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5|回覆: 0

[訓詁學] 永·永遠有多遠 · 說文解字

[複製鏈接]


中國人練習毛筆字往往從永字開始

中國人練習毛筆字往往從永字開始

據說這個傳統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

據說這個傳統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

  中國人練習毛筆字往往從永字開始,據說這個傳統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相傳,王羲之曾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點、橫、豎、鈎、提、撇、捺、折八種基本筆畫,寫好了這個字,就為寫好其他漢字打好了基礎。

永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條由主流和由其分離出來的一條向右或向左不停地流淌的支流組成的河流 ...

永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條由主流和由其分離出來的一條向右或向左不停地流淌的支流組成的河流 ...

  永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條由主流和由其分離出來的一條向右或向左不停地流淌的支流組成的河流。【說文解字】中說:『永,長也。象水理之長也。』意思是說,永的本義是水流長,像水的直流和波紋漫長的樣子。在【詩經·周南·漢廣】中說:『江水永矣,不可方思。』 意思是長江這麼長,是無法繞過去的。看着永的字形,我們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直向前延伸的蜿蜒曲折的河流,若河流兩邊還有碧綠的莊稼、若隱若現的村落以及不是引吭高歌的農人,或者,想象一下『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情景,我們一定會感慨,古人用永字描繪了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

【說文解字】中說:『永,長也。象水理之長也。』

【說文解字】中說:『永,長也。象水理之長也。』

  水的流動不息,常常引發人們對時間、生命和宇宙的思索。流年似水,孔子站在河岸上,面對河水的奔流不息、不可追復,發出一聲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白在感慨人生易老、光陰易逝時,吟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杜甫也曾用『不廢江河萬古流』,來比喻正義事業必將像長江大河萬古流長一樣,流傳久遠。

永的本義是水流長

永的本義是水流長

  由本義的水流漫長,進而延伸指代時間和空間上的長久,這是永字最主要的義項。【詩經·衛風】中寫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意思是說,他送我木瓜,我拿美玉回報他。不是為了回報,是求永久相好呀!漢字中,用以表示時間長的有不少,如長、久、遠、悠、漫等,但永似乎是『最高級』,它不僅涵蓋了其他所有表時間的字,而且由它作語素構成的諸如永恆、永世等詞語中的永字,都是其他字所不可替代的。由水流之長看到時間之長,再由時間之長看到一切事物之長,永字就被人們賦予了非常深廣的意義,我們仿佛還能感受到創造這些詞語時,人們對時間的茫然與執着。

在【詩經·周南·漢廣】中說:『江水永矣,不可方思。』

在【詩經·周南·漢廣】中說:『江水永矣,不可方思。』

  『永遠有多遠?』這是對美好事物是否能夠留存長久的發問,是我們的寄託與期盼:比如,相愛的人,常常會立下動人的誓言,如『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許下能三生三世甚至永生永世的願望。然而,並非所有的願望都能成真。所有相愛的人,現在這一刻,可能就是永世,若此時此刻不能把握住緣分,或許來生便遠隔萬水千山、三生寥落。所有相逢的人,眼前這一別,可能就是永別,當下漫不經心的輕易告別,就是永恆的生生相錯、世世不見。所以,永這個字,與其說是教會我們期盼永遠,不如說是教會我們珍惜眼前。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着悠久歷史的民族,走過歲月長河,歷經滄海桑田,在光陰的滴漏里,我們更明白『永遠』的意義。正如【滿江紅】詞中所說:『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追求永遠,但更珍惜當下、只爭朝夕。翻閱中國文化思想,這樣的意識隨處可見: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抓住光陰的財富,遠遠貴重於抓住黃金的財富;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紅顏彈指過,剎那芳華,人生不拼搏,流水年華;比如,『人生苦短』、『時不我待』,前進的路上分秒必爭,錯過的機遇從不再來。因此,『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這種爭分奪秒的故事,以及『早起三朝當一日』這種勤奮在每一個時光刻度里的行為,才沒有成為天方夜譚般的傳說,而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寫照。

古人用永字描繪了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

古人用永字描繪了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

  永遠有多遠?或許科學家、哲學家都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既然如此,以堅持與恆心期待永遠,以行動與勤奮把握當下,只爭朝夕,朝乾夕惕,便自有民族行健,自強不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wbg10 發表於 2025-5-27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永":從水脈綿長到時空永恆的文化哲思】

"永"字之妙,實乃中華文明對時空本質的詩意詮釋。許慎【說文解字】以"象水理之長"解其本義,實已揭示先民觀物取象的思維特徵。甲骨文"永"字作河流分支之形,非僅狀水勢之態,更暗含【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意蘊——主流與支流的相生相續,恰似太極圖中陰陽二氣的流轉不息。

王羲之擇"永"為書法啟蒙,除其八法兼備的實用考量外,恐更因該字蘊含的宇宙韻律。衛夫人【筆陣圖】云:"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峰墜石",而"永"字結構正暗合天地運行之道:其捺筆若江河奔涌,豎鈎似峭壁立仞,點畫猶日月懸天。這種將自然法則凝於筆端的藝術追求,正是中國書法"道法自然"的終極體現。

【詩經】"江水永矣"的詠嘆,實為時空意識的詩意覺醒。古人觀水悟道,在【論語】【道德經】中形成獨特的"水哲學":孔子見川上之逝而嘆時命,老子察水性之柔而明剛強。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渾,杜甫"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沉鬱,皆是對"永"字時空雙重意涵的文學演繹。這種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維躍遷,正是漢字演進的普遍規律。

在禮樂文明中,"永"字更升華為精神契約的象徵。【詩經】"永以為好"的盟誓,【尚書】"永清四海"的抱負,皆以水的恆常特性喻人事之貞固。青銅器銘文常見"子子孫孫永寶用"之辭,這種將物質載體與精神傳承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展現了中國特有的"器以載道"文化傳統。

今人觀"永"字,當思三重境界:其一為書法之"永",乃筆墨技巧的完美集成;其二為自然之"永",是生生不息的天道運行;其三為人文之"永",乃文明薪火的永恆傳遞。一字之中,技、藝、道三者兼備,此即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續使用的古文字的生命力所在。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4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永":從水理之形到時空之極的哲學升華】

"永"字之妙,實乃華夏文明對時空本質的深刻把握。許慎【說文解字】謂"象水理之長",此解已觸及古人"觀物取象"的思維精髓。甲骨文"永"字作河流分支之形,非僅狀水之貌,實乃先民對"綿延不絕"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表達。王羲之擇"永"為書法啟蒙,非獨因其筆法完備,更因這個字蘊含着中國藝術最核心的"氣脈貫通"之理。

考"永"字演變,其哲學內涵經歷三重升華:初為水文之形(甲骨文),繼為時間之度(金文"永寶用"銘文),終成宇宙之極(小篆定型)。【詩經】"江水永矣"尚存本義,至【衛風】"永以為好"已轉為時間概念,此即文字學所謂"本義引申"的典型例證。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典籍中,"永"與"詠"通假,【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揭示出水之流與聲之延的意象關聯。

相較於"久""長"等字,"永"的特殊性在於其蘊含的絕對性。【周易·恆卦】彖傳"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正與"永"之哲學相契。古人造字時以水喻時,實因水性最得"永恆"神韻:老子謂"上善若水",莊子言"水靜猶明",皆見水在傳統哲學中的原型意義。唐宋詩人以江河喻時空,實承此思維脈絡,如李白"奔流到海"之嘆,非僅修辭,乃是對【論語】"逝者如斯"的哲學回應。

今人臨習"永字八法",當知每一筆劃皆含玄機:點為側法喻宇宙初萌,橫為勒法象天地分野,豎為弩法示生命挺立,鈎為趯法類陰陽轉化。張懷瓘【玉堂禁經】云:"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此即"永"字超越單純書寫訓練,成為文化密碼的關鍵。

"永遠"之遠,實非空間距離可丈量,乃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體驗。程顥【識仁篇】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恰可詮釋"永"字最終抵達的精神境界——在水的流動中見證永恆,在筆的提按間體悟無限,這正是中國哲學"即現象見本體"的獨特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