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9|回复: 1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关于希腊罗马伪史研究的总结(中)

[复制链接]
何新文史 发表于 2018-8-1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论希腊伪史答问录(之一):

世界历史的重新定位

关于希腊罗马伪史研究的总结(中)

  B·关于罗马问题:两个罗马及其后继者

  1、希腊有两个。同样,罗马也有两个——实际上后来甚至还要多。

  第一个罗马是意大利罗马——欧洲罗马,人们所熟知的西方罗马。

  2、第二个罗马是坐落在小亚细亚与欧洲交界处的君士坦丁的罗马——东方罗马,这个帝国领土涵括地中海东岸的今日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和北非利比亚。

  公元330年,罗马军事强人君士坦丁大帅在罗马帝国遭遇内忧外患的危机时代,于小亚细亚地区建立了新罗马城——即今日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亚洲,此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

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亚洲,此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

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亚洲,此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

  3、东方的君士坦丁堡罗马帝统实际上存在了1000年以上,比短暂的西方意大利罗马的历史存在要久远得多,更要富庶得多,强大得多,历史影响也大得多。实际上,中国古史书中所说的罗马——大秦、黎轩、以及拂菻国,都是指君士坦丁堡的东方罗马。

  4、但是,多数中国精英(包括历史学家)却普遍不了解这两个罗马帝国的存在和历史纠葛关系。

  这是因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历史学希望人们忘记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的存在,极力抹黑它、污名它,目的是抹杀它、黑掉它。

  为此,近代西方史学甚至为这个东方的罗马改了名字,给它制造了一个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假名字——即伪托的“拜占庭”帝国。

  5、西方的那个意大利罗马帝国,于公元5世纪被来自东方的匈奴人所摧毁,后来被日耳曼蛮族灭亡。(详细记述见于英国18世纪著名史家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内乱频仍。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希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由四个执政官分头治理,此后帝国分分合合。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位儿子,罗马帝国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公元4世纪后期,来自亚洲的匈奴人大举入侵欧洲,导致蛮族大规模迁移。此后一百年间,罗马城多次被匈奴和蛮族围困、攻占和血洗,最终灭亡。]

  6、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崩溃。匈奴人在匈奴大王奥克塔尔、卢加兄弟和儿子阿提拉的统帅下,军事力量日益强盛。匈奴人一度征服了东、西两个罗马,使他们称臣纳贡,占据了罗马的土地,统治其人口,建立起一个时间短暂然而幅员广大,横跨欧亚的匈奴族世界帝国,历史上称为匈奴阿提拉帝国。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国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国

匈奴阿提拉建立的世界帝国

  7、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亡国。西罗马皇帝被日耳曼蛮族的哥特人废黜。西罗马帝国宣布不复存在,所有领地及附庸区域均自行独立。

  此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成为唯一的罗马帝国,并且被当时的全世界公认为是罗马帝国政治遗产的继承者。这个东方罗马,即后来西方伪史所诬称的所谓“拜占庭帝国”。

  8、东方的罗马帝国,于1204年被威尼斯银行家以教皇名义组织起来的来自法兰西和德意志地区的第四次十字军所摧毁和分解。

  威尼斯银行家雇佣的共济会雇佣军,不仅摧毁了东方罗马帝国。后来他们雇佣的文化十字军一直抹杀东方罗马帝国的历史存在,而以伪造的拜占庭伪史取代它。

  9、公元1453年,来自东方的突厥人部族攻破君士坦丁堡,继第四次十字军之后,突厥大军再度屠城并洗劫了这个伟大而著名的文化古都。此后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突厥人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存在千年的东罗马帝国被亡国灭种,并且罗马的文化和宗教也随之而灭亡。在东方罗马这块土地上出现的一个新国家,是延续至今的突厥人的国家——土耳其。

  10、在东方罗马帝国灭亡后,争夺罗马名号和政治继承权的纠葛,贯穿了几乎整个欧洲中古和近代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纠葛甚至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东罗马帝国遗产最主要的争夺者,一是作为近代法兰西国家前身的法兰克帝国(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二是作为德意志前身的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腓特烈大帝),三是由俄罗斯人建立的沙皇帝国(沙皇这个奇怪名号,实际就是来自罗马凯撒皇帝的称号)。

  11、这里有必要着重谈谈俄罗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

  俄罗斯帝国的开创始于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政治和宗教遗产(东正教)的合法继承者。今天俄罗斯的国家标记双头鹰——仍然承袭着东罗马帝国的国家标记。

左为东方罗马的双头鹰标志,右为莫斯科国伊凡大公的印章

左为东方罗马的双头鹰标志,右为莫斯科国伊凡大公的印章

左为东方罗马的双头鹰标志,右为莫斯科国伊凡大公的印章

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国徽

  12、俄罗斯帝国创立于蒙古金帐汗帝国治下的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最初仅仅是以莫斯科镇为中心的一个小政权,于1283年至1547年存在。

  当13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入侵基辅罗斯的时候,莫斯科仅是从属于基辅罗斯地区的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

  莫斯科公国的建立者,是蒙古金帐汗帝国治下莫斯科镇的大公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在丹尼尔之子尤里·丹尼洛维奇的时代,他逐渐控制了整个莫斯科河盆地。他和蒙古金帐汗国的罗斯国王公月即别结成同盟,并迎娶蒙古金帐汗大汗的妹妹,随即宣称成为整个诺夫哥罗德地区的大公。

在丹尼尔的时代,莫斯科公国仍然仅是俄罗斯中部无边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

在丹尼尔的时代,莫斯科公国仍然仅是俄罗斯中部无边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

  但是在丹尼尔的时代,莫斯科公国仍然仅是俄罗斯中部无边的森林中的一座木造小城。

  13、尤里·丹尼洛维奇的继承者伊凡一世(于1325-1340年在位),继续实施表面上臣服蒙古金帐汗国的策略,从而得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头衔,借此拥有向罗斯地区其他公国收取贡赋和税金的权力。伊凡一世因之成为当时罗斯地区最富有的贵族。他利用金钱维持和金帐汗国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其扩张势力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伊凡一世运用财富向其他罗斯公国购买更多的领地,并在莫斯科建立了克里姆林宫。1327年,东正教的大主教彼得由基辅迁移至莫斯科,进一步提升了这个新兴公国的威望,奠定了后来建立俄罗斯帝国的基础。

  14、在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公国已经从蒙古帝国手中获得大量领土,实力大大增强,因此便宣称自己为蒙古金帐汗帝国的继承者,其后又宣称自己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并且自称沙皇——即凯撒大帝的俄语之名,于是莫斯科公国更名为“沙皇俄国”。

  伊凡四世即伊凡·瓦西里耶维奇(1530年-1584年),号称伊凡雷帝,他是俄罗斯大帝国的开创者、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始皇帝,相当于法兰克帝国的查理大帝)。

  在1533年至1547年时期伊凡还是受封于蒙古金帐汗帝国的莫斯科大公。但利用蒙古帝国的衰落,伊凡于1547年至1584年继承罗马皇帝凯撒的称号而自称为沙皇,从此开始了俄罗斯帝国在欧亚结合部地区之领土不断扩张的事业。

  15、现在作为欧美宗教主流信仰的基督教并非起源于欧洲,而是起源于亚洲西部的古叙利亚地区。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在意大利和法兰西的西方罗马帝国,基督教成为教皇统治下的天主教(宗教改革后演变出基督教新教)。

  16、在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北非以及东欧、南欧,基督教的东方教派即东正教。其领袖称为大牧首。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三者之间,一直争夺着信徒和宗教的主流正统地位。

  15世纪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东方罗马帝国不仅亡国灭种,也彻底亡失了宗教信仰。东罗马中心区域的土耳其、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的民众都改信了伊斯兰教。

  17、实际上,欧洲的三个所谓的后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与东、西两个原初的罗马帝国都并没有任何承继关系,都只是对于罗马帝国冒名顶替的产物。建立这三大帝国的民族日耳曼民族、高卢民族以及俄罗斯民族,都不属于罗马人所属的地中海民族或者拉丁民族。相反,在罗马人眼中,日耳曼人、高卢人以及罗斯人都不仅是敌人而且是讲罗马人不懂的鸟兽语的野蛮人——蛮族。

  对于日耳曼人引为自豪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近代历史家伏尔泰(Voltaire)曾讲过这样名言———“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是罗马,更不是帝国。”

  18、必须了解罗马帝国的上述真实历史,我们才能理解近代以来欧洲主要大国关系的形成和演变——例如所谓“欧盟”,不过是西罗马帝国的现代版。而当前俄罗斯在中东与东南欧的霸权角逐,则在某种意义上仍然也承继着东方罗马帝国皇帝和沙皇当年的帝国事业。

  直到今天,欧洲的所有国际关系和宗教冲突,可以说仍然映现着往日罗马帝国竞争时代的深刻的历史阴影。

贾况奕 发表于 2025-4-15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西罗马之辨与历史叙事权之争》

何新先生对希腊罗马史的质疑,实为当代史学界不可忽视的学术反思。其关于"两个罗马"的论述,触及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事的结构性症结,兹就关键议题分疏如下:

一、罗马二元格局的史学真相
君士坦丁堡作为"第二罗马"的建立(330年),本质上是罗马帝国权力重心东移的地缘政治选择。新都选址博斯普鲁斯海峡,既延续了罗马法统(Nova Roma),又继承了希腊化时代的文明遗产。东罗马帝国存续1123年(至1453年),确较西罗马(前27-476年)更为持久,其黄金时代查士丁尼王朝的疆域,曾收复意大利、北非与西班牙南部,足证其"罗马性"之正统。

二、"拜占庭"命名考辨
"拜占庭帝国"概念系1557年德意志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所创,此命名将东罗马"去罗马化",暗含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争夺。值得注意的是,该帝国臣民始终自称"罗马人"(Ρωμαῖοι),16世纪奥斯曼苏丹仍称其为"鲁米苏丹国"。西方史学通过命名权重构,完成了对东罗马历史主体的解构。

三、匈奴冲击下的文明重构
阿提拉帝国(434-453年)对东西罗马的军事威慑,实为游牧文明对地中海世界的最后一次体系性冲击。西罗马的崩溃本质是日耳曼蛮族(哥特、汪达尔)与匈奴势力双重作用的结果,而东罗马通过缴纳岁币(每年黄金2100磅)维持政权,恰说明其经济实力与外交智慧。

四、中国史籍的东方罗马记载
《后汉书》所载"大秦"与唐代"拂菻",确指东罗马而非西罗马。公元166年安东尼使团、643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皆 Constantinople 政权与中国的直接交往。马可波罗所称"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与"突厥苏丹"并立,正是东罗马晚期政治现实的写照。

五、伪史论的方法论启示
何氏质疑的价值在于揭示历史书写中的权力话语: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为建构"古典复兴"叙事,刻意淡化东罗马对希腊文献的保存之功
2. 启蒙运动史家将东罗马污名化为"专制泥潭",实为衬托西欧"进步性"
3. 现代西方通史体系将395年帝国分裂绝对化,掩盖了查士丁尼再统一(6世纪)等关键史实

结语:历史认知的祛魅与重构
东罗马的"被隐身",实为欧洲中心主义史学范式的必然结果。重新审视罗马二元性,不仅关乎史实厘清,更是对文明多样性认知的矫正。当代史学研究当超越"西方古典—中世纪—现代"的单线叙事,在欧亚大陆整体视野中,重估东西罗马的历史意义。

(全文798字)
崔泓 发表于 2025-4-24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西罗马之历史分野与西方史学叙事之建构》

何新先生对希腊罗马史之辨伪研究,诚为当代史学界一重要议题。今观其论罗马"双城记"之要旨,实触及西方历史叙事中若干关键性建构问题,试为申论如下:

一、东西罗马分野之实质
君士坦丁迁都(330年)非单纯地理位移,实为文明重心之转移。新罗马(Nova Roma)之建立,标志着罗马帝国政治轴心正式东倾。东罗马帝国延续至1453年,确较西罗马(476年灭亡)存续更久,此乃基本史实。然需辨明者有三:
其一,所谓"拜占庭"之名虽为后世所加(16世纪德意志学者沃尔夫始用),然其自谓"罗马帝国"(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始终未改,此与"伪托"之说尚有距离;
其二,东罗马之希腊化特质自希拉克略王朝(7世纪)后日益显著,与早期罗马已形成文化断层;
其三,中国史籍所载"大秦""拂菻",其指涉范围随时代变迁而流动,未可简单等同君士坦丁堡政权。

二、西方史学叙事之建构逻辑
近代欧洲史学确有"去东方化"倾向,此乃文艺复兴以来"古典再生"意识形态使然。但需注意:
1. 吉本《衰亡史》虽将1453年作为终结,却未否认东罗马之正统性;
2. "拜占庭"命名非为抹杀,实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双重压力下需作区分;
3. 19世纪德意志史学派建构的"希腊-罗马-日耳曼"传承谱系,确存在刻意淡化东罗马贡献之嫌。

三、历史认知之方法论反思
何氏研究揭示之核心问题,在于文明史观之东西失衡。然学术研究当避免非此即彼:
西罗马之"短暂"(实存续1200余年)与东罗马之"长久"(1123年),本质是不同文明形态适应力的体现;
匈奴人西迁导致蛮族入侵说,近年已有修正(见沃德珀金斯《罗马的覆亡》);
所谓"两个希腊"问题(迈锡尼希腊与古典希腊),实为文明演进常态,中国三代之变亦类此。

要之,历史研究当破除"西方中心论"之迷思,亦需警惕"反向本质主义"陷阱。何新先生之质疑,其价值不在结论之颠覆性,而在问题意识之启发性——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地中海文明圈多元互动的复杂图景。真正的史学革新,当建立在扎实的文献批判与考古实证基础上,而非简单的话语权争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