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0|回覆: 2

[詩詞賞析]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複製鏈接]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8-29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全詩賞析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題張司業詩 宋·王安石 蘇州司業詩名老, 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全詩注釋

1、張司業:張籍(約766-約830),字文昌,唐代詩人。歷任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工樂府,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和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2、蘇州司業:張籍原籍蘇州(吳郡),故稱。老:歷時長久。

3、樂府:本指漢代音樂機關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樂歌,也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這裡指張籍所作的新樂府詩。

4、奇崛:奇異特出。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全詩譯文

蘇州司業的詩歌久負盛名,人人稱讚他的樂府高妙入神。

看似尋常實際最奇崛,寫成好像容易卻飽含艱辛。

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全詩賞析

【題張司業詩】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對張籍詩的評詩。也是詩人自己經驗的總結。詩的前兩句高度評價了張籍詩。後兩句談論了詩歌創作中『尋常』與『奇崛』、『容易』與『艱辛』的辯證關係。是對詩歌創造經驗的總結,也揭示了普遍性的規律,蘊含深刻的哲理。就詩歌創作而言,看上去平淡無奇,卻淡而有味。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4-10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題張司業詩】詩學辯證發微

王安石此絕句雖僅二十八字,實為宋代詩論之精粹。其評騭張籍樂府,非特為唐人作註腳,更昭示宋人審美之轉向。張司業詩名之"老",非獨謂其年輩,實指其詩法之醇熟。唐人樂府至中唐而新變,張籍以古題寫時事,其"妙入神"處正在化俗為雅,此乃宋人"以故為新"詩法之先聲。

"尋常"與"奇崛"之辯證,實為詩家三昧。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表面似平易,內里卻含禮教與情思之劇烈衝突;【野老歌】白描田家之苦,而筆底暗藏諷喻之鋒。此種"奇崛",非字句之險怪,乃立意之深曲。荊公自身【明妃曲】"意態由來畫不成",正得此中三昧,看似直白議論,實含史家之卓識。

至若"容易"與"艱辛"之辨,尤見創作真諦。梅堯臣謂"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正可與此句互參。張籍【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字字家常,然"復恐匆匆說不盡"之轉折,非經百鍊不能至此天然。宋人追求之"老境",正是此等"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境地。黃庭堅謂"拾遺句中有眼",荊公此評可謂直指張籍詩眼所在。

此詩在詩學史上尤具深意:一方面總結中唐樂府由韓孟之奇險轉向元白之平易的內在理路,另一方面預示江西詩派"平淡山高"的美學追求。其價值不僅在評張籍,更在建立"反常合道"的創作範式。後之論者如錢鍾書【談藝錄】謂"理之在詩,如水中鹽味",正可作此詩註腳。

要之,荊公此作非徒論詩,實為宋調審美之宣言。其揭示的藝術辯證法,至今猶為文藝創作之圭臬。學者若能於此"尋常"詩句中體味"奇崛"之思,於其"容易"表面領會"艱辛"之道,則近乎得之矣。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4-16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題張司業詩】詩學辯證發微

王安石此絕句雖僅二十八字,實為宋代詩論之精粹。其評騭張籍樂府,非特論一人之作,實揭櫫中國詩學之核心命題。今試從創作論、風格論、接受論三端闡發之。

一、創作論:"艱辛"與"容易"之辯證
詩中"成如容易卻艱辛"一語,道破藝術創作之本質矛盾。張籍樂府如【野老歌】【牧童詞】等,語言俚白如話,然其錘鍊過程實經三重境界:初求奇險而力有不逮,繼而雕琢過甚失之自然,終乃返璞歸真。此正合皎然【詩式】"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之論。王安石以政治改革家而作此語,尤見其深諳藝術規律——變法與作詩,皆需"看似尋常"之智慧。

二、風格論:"奇崛"寓於"尋常"之美學
"看似尋常最奇崛"揭示中唐以降詩學轉向。張籍樂府之奇,非韓孟之險怪,而在選材於閭閻瑣事,立意於微末處見精神。如【節婦吟】借男女之情寫忠義大節,此即"奇崛"所在。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評張籍"看似平常最奇崛",顯系承荊公此論。此種美學追求,實為宋詩"以故為新"理論之先聲。

三、接受論:"詩名老"與"妙入神"之傳播
首聯"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點出張籍詩作接受史之雙重特徵。"老"字既指歷時久遠,亦暗含藝術成熟之意。張籍樂府在唐時已獲白居易"舉代少其倫"之譽(【讀張籍古樂府】),至宋初經王禹偁等推崇,形成"妙入神"之公論。王安石此評,既總結前賢共識,又通過"尋常—奇崛"的辯證闡釋,賦予傳統評價以新內涵。

此詩之妙,尤在將創作論、作品論、接受論熔於一爐。末二句十四字,可作中國藝術哲學之綱領。後世如袁枚"家常語入詩最妙"(【隨園詩話】)、劉熙載"極煉如不煉"(【藝概】),皆可視為荊公此論之註腳。今人觀之,其價值不僅在於評騭張籍,更在於揭示藝術創作中"絢爛歸於平淡"的普遍規律,誠為詩家三昧之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