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40|回復: 0

[诗词赏析]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8-20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全诗赏析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浣溪沙·荷花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
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全诗注释

1、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2、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消磨:消遣,排遣。

3、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全诗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全诗赏析

〖浣溪沙·荷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初秋寻赏荷花,下片写以酒来消解因秋天而生的悲剧意识。全词大起大落,体现了词人仕宦寂寞的心情。

崔泓 發表於 2025-4-22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浣溪沙·荷花》词境探微及东坡生命情调之呈现

苏轼此阕《浣溪沙》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自黄州移汝州途中,时值夏秋之交,词人经江淮至金陵,与王安石相会后作此荷花咏怀之作。全词以"十里荷"起兴,至"听笙歌"作结,表面写赏荷行乐,实则蕴含深沉的生命哲思,堪称东坡中期词作中"以闲笔写郁勃"的典范。

上片"四面垂杨十里荷"二句,化用韩愈《曲江荷花行》"问言何处芙蓉多"而别出新意。韩诗以帝王游宴为背景,苏词则转为士人独赏。"画楼南畔夕阳和"一句尤见匠心,"和"字既状夕阳温煦之态,又暗含天人相和之理。然下句陡转"天气乍凉人寂寞",以物理温度之变引出心理温度之降,此中"乍"字最堪玩味,既点明节候突变,又暗喻政治境遇之无常。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东坡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愈发深刻,这种"寂寞"实为存在层面的孤绝感。

下片"光阴须得酒消磨"看似颓唐,实具三重深意:其一承郑谷"美酒消磨日"之典,将时间焦虑转化为诗意栖居;其二"须得"二字显主动选择,与陶渊明"饮酒不得足"的被动消愁形成对照;其三"酒消磨"与"听笙歌"构成动静相济的生命姿态。末句"且来花里听笙歌","且"字最见东坡本色,既有暂且之意,又含姑且之态,在无可奈何中保持审美超越。这种"花里笙歌"的意象组合,既是对白居易"花间一壶酒"的超越,更开创了"苦中作乐"的新词境。

此词艺术特色尤在矛盾修辞的运用。"四面垂杨"的热闹与"人寂寞"的冷清,"夕阳和"的温暖与"天气凉"的萧瑟,"酒消磨"的消极与"听笙歌"的积极,皆形成张力结构。这种二元对立恰恰呈现了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命智慧——在认识到生命虚无本质后,仍能于具体审美体验中获得救赎。

较之早期《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迈,此词更多中年人的通透;相较于黄州时期《定风波》的旷达,又添几分文士雅趣。东坡以荷花为媒介,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艺术境界的提升,这种"即烦恼而证菩提"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传统的精髓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