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1|回覆: 4

[詩詞賞析]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複製連結]
古詩詞賞析 發表於 2018-8-17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詩賞析

長歌行·[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詩注釋

1.晞(xī):干。

2.陽春:春天。德澤:恩惠。

3.焜(kūn)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華(huā):同『花』。衰:一說讀『cuī』,一說讀shuāi。

4.老大:指年老了。徒:白白地。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文翻譯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文翻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詩賞析

詩先從青青的『園中葵』說起,這是『托物起興』的寫法。接著由園中葵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的春天。在對春天禮讚的同時,也有借物喻人的意味。人生的青春,正如『青青園中葵』那般美好,亦如『萬物生光輝』的春天那樣活力四射。

然而,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春天逐漸變老,花木逐漸凋零,繼之而來的是『焜黃華葉衰』的秋天。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仿佛昨日還青春年少,今日便垂垂老矣,故李白感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文賞析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文賞析

『常恐秋節至』,一個『恐』字,感情色彩極濃,表達了對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無奈。『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句,以自然界的江河之水,喻奔流不止的時間,表現出更深沉的慨嘆。百川東流到大海,沒有西歸的時候。同理,時光也沒有回流的時候,人生更沒有再青春的時候。既然這樣,何不趁著青春年少、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了才幡然醒悟將於事無補,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這首詩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到朝露易干、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的形象中,既具美感,又生動機警,渾厚有力。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文注釋

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文注釋
偽貌 發表於 2025-4-3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歌行】哲理探賾與詩藝抉微

【長歌行】作爲漢樂府古辭,以簡淨的比興手法揭示了永恆的人生至理。全詩通過三重意象的遞進,構建起完整的哲理體系,堪稱漢代哲理詩的典範之作。

首章"園葵朝露"意象,取【詩經】"興"法而深於【詩經】。"青青"二字不僅狀物,更暗喻生命初始狀態。【毛詩正義】所謂"興者,起也",此處以葵露起興,較之【蒹葭】"白露爲霜"更具時間緊迫感。"晞"字選用尤見功力,【說文】釋爲"日氣干也",較普通"干"字多出陽光蒸騰的動態過程,暗示生命消逝的不可逆性。

次章"春秋代謝"意象,承【楚辭】"日月忽其不淹"的時空意識而更趨精警。"陽春布德澤"化用【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將儒家生生哲學具象化。"焜黃"一詞【說文】未載,當爲漢代新語,其疊韻結構產生聽覺上的凋零感,與視覺上的衰颯形成通感效應。值得注意的是"華葉衰"的"衰"字讀音,據【經典釋文】當從"初危切"(cuī),爲漢魏古讀,與後句"悲"字構成灰韻通押。

末章"百川歸海"意象,源自【論語】"逝者如斯"而更具哲學深度。"何時復西歸"的反詰,暗合【尚書】"時日曷喪"的詰天傳統。結句"少壯不努力"二語,表面平易實含多層意蘊:從文字學看,"徒"字從彳從止,本義爲"步行",引申爲"空"義,此處兼含"白首空歸"與"蹉跎歲月"雙重隱喻。

此詩藝術成就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意象系統的精密構造,形成朝露-春秋-江海的時空放大效應;其二,哲學表達的梯度深化,由物候觀察到生命體驗終至宇宙法則;其三,韻律設計的匠心獨運,前六句平緩鋪敘,至"百川"句突然轉折,最終以斬截的九言句收束,形成"豹尾"之力。較之【古詩十九首】的婉曲風格,此詩更顯漢樂府剛健本色。

錢鍾書【談藝錄】論及此詩,特別指出其"理語成韻語"的特質。確實,詩人將【荀子】"勸學"思想轉化爲可感的藝術形象,使"及時當勉勵"的古老命題獲得新的藝術生命。這種將儒家生命意識詩化的傳統,直接影響後世陶淵明【雜詩】等作品,構成中國勸學詩的重要譜系。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4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歌行】哲理探賾與詩藝抉微

【長歌行】作爲漢樂府古辭,以簡淨的意象群構建起深邃的生命哲思體系。全詩通過"園葵-陽春-秋節"的時序演進與"百川歸海"的空間隱喻,形成多維度的哲學觀照,其藝術表現與思想深度皆堪稱漢代哲理詩的典範。

一、意象系統的哲學編碼
詩中"朝露待晞"的意象,實爲【詩經·蒹葭】"白露爲霜"的哲學變奏,將【楚辭】"日月忽其不淹"的時間焦慮,轉化爲更具象的生命警示。"陽春布德澤"二句,暗合【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觀,而"焜黃華葉"的衰颯,則與【淮南子】"木葉落而長年悲"形成互文。這種意象組合構建起"生-盛-衰"的生命模型,爲尾聯的哲理陳述奠定認知基礎。

二、時空隱喻的認知轉換
"百川東到海"的意象群,在【論語】"逝者如斯"的單一線性表述上,疊加了【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的集體歸宿意識。詩人通過"何時復西歸"的反詰,將【孟子】"觀水有術"的認知範式,升華爲不可逆的時空命題。這種將儒家"自強不息"的倫理要求,轉化爲道家式宇宙規律的表述方式,體現了漢代儒道思想的有機融合。

三、勸學邏輯的倫理建構
尾聯"少壯不努力"的訓誡,表面看是【荀子·勸學】的詩化表達,實則暗含【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的工夫論。詩中"徒傷悲"的"徒"字,既承【莊子】"白駒過隙"的虛無感,又接【法言】"年彌高而德彌劭"的價值追求,在否定虛度光陰的同時,肯定積極作爲的生命意義。這種雙重否定式的表達,比【顏氏家訓】"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的單純勸勉更具警醒力度。

四、詩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該詩對【詩經】比興傳統的運用頗具匠心。"園中葵"的起興,既保持"關雎"的物感傳統,又注入【離騷】"惟草木之零落"的憂患意識。在五言句式上,既保留漢樂府"質而不俚"的本色,又發展出"百川"句式的哲理深度,爲建安時期"人生幾何"的詠嘆調開闢先路。

此詩的價值不僅在於提煉出千古傳誦的格言,更在於將先秦碎片化的生命意識,整合爲系統的生命教育範式。其意象選擇、時空轉換、哲理升華的三重奏,構成中國勸學詩學的經典範式,對陶淵明【雜詩】、李白【將進酒】等後世名篇產生深遠影響。在當代語境下重讀,其警示意義已超越單純的學業勸勉,升華爲對生命質量的本體性思考。
丁央 發表於 2025-4-6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歌行】哲理探賾與詩藝抉微

【長歌行】作爲漢樂府古辭,以簡淨的意象群構建起深邃的生命哲思體系。全詩通過"園葵-陽春-秋節"的時序演進與"百川歸海"的空間意象,形成多維度的隱喻結構,其藝術表現與思想深度值得深入剖析。

一、意象系統的哲學編碼
詩中"朝露待晞"的瞬時性、"陽春德澤"的普惠性、"焜黃華葉"的衰變性,構成完整的生命過程象徵鏈。值得注意的是"葵"的選擇頗具深意,【說文】釋葵爲"揆也",有測度陰陽之象,暗合【周易】"觀物取象"的思維傳統。而"百川東到海"的意象,實脫胎於【論語】"逝者如斯"的典故,卻以反問句式強化了不可逆性。

二、時空結構的修辭智慧
詩人採用"三疊式"時間架構:朝露之瞬(微觀)-春秋代序(中觀)-江河奔涌(宏觀),這種由點及面的鋪展方式,與【楚辭】"日月忽其不淹兮"的線性表述形成互補。特別在"何時復西歸"處運用"反詰懸停"手法,使時間的矢量性獲得觸目驚心的呈現。清人沈德潛評此"氣象闊大而神理綿密",正是對此種結構的精準把握。

三、警策句的接受史考察
"少壯不努力"句的傳播史頗具啟示性。魏晉時期常被引爲勸學箴言,至唐代杜甫化用爲"富貴必從勤苦得",宋代朱熹【訓學齋規】更將其與"一寸光陰"聯用,形成儒家時間倫理的經典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原詩的"徒"字在歷代註疏中產生多重解讀:鄭玄注【禮記】引此句時強調"徒"作"空"解,而王夫之【讀通鑑論】則釋爲"類也",引申爲因果相續之理。

四、比興傳統的範式意義
該詩完美實踐了"興而比"的創作法則。前六句看似純然寫景,實則暗藏"德澤-努力"的倫理對應。這種"即物即理"的表現方式,上承【詩經】"蒹葭"之思,下啟陶淵明"木欣欣以向榮"的田園玄思,構成中國哲理詩的重要範式。王士禛【帶經堂詩話】特別指出:"樂府之妙,全在比興相兼,理趣相生。"

結語:
【長歌行】的價值不僅在於警句的通俗傳播,更在於其構建的"宇宙-人生"互證體系。在當代語境下重新解讀,詩中蘊含的時間焦慮與生命自覺,恰與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哲學形成跨時空對話。這種將永恆哲思熔鑄於日常物象的創作智慧,正是中國傳統詩教的精髓所在。
事無巨細 發表於 2025-4-12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歌行】哲理探賾與詩藝抉微

【長歌行】作爲漢樂府古辭,以簡淨的比興手法揭示了永恆的人生至理。全詩通過自然意象的層遞展開,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哲學思辨體系,其藝術表現與思想深度值得深入剖析。

一、意象系統的三重建構
詩中"園中葵-陽春-秋節"構成時間縱軸,"朝露-百川"形成空間橫軸,共同編織成時空經緯。園葵的"青青"與"焜黃"形成色彩對照,陽春的"德澤"與秋節的"衰"構成盛衰對比,這種意象的二元對立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觀。尤其"百川東到海"的意象,既承【論語】"逝者如斯"之喻,又啟後世李白"奔流到海不復回"之嘆,形成跨越千年的意象傳承。

二、時間意識的哲學升華
詩人以"常恐"二字點明人類對時間流逝的普遍焦慮,這種意識可追溯至【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的洞見。但不同於道家的超脫,本詩轉向儒家的積極進取。"何時復西歸"的反詰,實爲【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詩化表達。末句"徒傷悲"的"徒"字尤具警醒意味,與【顏氏家訓】"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的訓誡異曲同工。

三、詩教傳統的當代啟示
該詩將【詩經】比興傳統與諸子哲理言說完美融合。前六句鋪陳物象遵循"賦比興"手法,後四句議論升華體現"詩言志"功能。這種"即物明理"的寫作範式,對陶淵明【雜詩】、杜秋娘【金縷衣】等後世勸學詩影響深遠。在現代社會,詩中揭示的"時間不可逆性"與"努力時效性",對於治癒拖延症、增強行動力仍具現實意義。

結語:
【長歌行】的偉大,在於將抽象的時光命題轉化爲可感的藝術形象,使"惜時奮進"這一古老智慧獲得永恆的生命力。其價值不僅在於警句的膾炙人口,更在於完整呈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維模式下的人生觀照方式。讀者若能領會詩中"物候變化"與"人生階段"的深層對應,便可得窺中華文化"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審美精髓。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5-5 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歌行】哲理意象體系與生命意識的多維闡釋

【長歌行】作爲漢樂府經典,構建了以"葵露—春秋—江海"爲核心的意象系統,通過三層遞進式隱喻,將"惜時奮進"的儒家生命觀提升至哲學高度。本文擬從意象學、時間哲學及教育倫理學三重維度進行解析。

一、意象系統的三重建構
首章"園葵朝露"取法【詩經】"興"體,以"晞"字爲眼,暗合【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的意象傳統。鄭玄注【禮記】云:"露者,陰陽之氣也",此處朝露實爲生命元氣的物質載體。次章"陽春—焜黃"的季候對比,源自【周易】"變通配四時"的哲學觀照,與【楚辭】"惟草木之零落兮"形成互文。末章"百川歸海"化用【論語】"逝者如斯"的典故,卻以"不復西歸"的絕對性強化了時間的矢量特徵。

二、時間哲學的二元辯證
詩中"恐"字承【莊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的驚覺意識,與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共同構成建安文學的時間焦慮。但不同於道家"坐忘"的消解方式,詩人通過"德澤—光輝"的儒家話語,強調【荀子】"敬其在己者"的主體能動性。這種"敬畏時間"與"駕馭時間"的辯證,正是漢代經學"天人相參"思想的藝術呈現。

三、教育倫理的現代啟示
末句"徒傷悲"之"徒",深得【孟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精髓。朱熹【集注】解此:"非謂老而學之無益,特警其早圖耳"。在知識爆炸的當代,這種"及時爲學"的訓誡更顯深刻。王夫之【讀通鑑論】謂:"聖人惜陰,眾人惜分",詩中"少壯—老大"的強烈對比,實爲對【大學】"苟日新,日日新"進取精神的詩意召喚。

結語:
該詩以48字構建起"物象—時序—人生"的認知模型,其價值不僅在於警句的傳播,更在於將【易經】"自強不息"的乾道精神,轉化爲可感知的審美體驗。在終身學習時代,這種融合生命緊迫感與奮鬥意志的古典智慧,仍具有超越時空的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