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6|回復: 1

[古代诗话] 定风波 · 常羡人间琢玉郎.此心安处是吾乡

[複製鏈接]
古诗词赏析 發表於 2018-8-17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1. 琢玉郎:像美玉雕琢成的男子。

2. 天应(yīnɡ):上天的感应、显应。乞与:给与。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3. 皓齿:雪白的牙齿。

4. 炎海:喻酷热。

5. 岭:这里指岭南。

6. 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古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歌妓柔奴,赞美了她美丽的姿容和高超的技艺。柔奴是苏轼好友王巩的歌妓,王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岭南,柔奴毅然决然地随王巩远赴岭南,遭受了许多苦难。苏轼甚为内疚,经常写信给王巩,劝他不要灰心。在好友的鼓励下,在柔奴的倾心陪伴下,王巩没有沉沦,反而泼墨吟诗,催促奋发。后来,王巩得以北归,宴请苏轼,令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写下这首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句,写王巩的英俊外貌,同时又以『常羡』二字间接地衬托出柔奴的美丽。次句『天应乞与点酥娘』热情地赞颂了柔奴的天生丽质。接着几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刻画柔奴清亮悦耳的歌声,言她的歌喉一展,令人顿觉清爽安宁。她的歌声就像炎炎夏日中的一场大雪,给人们带来极美的精神享受。这里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柔奴歌声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委婉地赞颂了其美好的心灵。

试问岭南应不好

试问岭南应不好

过片先刻画柔奴的内在气质。『万里归来年愈少』是说,柔奴在偏僻的岭南受了不少苦,而她却能坦然面对,归来之后非但没有憔悴,反而面色红润,歌声甜美,更显年轻了。『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句,刻画柔奴的神情与气质。梅花在严寒的风雪中悄然绽放,为世人送来悠悠清香,它不求回报,不求人们的赏爱,只不过遵从其本心而已。而柔奴历经艰辛,仍不改初心,反而乐观面对,报以微微一笑,让人仿佛看到了大庾岭的梅花。词人在这里以斗霜傲雪的梅花喻人,不仅衬托出柔奴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还刻画出她坚贞高洁的精神品质。于是,下文的答话就在情理之中了。作者先以『试问岭南应不好』发问,接着以『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作转折,十分铿锵有力,透露出柔奴旷达乐观的处世心态。

邓姻 發表於 2025-4-12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词学鉴析

苏轼此阕《定风波》,以王定国侍人柔奴为主角,实为北宋贬谪文学之典范。全词通过"琢玉郎"与"点酥娘"的意象对举,构建起完整的审美体系,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超越。

一、词体结构与艺术张力
上片以"琢玉郎"起兴,暗合《诗经》"有匪君子,如切如磋"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天应乞与"的表述,将人物之美提升至天命所赐的高度,与《庄子·德充符》"与物为春"的哲学意境相通。"雪飞炎海"之喻,实化用佛经"火中生莲"意象,以极端温差对比凸显艺术感染力,较之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描写更富视觉冲击力。

二、岭南意象的双重解码
下片"岭梅香"实为词眼。考大庾岭自古为南北分界,庾岭梅花在唐宋诗中常象征士人气节。此处暗用两个典故:一是《荆州记》陆凯"折梅逢驿使"的友情,二是柳宗元《早梅》"朔吹飘夜香"的贬臣情怀。苏轼将地理意象人格化,使柔奴的"微笑"获得"香中别有韵"(崔道融《梅花》诗)的精神厚度。

三、"此心安处"的哲学溯源
末句看似平易,实含三重文化基因:其一为《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的道德境界;其二为禅宗"随所住处恒安乐"(《坛经》)的心性修养;其三暗合庄子"安时而处顺"的处世哲学。这种儒释道思想的熔铸,使柔奴的应答超越侍妾身份,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圣贤境界。黄庭坚评此词"道得眼前真境界",正是着眼于此。

四、词史地位的再审视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具有特殊意义:其一,开创"以艳词写贞心"的新范式,较之传统艳情词格调更高;其二,其"心安"理念成为后世贬谪文学的精神指南,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杨慎"青山依旧在"皆可视为余响。王水照先生指出,此词标志着苏轼"从政治苦闷到人生超脱"的转折,可谓的评。

要之,此词表面写柔奴,实则寄寓着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后的精神涅槃。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以诗为词"的手法创新,更在于将儒家安贫乐道、道家顺应自然、佛家随缘自适的思想冶于一炉,构建起中国文人面对逆境时的典型精神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