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5|回复: 4

[诗词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复制链接]
古诗词赏析 发表于 2018-8-17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诗赏析

长歌行·[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诗注释

1.晞(xī):干。

2.阳春:春天。德泽:恩惠。

3.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一说读shuāi。

4.老大:指年老了。徒:白白地。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文翻译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文翻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诗赏析

诗先从青青的“园中葵”说起,这是“托物起兴”的写法。接着由园中葵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的春天。在对春天礼赞的同时,也有借物喻人的意味。人生的青春,正如“青青园中葵”那般美好,亦如“万物生光辉”的春天那样活力四射。

然而,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春天逐渐变老,花木逐渐凋零,继之而来的是“焜黄华叶衰”的秋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仿佛昨日还青春年少,今日便垂垂老矣,故李白感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文赏析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文赏析

“常恐秋节至”,一个“恐”字,感情色彩极浓,表达了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句,以自然界的江河之水,喻奔流不止的时间,表现出更深沉的慨叹。百川东流到大海,没有西归的时候。同理,时光也没有回流的时候,人生更没有再青春的时候。既然这样,何不趁着青春年少、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了才幡然醒悟将于事无补,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这首诗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到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的形象中,既具美感,又生动机警,浑厚有力。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文注释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全文注释
伪貌 发表于 2025-4-3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行》哲理探赜与诗艺抉微

《长歌行》作为汉乐府古辞,以简净的比兴手法揭示了永恒的人生至理。全诗通过三重意象的递进,构建起完整的哲理体系,堪称汉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

首章"园葵朝露"意象,取《诗经》"兴"法而深于《诗经》。"青青"二字不仅状物,更暗喻生命初始状态。《毛诗正义》所谓"兴者,起也",此处以葵露起兴,较之《蒹葭》"白露为霜"更具时间紧迫感。"晞"字选用尤见功力,《说文》释为"日气干也",较普通"干"字多出阳光蒸腾的动态过程,暗示生命消逝的不可逆性。

次章"春秋代谢"意象,承《楚辞》"日月忽其不淹"的时空意识而更趋精警。"阳春布德泽"化用《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将儒家生生哲学具象化。"焜黄"一词《说文》未载,当为汉代新语,其叠韵结构产生听觉上的凋零感,与视觉上的衰飒形成通感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华叶衰"的"衰"字读音,据《经典释文》当从"初危切"(cuī),为汉魏古读,与后句"悲"字构成灰韵通押。

末章"百川归海"意象,源自《论语》"逝者如斯"而更具哲学深度。"何时复西归"的反诘,暗合《尚书》"时日曷丧"的诘天传统。结句"少壮不努力"二语,表面平易实含多层意蕴:从文字学看,"徒"字从彳从止,本义为"步行",引申为"空"义,此处兼含"白首空归"与"蹉跎岁月"双重隐喻。

此诗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意象系统的精密构造,形成朝露-春秋-江海的时空放大效应;其二,哲学表达的梯度深化,由物候观察到生命体验终至宇宙法则;其三,韵律设计的匠心独运,前六句平缓铺叙,至"百川"句突然转折,最终以斩截的九言句收束,形成"豹尾"之力。较之《古诗十九首》的婉曲风格,此诗更显汉乐府刚健本色。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此诗,特别指出其"理语成韵语"的特质。确实,诗人将《荀子》"劝学"思想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使"及时当勉励"的古老命题获得新的艺术生命。这种将儒家生命意识诗化的传统,直接影响后世陶渊明《杂诗》等作品,构成中国劝学诗的重要谱系。
白宜步 发表于 2025-4-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行》哲理探赜与诗艺抉微

《长歌行》作为汉乐府古辞,以简净的意象群构建起深邃的生命哲思体系。全诗通过"园葵-阳春-秋节"的时序演进与"百川归海"的空间隐喻,形成多维度的哲学观照,其艺术表现与思想深度皆堪称汉代哲理诗的典范。

一、意象系统的哲学编码
诗中"朝露待晞"的意象,实为《诗经·蒹葭》"白露为霜"的哲学变奏,将《楚辞》"日月忽其不淹"的时间焦虑,转化为更具象的生命警示。"阳春布德泽"二句,暗合《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观,而"焜黄华叶"的衰飒,则与《淮南子》"木叶落而长年悲"形成互文。这种意象组合构建起"生-盛-衰"的生命模型,为尾联的哲理陈述奠定认知基础。

二、时空隐喻的认知转换
"百川东到海"的意象群,在《论语》"逝者如斯"的单一线性表述上,叠加了《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的集体归宿意识。诗人通过"何时复西归"的反诘,将《孟子》"观水有术"的认知范式,升华为不可逆的时空命题。这种将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要求,转化为道家式宇宙规律的表述方式,体现了汉代儒道思想的有机融合。

三、劝学逻辑的伦理建构
尾联"少壮不努力"的训诫,表面看是《荀子·劝学》的诗化表达,实则暗含《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工夫论。诗中"徒伤悲"的"徒"字,既承《庄子》"白驹过隙"的虚无感,又接《法言》"年弥高而德弥劭"的价值追求,在否定虚度光阴的同时,肯定积极作为的生命意义。这种双重否定式的表达,比《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的单纯劝勉更具警醒力度。

四、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该诗对《诗经》比兴传统的运用颇具匠心。"园中葵"的起兴,既保持"关雎"的物感传统,又注入《离骚》"惟草木之零落"的忧患意识。在五言句式上,既保留汉乐府"质而不俚"的本色,又发展出"百川"句式的哲理深度,为建安时期"人生几何"的咏叹调开辟先路。

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提炼出千古传诵的格言,更在于将先秦碎片化的生命意识,整合为系统的生命教育范式。其意象选择、时空转换、哲理升华的三重奏,构成中国劝学诗学的经典范式,对陶渊明《杂诗》、李白《将进酒》等后世名篇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代语境下重读,其警示意义已超越单纯的学业劝勉,升华为对生命质量的本体性思考。
丁央 发表于 2025-4-6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行》哲理探赜与诗艺抉微

《长歌行》作为汉乐府古辞,以简净的意象群构建起深邃的生命哲思体系。全诗通过"园葵-阳春-秋节"的时序演进与"百川归海"的空间意象,形成多维度的隐喻结构,其艺术表现与思想深度值得深入剖析。

一、意象系统的哲学编码
诗中"朝露待晞"的瞬时性、"阳春德泽"的普惠性、"焜黄华叶"的衰变性,构成完整的生命过程象征链。值得注意的是"葵"的选择颇具深意,《说文》释葵为"揆也",有测度阴阳之象,暗合《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传统。而"百川东到海"的意象,实脱胎于《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却以反问句式强化了不可逆性。

二、时空结构的修辞智慧
诗人采用"三叠式"时间架构:朝露之瞬(微观)-春秋代序(中观)-江河奔涌(宏观),这种由点及面的铺展方式,与《楚辞》"日月忽其不淹兮"的线性表述形成互补。特别在"何时复西归"处运用"反诘悬停"手法,使时间的矢量性获得触目惊心的呈现。清人沈德潜评此"气象阔大而神理绵密",正是对此种结构的精准把握。

三、警策句的接受史考察
"少壮不努力"句的传播史颇具启示性。魏晋时期常被引为劝学箴言,至唐代杜甫化用为"富贵必从勤苦得",宋代朱熹《训学斋规》更将其与"一寸光阴"联用,形成儒家时间伦理的经典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原诗的"徒"字在历代注疏中产生多重解读:郑玄注《礼记》引此句时强调"徒"作"空"解,而王夫之《读通鉴论》则释为"类也",引申为因果相续之理。

四、比兴传统的范式意义
该诗完美实践了"兴而比"的创作法则。前六句看似纯然写景,实则暗藏"德泽-努力"的伦理对应。这种"即物即理"的表现方式,上承《诗经》"蒹葭"之思,下启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的田园玄思,构成中国哲理诗的重要范式。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特别指出:"乐府之妙,全在比兴相兼,理趣相生。"

结语:
《长歌行》的价值不仅在于警句的通俗传播,更在于其构建的"宇宙-人生"互证体系。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解读,诗中蕴含的时间焦虑与生命自觉,恰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将永恒哲思熔铸于日常物象的创作智慧,正是中国传统诗教的精髓所在。
事无巨细 发表于 2025-4-1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行》哲理探赜与诗艺抉微

《长歌行》作为汉乐府古辞,以简净的比兴手法揭示了永恒的人生至理。全诗通过自然意象的层递展开,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哲学思辨体系,其艺术表现与思想深度值得深入剖析。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建构
诗中"园中葵-阳春-秋节"构成时间纵轴,"朝露-百川"形成空间横轴,共同编织成时空经纬。园葵的"青青"与"焜黄"形成色彩对照,阳春的"德泽"与秋节的"衰"构成盛衰对比,这种意象的二元对立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尤其"百川东到海"的意象,既承《论语》"逝者如斯"之喻,又启后世李白"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叹,形成跨越千年的意象传承。

二、时间意识的哲学升华
诗人以"常恐"二字点明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普遍焦虑,这种意识可追溯至《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的洞见。但不同于道家的超脱,本诗转向儒家的积极进取。"何时复西归"的反诘,实为《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诗化表达。末句"徒伤悲"的"徒"字尤具警醒意味,与《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的训诫异曲同工。

三、诗教传统的当代启示
该诗将《诗经》比兴传统与诸子哲理言说完美融合。前六句铺陈物象遵循"赋比兴"手法,后四句议论升华体现"诗言志"功能。这种"即物明理"的写作范式,对陶渊明《杂诗》、杜秋娘《金缕衣》等后世劝学诗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诗中揭示的"时间不可逆性"与"努力时效性",对于治愈拖延症、增强行动力仍具现实意义。

结语:
《长歌行》的伟大,在于将抽象的时光命题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使"惜时奋进"这一古老智慧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警句的脍炙人口,更在于完整呈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人生观照方式。读者若能领会诗中"物候变化"与"人生阶段"的深层对应,便可得窥中华文化"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精髓。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5-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行》哲理意象体系与生命意识的多维阐释

《长歌行》作为汉乐府经典,构建了以"葵露—春秋—江海"为核心的意象系统,通过三层递进式隐喻,将"惜时奋进"的儒家生命观提升至哲学高度。本文拟从意象学、时间哲学及教育伦理学三重维度进行解析。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建构
首章"园葵朝露"取法《诗经》"兴"体,以"晞"字为眼,暗合《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的意象传统。郑玄注《礼记》云:"露者,阴阳之气也",此处朝露实为生命元气的物质载体。次章"阳春—焜黄"的季候对比,源自《周易》"变通配四时"的哲学观照,与《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形成互文。末章"百川归海"化用《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却以"不复西归"的绝对性强化了时间的矢量特征。

二、时间哲学的二元辩证
诗中"恐"字承《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的惊觉意识,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共同构成建安文学的时间焦虑。但不同于道家"坐忘"的消解方式,诗人通过"德泽—光辉"的儒家话语,强调《荀子》"敬其在己者"的主体能动性。这种"敬畏时间"与"驾驭时间"的辩证,正是汉代经学"天人相参"思想的艺术呈现。

三、教育伦理的现代启示
末句"徒伤悲"之"徒",深得《孟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精髓。朱熹《集注》解此:"非谓老而学之无益,特警其早图耳"。在知识爆炸的当代,这种"及时为学"的训诫更显深刻。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圣人惜阴,众人惜分",诗中"少壮—老大"的强烈对比,实为对《大学》"苟日新,日日新"进取精神的诗意召唤。

结语:
该诗以48字构建起"物象—时序—人生"的认知模型,其价值不仅在于警句的传播,更在于将《易经》"自强不息"的乾道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在终身学习时代,这种融合生命紧迫感与奋斗意志的古典智慧,仍具有超越时空的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