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8|回覆: 0

李憑箜篌引翻譯賞析,全文朗誦

[複製鏈接]
點擊上方音頻,聽李憑箜篌引全文朗誦

李憑箜篌引

唐代: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憑箜篌引翻譯賞析

李憑箜篌引翻譯賞析

李憑箜篌引翻譯

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起來不再飄遊。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崑崙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衝上女媧鍊石補過的天際。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幻覺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李憑箜篌引全文注釋

李憑箜篌引翻譯朗誦

李憑箜篌引翻譯朗誦

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響遏行雲』。此句言山中的行雲因聽到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而凝定不動了。

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云:「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一名湘妃竹。』

素女:傳說中的神女。【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這句說樂聲使江娥、素女都感動了。

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崑山玉碎鳳凰叫:崑崙玉碎,形容樂音清脆。崑山,即崑崙山。鳳凰叫,形容樂音和緩。

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回,時而輕快。

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共十二門,故言。這句是說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絲:【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弦。豎抱於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稱天上最尊的神為『紫皇』。這裡用來指皇帝。

女媧: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淮南子·覽冥訓】和【列子·湯問】載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故事。

石破天驚逗秋雨: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逗,引。坤山:一作『神山』。

神嫗(yù):【搜神記】卷四:『永嘉中,有神現兗州,自稱樊道基。有嫗號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弦歌,輒便起舞。』所謂『神嫗』,疑用此典。從這句以下寫李憑在夢中將他的絕藝教給神仙,驚動了仙界。老魚跳波:魚隨着樂聲跳躍。源自【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吳質:即吳剛。【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露腳: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寒兔: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

李憑箜篌引翻譯賞析

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着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bb5a8bd0521fdf77fdf022f97402aead.jpg
陸刁 發表於 2025-6-9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賀【李憑箜篌引】的通感藝術與宇宙意識

李長吉此篇,誠可謂"虛荒誕幻"之絕唱。其以箜篌之聲為經,以天地萬象為緯,織就一幅超越時空的聽覺圖卷。詩中"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二句,非獨狀音聲之妙,實乃打通視聽界限之通感典範。玉碎之清脆,鳳凰之嘹亮,皆由聽覺轉化為視覺意象;而芙蓉之泣、香蘭之笑,則將無情草木賦予情感生命,此即錢鍾書先生所謂"感覺挪移"之妙境。

細究其聲律結構,"吳絲蜀桐"起首四句,以平緩語調鋪陳背景;至"崑山玉碎"句,音節陡然峭拔,如箜篌驟發高音;"十二門前"四句轉入綿長悠遠,似餘音裊裊;終以"吳質不眠"二句作空靈收束,恰合"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韻致。此種聲律安排,暗合箜篌演奏之起承轉合,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詩中"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一聯,尤見李賀宇宙意識之恢弘。將樂聲之爆發力,比擬為宇宙開闢之壯舉,使瞬間的藝術體驗獲得永恆意義。葉嘉瑩先生曾言此乃"詩人將自我生命與宇宙生命合而為一"之境界。老魚跳波、瘦蛟起舞之象,更將神話意象與現實樂音熔鑄無間,創造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審美空間。

至於"吳質不眠倚桂樹"之結,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謂其"言月里吳剛亦為樂聲所吸引",實則暗藏詩人對藝術永恆性的思考。樂聲能穿越時空,使月中仙人忘倦,正是李賀對音樂超越性力量的禮讚。此等筆法,較之白居易【琵琶行】之"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顯瑰奇險怪,可謂"鯨吸鰲擲,牛鬼蛇神"(杜牧語)。

今人誦讀此詩,當循其聲律節奏,體會字句間跌宕起伏的音樂性。首聯宜平穩起調,"空山凝雲"句當稍作延宕;至"崑山玉碎"則須陡然提高聲調;"石破天驚"處宜作雷霆之勢;結尾兩句則當漸轉幽微,若斷若續。如此誦讀,方得"遠韻遠神"之妙。

要之,此詩非止摹寫箜篌之音,實乃以樂聲為媒介,構建起貫通人神、融合虛實的詩意宇宙。李賀以其獨特的通感藝術與宇宙意識,將瞬間的聽覺體驗升華為永恆的藝術存在,這正是【李憑箜篌引】歷千載而彌新的根本所在。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7-4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憑箜篌引】音畫通神論析

李長吉此篇,誠可謂"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高軒過】),以通感妙筆構築起三維藝術聖殿。今試從音律、意象、神韻三境剖釋之。

一、音律之境的物質載體
"吳絲蜀桐"四字已暗藏音律密碼。吳地冰蠶絲為弦,蜀中嶧陽桐為體,此乃盛唐頂級箜篌的材質譜系。【考工記】載"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詩人以器物文化為基,將音色質感具象化為"崑山玉碎鳳凰叫"。按【樂書要錄】所述,箜篌二十三弦正應"天地之數",故能"動紫皇"。此間音律已超越聽覺範疇,形成觸手可及的立體空間。

二、意象轉換的時空摺疊
李賀獨創"石破天驚"的逆向思維意象群:本為女媧補天,卻作天穹迸裂;原應蛟龍潛淵,反見老魚起舞。這種"反常合道"的意象組合,暗合【周易】"鼓之舞之以盡神"的審美範式。更妙在"十二門前融冷光",將長安十二城門化作音律的十二律呂,使空間成為凝固的時間載體。錢鍾書所謂"通感"在此已升華為"時空感通"。

三、神韻系統的多重映射
詩中構建三重神韻體系:湘妃、素女構成的人神交感層;紫皇、女媧構築的天地共振層;吳剛、寒兔組成的仙凡互滲層。這種"三才貫通"的結構,實乃【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的詩意呈現。尤其"露腳斜飛"之喻,將無形樂韻具象為可見的物理軌跡,較之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盤"更顯玄幻色彩。

今人誦讀此詩,當循三重境界:先辨器物之實,次觀意象之奇,終悟神韻之妙。箜篌聲歇千載後,猶見"老魚跳波瘦蛟舞"的永恆律動,此即真正的不朽藝境。詩道精微如此,豈非【文心雕龍】所言"思理為妙,神與物游"之極致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七日丑時| 2025/7/11/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