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99|回復: 0

[诗词赏析] 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8-24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全诗

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池上二绝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赏析

〖池上二绝〗是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在第二首中,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将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6-29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池上二绝》显微阐幽:论白居易童趣诗中的天真美学与叙事张力

白居易《池上二绝》其二以二十字构建的童趣图景,实为唐代文人"以俗为雅"诗学实践的典范。此诗通过"偷采白莲"的戏剧性场景,展现了儿童本真状态与自然秩序的微妙互动,其艺术价值远超表面所见之浅白。

一、意象系统的精微经营
诗中"小娃—小艇—白莲—浮萍"形成闭环意象链:"小"字双叠构成听觉复沓,与"白莲"之素洁、"浮萍"之碎影形成视觉和弦。尤值注意的是"偷"字的伦理悬置——诗人刻意消解道德评判,将儿童"非道德化"的天然行为转化为美学对象。浮萍荡开的水痕作为"踪迹"的物质载体,既是叙事的终结,又是诗意的延展,暗合谢赫"气韵生动"之画理。

二、叙事张力的多维建构
全诗蕴含三重叙事层次:表层是儿童采莲的即景记录;中层暗藏"观察者—被观察者"的视角博弈(诗人作为隐形的伦理在场);深层则是对《诗经·芣苢》采撷母题的世俗化解构。白居易将上古集体劳作场景转化为个体游戏行为,这种"去神圣化"处理恰是其新乐府精神在绝句中的凝缩。

三、天真美学的哲学向度
诗中儿童"不解藏踪迹"的懵懂,实为道家"能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的诗意呈现。与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的静观美学不同,白居易捕捉的是动态的生命本真。这种天真非幼稚,而是对"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的审美再造。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此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正是对其"即事名篇"写实功力的确证。

四、白诗通俗性的再审视
该作的"通俗"实为精心锤炼后的艺术返璞。对照敦煌写本《咏孩子》"戏绕莲池掉臂行"的直白,白诗通过"撑—采—回—开"四个动词的因果链,构建起完整的叙事时空。这种"俗中见雅"的笔法,直接影响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等诚斋体创作。

要之,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童趣描摹,更在于通过微观叙事揭示生命原初状态的美学意义。白居易以史学家的观察力、哲学家的思辨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在二十字中完成了对永恒天真的礼赞。这种"于细微处见乾坤"的创作范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即小见大"传统的精髓所在。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16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池上二绝》显微阐幽:白乐天童趣诗中的禅机与世情

白居易此组五绝,以寻常物象入诗,却暗藏双重意蕴。第一首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述小娃采莲,二者皆以"不解"为诗眼。前者不解棋局胜负,后者不解隐匿行迹,看似闲笔,实为乐天晚年诗风"言浅思深"的典型体现。

一、文字层面的童真摹写
"小娃撑小艇"连用二"小"字,非仅状物,更见音律之美。古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的意境,在此转化为动态场景。"偷采"二字尤妙,《说文》释"偷"为"苟且也",此处却褪尽贬义,反显稚子赤诚。浮萍开合之态,恰似《礼记·月令》"萍始生"的鲜活注脚,以自然物候呼应童趣。

二、禅宗思维的暗线贯穿
"不解藏踪迹"实含机锋。佛典《景德传灯录》载药山禅师语:"云在青天水在瓶",正与此诗"浮萍一道开"同趣。小娃的天真妄为,恰似僧侣"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本真状态。白氏晚年皈依佛门,此诗写于洛阳履道里池畔,与其《池上篇》"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的净土意象一脉相承。

三、中唐士人的精神投射
考白氏年谱,此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值"甘露之变"前夕。朝堂风云诡谲,诗人却着墨童稚,实乃"独善其身"的文学实践。相较于早期《卖炭翁》的讽喻锋芒,此诗更近陶渊明《责子》诗的温厚。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评白诗"看似容易最奇崛",正可为此作注脚。

结语
此诗表面写童趣,内里却蕴含三重境界:文字层的生动画卷、哲学层的禅意观照、时代层的文人情怀。钱钟书《谈艺录》谓白诗"旷达中寓感慨",小娃荡开的何止浮萍,更是诗人勘破世相后的精神涟漪。今人读此,当于会心一笑间,体味那份"不失赤子之心"的生命智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