全詩

秋夜寄邱員外.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全詩

秋夜寄邱員外
[唐]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秋夜寄邱員外.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全詩賞析

韋應物的五言絕句,一向爲詩論家所推崇。這首詩不以強烈的語言打動讀者,只是從容下筆,淡淡著墨,使人感到韻味悠永,玩繹不盡。

前兩句都是寫實,「散步」與「懷君」相照應,「涼天」與「秋夜」相綰合,寫出了作者因懷人而在涼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第三句遙承「秋夜」「涼天」,是從眼前景色推想友人所在地的風景。第四句則遙承「懷君」「散步」,是從自己徘徊不寐,推想對方應也未眠。

作者運用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使眼前景與意中景同時並列,使懷人之人與所懷之人兩地相連,進而表達了異地相思的深情。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19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夜寄邱員外】詩學發微

韋蘇州此絕句,誠唐人五言之圭臬。胡應麟【詩藪】稱其"妙絕千古",實非虛譽。全詩二十字中,時空交錯,虛實相生,足見盛中唐之際絕句藝術之精微。

首句"懷君屬秋夜",以時序起興。【文心雕龍·物色】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此處秋夜懷人,正合"憀栗之懷"的傳統意象。次句"散步詠涼天","涼"字最見功力,既承秋夜之實感,又暗含"志士悲秋"的文人傳統。韋公以"詠"代"行",使尋常散步頓生雅致,此即皎然【詩式】所謂"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的平淡之境。

"空山松子落"一句,乃全詩樞機。空山意象源自王維,然此處不作靜態描摹,而以"松子落"的動勢點破岑寂。錢鍾書【談藝錄】論及此句,謂其"以動寫靜,愈見其靜",深得三昧。更妙在由此實景轉入虛想,形成謝榛【四溟詩話】推崇的"實下虛成"之妙。

結句"幽人應未眠",暗用【周易】"幽人貞吉"典,既合邱員外隱者身份,又見詩人相知之深。此間"應"字尤耐咀嚼,既表揣度,復含確信,將兩地相思綰合無間。黃生【唐詩摘鈔】評此"不曰眠未,而曰未眠,乃覺遙想之情溢於言表",可謂的評。

此詩之妙,尤在章法。前聯實寫己境,後聯虛摹彼處,然"涼天"與"空山"相映,"散步"與"未眠"相應,形成時空的蒙太奇疊合。王夫之【姜齋詩話】謂"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此詩正是典範。今人讀之,猶能想見秋夜竹露滴清響時,詩人捻須微吟之態,斯文不滅,其在茲乎?

(全文798字)
丁里 發表於 2025-4-28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夜寄邱員外】詩境結構析微
韋蘇州此作,誠如歷代詩家所譽,乃五絕神品。其妙處非在辭藻之工,而在意境之遠;不假雕琢之力,獨得自然之趣。今試從詩法結構、時空轉換、聲律經營三端,析其精微。

一、虛實相生的章法結構
首聯"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以賦筆直陳,然"屬"字極見匠心,既點明時序特徵(秋夜涼天),又暗含情感屬性(屬意故人)。"散步"與"詠"的並置,構建出肢體行動與心靈活動的雙重空間。頷聯"空山松子落"陡轉虛寫,以懸想之筆勾勒邱員外所處之境,"幽人應未眠"更進一層,將物理空間(空山)與心理時間(未眠)綰合。此種"實—虛—更虛"的遞進結構,恰合劉勰【文心雕龍】"神與物游"之旨。

二、視聽通感的時空經營
詩中時空轉換極具電影蒙太奇意味。"松子落"以細微聲響反襯空山之寂,暗用王維"人閒桂花落"之法,而"應未眠"的推想,使長安秋夜與終南深山產生時空疊印。尤妙在"落"字既寫松實墜地之實景,又喻時光流逝之虛境,與李白"玉階生白露"異曲同工。這種"以聲寫靜""由實入虛"的手法,深得禪家"即色明空"三昧。

三、聲律暗合的意境營造
檢其平仄,"懷君屬秋夜"(平平仄平仄)特用拗救,第三字"屬"仄聲拗,第四字"秋"平聲救,形成聲情頓挫;"空山松子落"(平平平仄仄)與"幽人應未眠"(平平仄仄平)構成標準對仗,而"子"與"應"的齒音交錯,模擬松針墜地之簌簌清響。全詩押先韻(天、眠),屬"商"聲部,【樂記】云"商亂則陂",正與秋夜蕭瑟之氣相契。

要之,此詩之妙,在韋蘇州以二十字構建"三重鏡像":詩人徘徊實境、友人幽居虛境、讀者感發意境。較之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的直抒,更得含蓄之致;較之王維"君問窮通理"的說理,尤富詩性直覺。後世范晞文【對床夜語】評其"淡而愈濃,近而愈遠",誠爲的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